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中,约占五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如何使德育在数学学科这主渠道中畅通,使德育有机地寓于数学教学中,值得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重视并研究。笔者就数学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简介数学史上的价值,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正负数时,可介绍是三国时的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正负数的概念及其相应的运算法则,而欧洲到1 6世纪还不承认有比零更小的数。讲授方程时,介绍11世纪我国的贾宪最早发现了数学方程的解法,而西方人直到17世纪才由霍纳获得相同的方法。在讲无理数时,可给学生介绍《九章算术》在“少广”章中,已给出了详细的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在讲“平面几何”入门一课时,可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几何方面的悠久历史,即在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在殷商的钟鼎上就已有精美的几何图形。在讲尺规作图时,向学生介绍在我国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规”和“矩”两字,“规”用来画圆,“矩”用来画方,足见“规”和“矩”是我国古代发明,并已广泛用于作图中。在讲勾股定理时,介绍公元前11世纪我国商高与周公问答中的“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特例,故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比西方提出勾股定理要早550年。在讲完“正多边形和圆”一节后,结合教材中的“读一读”,可向学生简介∏值计算的历史: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已谈到“周三径一”,这称之为古率;西汉末年,刘歆定圆周率为3?1547,后人称之歆率;三国时的大数学家刘徽始创“割圆求周”的方法,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算到正192边形,取3.14或157 50作为圆周率,后人称3.14为徽率;到了南北朝,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最先发现了被世人称为密率的表示∏的最佳分数近似值,即被后人称之为的祖率,这一发现比16世纪欧洲人得到相同结果领先了一千多年。数学科学成果凝聚着人民的智慧,闪耀着文明古国历史的光辉,将其与今天的所谓发达国家的成果作对比,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悠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抓住知识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青年学生的世界观的确立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无处不在,如仅以数学概念为例,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和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等,无不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只有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有效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多的时候,数学的对立统一现象分散在教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归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讲完相似三角形之后,可让学生将它与此前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相应概念作比较,从而很快得出:全等三角形可看成是相似比K=1的相似三角形,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也可看成是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的特殊情况,在把数的集合扩充到有理数范围后,有理数包括正负整数、零、正负分数,但当把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时,有理数又可统一表示为分数。
三、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准确简洁美,有数学体系的和谐美,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问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数学学科之中的这些美的内容和形式如经过老师的发现并点出,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达到“以美启智”的目的。
例如,从现实数量关系中抽象出的数学概念,从各种不同形状物体中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美。如“函数及其图像”一章的学习,在建立平丽直角坐标体系以后,有序实数对(x,Y)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数量关系与坐标平面相关图对应联系起来,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通过这章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统一美。
四、利用数学广泛的实用性,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数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广泛的实用性。华罗庚教授曾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发展成理论,学习的目的是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辩证唯物的认识论,正是数学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在几何的《三角形及四边形》一章中,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利用这两种性质的实例。他们一定会为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惊喜。又如《几何》第三册,计算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跨度的应用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的实际运用。
又如讲完直角形的应用举例后,可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制测倾器,进行实物测量。笔者曾带领学生作过一次实物测量。测量时,学生一次又一次核查数据,仿佛自己就在从事一次宏伟工程的测量,执著而又入迷,连平时贪玩的同学此时也一丝不苟地测量、填表、计算……直到下课大家都不愿离去。课后总结时,许多学生都感到抽象的数学在实际中很有用。通过这节测量课,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
一、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简介数学史上的价值,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授正负数时,可介绍是三国时的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正负数的概念及其相应的运算法则,而欧洲到1 6世纪还不承认有比零更小的数。讲授方程时,介绍11世纪我国的贾宪最早发现了数学方程的解法,而西方人直到17世纪才由霍纳获得相同的方法。在讲无理数时,可给学生介绍《九章算术》在“少广”章中,已给出了详细的开平方、开立方的方法。在讲“平面几何”入门一课时,可着重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几何方面的悠久历史,即在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在殷商的钟鼎上就已有精美的几何图形。在讲尺规作图时,向学生介绍在我国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已有“规”和“矩”两字,“规”用来画圆,“矩”用来画方,足见“规”和“矩”是我国古代发明,并已广泛用于作图中。在讲勾股定理时,介绍公元前11世纪我国商高与周公问答中的“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的特例,故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比西方提出勾股定理要早550年。在讲完“正多边形和圆”一节后,结合教材中的“读一读”,可向学生简介∏值计算的历史: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里,已谈到“周三径一”,这称之为古率;西汉末年,刘歆定圆周率为3?1547,后人称之歆率;三国时的大数学家刘徽始创“割圆求周”的方法,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算到正192边形,取3.14或157 50作为圆周率,后人称3.14为徽率;到了南北朝,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最先发现了被世人称为密率的表示∏的最佳分数近似值,即被后人称之为的祖率,这一发现比16世纪欧洲人得到相同结果领先了一千多年。数学科学成果凝聚着人民的智慧,闪耀着文明古国历史的光辉,将其与今天的所谓发达国家的成果作对比,会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悠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
二、抓住知识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青年学生的世界观的确立在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恰当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中无处不在,如仅以数学概念为例,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和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等,无不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只有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有效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多的时候,数学的对立统一现象分散在教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归纳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例如在讲完相似三角形之后,可让学生将它与此前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相应概念作比较,从而很快得出:全等三角形可看成是相似比K=1的相似三角形,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也可看成是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的特殊情况,在把数的集合扩充到有理数范围后,有理数包括正负整数、零、正负分数,但当把整数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时,有理数又可统一表示为分数。
三、根据数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准确简洁美,有数学体系的和谐美,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问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数学学科之中的这些美的内容和形式如经过老师的发现并点出,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达到“以美启智”的目的。
例如,从现实数量关系中抽象出的数学概念,从各种不同形状物体中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美。如“函数及其图像”一章的学习,在建立平丽直角坐标体系以后,有序实数对(x,Y)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进而函数、方程、不等式等数量关系与坐标平面相关图对应联系起来,实现了数与形的完美统一。通过这章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数学中数形结合的统一美。
四、利用数学广泛的实用性,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数学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广泛的实用性。华罗庚教授曾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发展成理论,学习的目的是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辩证唯物的认识论,正是数学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在几何的《三角形及四边形》一章中,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利用这两种性质的实例。他们一定会为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惊喜。又如《几何》第三册,计算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跨度的应用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的实际运用。
又如讲完直角形的应用举例后,可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制测倾器,进行实物测量。笔者曾带领学生作过一次实物测量。测量时,学生一次又一次核查数据,仿佛自己就在从事一次宏伟工程的测量,执著而又入迷,连平时贪玩的同学此时也一丝不苟地测量、填表、计算……直到下课大家都不愿离去。课后总结时,许多学生都感到抽象的数学在实际中很有用。通过这节测量课,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