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重要途径
1.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
1.2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
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会降低。
1.3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1.4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
1.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需要。
2.发展对策
2.1创新技术
要着力抓好种植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不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为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推动服务。农业结构在调整以后若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对农机技术实施创新。现代化农业机械要满足生产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需求。因此,要推行技术创新,要多研究、多开发实用性较高、多规格、多种类、效率高、复合型、最好一机多用、小型化的农业机具,让广大农民都能用上高效率、成本低、经济合适、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
2.2改善观念,强化意识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期,不能以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否则,会造成农机的过度更新与淘汰。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是需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对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积极推行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农机具,如收获类机械、种植类机械、养殖类机械与农产品分类、运输、储存、保鲜等产后处理这类的机械,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3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顺利地实施科教兴农,才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当然这也是广大农民非常希望的。农机干部与农机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益,会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的普及程度及农机作业质量。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其中经济作物的品种也会随之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过程中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在相应增加新型农机具种类的同时,也要将控制、农艺、生物工程系列、电子等先进科技集农业机械于一体,现代农业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掌握科学技能,才能顺利地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让现代农业机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2.4加大财政對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2.5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重要途径
1.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不够解放
农民传统的耕种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许多农民对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接受处在犹豫观望状态,一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脸面,为了在人前抬起头,这种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观念是格格不入。
1.2作业成本居高,农民热情降低
由于油料涨价,机车空行程多,机车老化耗油增大等诸多因素,使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构成农机作业各项成本中,油料成本已变成主要成本。油料的价格变动对农机生产成本的影响最大,若成本过高,则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热情会降低。
1.3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居多,配套率过低,农机作业范围狭窄,致使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在种植业和农产品粗加工领域,机械化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役畜生产,但机械多以小型为主,对农业增产增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从而影响了农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
1.4农户经营规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机械大规模作业的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土地属分散经营,大片作业受到限制。
1.5农机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县、乡、村二级农机服务网络缺乏服务手段,特别是在农机具作业过程小更显得无所作为,使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严重不适应市场化需要。
2.发展对策
2.1创新技术
要着力抓好种植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不仅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为农业机械化大规模推动服务。农业结构在调整以后若要实现农业机械化需要对农机技术实施创新。现代化农业机械要满足生产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各种各样的农作物需求。因此,要推行技术创新,要多研究、多开发实用性较高、多规格、多种类、效率高、复合型、最好一机多用、小型化的农业机具,让广大农民都能用上高效率、成本低、经济合适、技术先进的农业机械。
2.2改善观念,强化意识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期,不能以为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农业机械现代化,否则,会造成农机的过度更新与淘汰。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是需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主题,对服务意识的增强,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对农机具的需求,积极推行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农机具,如收获类机械、种植类机械、养殖类机械与农产品分类、运输、储存、保鲜等产后处理这类的机械,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2.3提高农机队伍的素质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顺利地实施科教兴农,才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当然这也是广大农民非常希望的。农机干部与农机操作人员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益,会影响到农机技术推广的普及程度及农机作业质量。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要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其中经济作物的品种也会随之增多,而且农业生产过程中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在相应增加新型农机具种类的同时,也要将控制、农艺、生物工程系列、电子等先进科技集农业机械于一体,现代农业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掌握科学技能,才能顺利地推进农业机械现代化的进程,让现代农业机械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2.4加大财政對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应尽快建立农业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型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通过政策扶持、科研开发和示范推广,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
2.5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走出去”战略,加强政府间的农业机械化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农业机械标准化、质量监督等领域的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扩大有竞争优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输出和农业机械产品出口;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农业机械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扩大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能力和农业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