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慕名前来拜访江澄波,其中有不少从外地赶来的读者。深圳《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和夫人姚峥华都是“书痴”,来到苏州后,忙不迭地赶赴钮家巷深处的文学山房,去见见96岁的“掌柜”江澄波先生,他们上一次见面还是14年前。
五代书店人,接力经营
江家人的书业故事从江澄波的曾祖父江椿山开始。这个湖州男子因为战乱来到苏州,就在苏州阊门的扫叶山房书店做店员。江家早在原籍地就擅长古籍研究,因此后辈多从事此业。
扫叶山房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店主为苏州洞庭山望族席氏,书店直到清初仍是生意兴隆。
江椿山之子江杏溪13岁就进入书店业,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江杏溪自立门户,创立文学山房书店。此时的苏州正处于古旧书店业的辉煌期,位于苏州护龙街嘉馀坊巷口的文学山房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已经在江南大有名气。
江杏溪之子江静澜精于收购古籍旧书,毛晋、黄丕烈、潘祖荫等名家藏书的很多珍本都曾在文學山房过手,其中不乏名人稿本、抄本以及插图善本。江静澜不只买书卖书,还将收的书重印发行,曾出版活字版丛书,如《江氏聚珍版丛本》。此书原版珍贵无比,影印再版之后成为不少藏书家的铭心之卷。
自幼耳濡目染,江澄波对古籍旧书颇有兴趣,曾多次随着祖父和父亲外出收书。江澄波还练就了一身修书的本领,国内藏书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有关古籍修复的“疑难杂症”常会寻求他的帮助。
20世纪50年代,文学山房与很多名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章太炎、叶圣陶、钱穆、顾颉刚、阿英、郑振铎等,江澄波此时也开始着手编著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文学山房明刻集锦》。为此,他去上海大中国图书局拜访了时任总经理的顾颉刚,把出书的想法告诉了他,顾颉刚大为赞赏。后来,这部由顾廷龙作题签、顾颉刚作序的限量本顺利出版,被不少图书馆收入。
顾颉刚在序中谈及:“苏州文学山房夙为书林翘楚,江君静澜及其文郎澄波积累代所学,数列朝缥缃如家珍,每有所见,随事寻求,不使古籍有几微之屈抑……”自此书之后,江澄波坚定了把古籍经营事业继续下去的决心。
如今,他的女儿江娟娟也进入这个行业,收书、修书,成为江家古书业的新一代接班人。
保存善本,书尽其用
早年间,江澄波走家串户,从废品回收站、废纸堆中“抢救”古籍,有些成为图书馆的稀见版本,有些还被保存进了国家图书馆,如毛抄本《梅花衲》一卷、《剪绡集》一卷等。
江澄波所收的钮树玉著《说文新附考》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这部书是手写稿本,书眉间有清代藏书家顾千里亲笔批注。1962年初春,著名古典文献学家赵万里从北京来到苏州,鉴定此书为罕见的地方文献。
藏书家阿英的女儿钱璎,致力于中国昆曲和苏州戏曲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她主编《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时,因为资料匮乏,求助江澄波,没想到他手里的资料很丰富,尤其是不少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珍稀史料,以及明末江南戏曲资料,可谓帮了大忙。江澄波还想方设法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找到了戏曲文物资料,并主动帮着一起考证古代戏曲作家李日华、张大复的同名之误。
江澄波对苏州的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文献收集都有过贡献,他希望好书能够留在这些地方,发挥其传播作用。
江澄波至今还记得他最早收到宋本的情形。当时是在苏州人民路一家鱼竿店里,由苏州一大户人家寄卖的,书名为《东莱吕太史文集》,是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刊本。他买下后很快就转售给苏州文管会,后来藏于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籍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善本。
除了收集珍贵书籍史料,江澄波还把自己的从业经历记录下来,出版了《古刻名抄经眼录》《江苏活字印书》《吴门贩书丛谈》等书,记录自己经眼的古籍梗概、江南藏书家的兴衰历程、中国藏书家的小传,以及与众藏书名家的交往和书札来往。如今这几本书都再版,销量也都不错。
书店是城市的眉毛
文学山房最早由江杏溪借贷三百元开业,贩书买卖只是勉强度日,女眷还要以刺绣补贴家中用度。最终文学山房在江南地区打开了一片天地,民国第二任总统徐世昌还为文学山房书写过匾额。曾在苏州经营来青阁书庄的杨寿祺在《五十年前苏州书店状况》一文中记录:“直至一九三七年日寇侵华之前,支持苏州旧书业的,仅江杏溪之文学山房一家而已。”
1956年公私合营,文学山房和其他几家私营书店成为国营书店——苏州古旧书店的一部分,江澄波和父亲都曾进入苏州古旧书店工作。工作多年,他们为国家收了大量的古籍善本,并为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提供了珍贵史料。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古稀之年的江澄波决定恢复家中旧书店。因为子女负担重,孙辈又在上大学,当时他只想着增加点收入补贴家用。因为文学山房已并入古旧书店,无法使用,江澄波先取“文育山房”(苏州话与文学山房同音)作店名,后得以恢复原名。店址定在市中心的钮家巷,对面就是藏书名家潘世恩故居(状元博物馆)。店面不大,只有二十多平方米,仅三四排书架,古籍与当代书共处一室。 经过江澄波的多年经营,新的文学山房渐渐在业内有了一些名气。江澄波安坐书店中,每有来客,问起苏州历史或是书人书事,他总是热情解说,其中不乏旧书业的名人逸事。如历史学家钱穆曾躲在耦园撰写《史记地名考》,遇到要引用的内容就直接从线装书上抠下来贴在稿子上;又如著名学者顾颉刚约他人一起收购旧书,总是先请别人挑选,剩下的全部自己买下……
江澄波肚子里储存着一本“大书”,他用苏州普通话向人们介绍着书与人的传奇,乐此不疲。他还有一个可爱的举动,就是每天随手抓一把糙米喂麻雀,这个善良的习惯已经坚持了二十余年。他曾把书店比作一个城市的眉毛,他说对于一个人而言,眉毛看似并不重要,但缺了它,五官再精致看着也乏味,因此一个城市不能没有书店。这或许就是他坚持把店开下去的理由。
从业八十载,书叟成“网红”
96岁高龄的江澄波虽视力大不如以前,但与人交流毫无障碍。他有时一个人坐在店中的桌台前,默默收拾古籍残页;有时会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城市街景。
各地慕名而来的读者络绎不绝。有段时间,江老先生坚守旧书店的事上了外文报纸,江老先生像个孩子似的请年轻人给翻译一下。后来,这篇英文报道又进入了高中的英语试卷,一下子引起了很多年轻人对这位老爷爷和书店的关注。
2021年4月,几名大学生来文学山房进行社会调研。“这家书店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传到我手上是第三代,到现在有122年了。”江澄波又一次耐心地讲述起他和书店的故事,“我平时一直在搜集古书,搜集来之后,我就修复、重新装订,然后收藏起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近年来,许多媒体前来报道江澄波坚守老字号书店的故事,一些新兴的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也来找他录节目,人们都说江老先生成“网红”了。江澄波总是淡然一笑,当被问起书店的收入时,他有点激动地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一个月好几千的退休金,子女们也都有退休保障,孙辈都工作成家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现在最好了!”老人在卖书时,总会在折扣上再抹点零头。如果是熟客前来修复古籍,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成本费。
14年前,胡洪侠夫妇初入文学山房,一口气买了不少书。再次见面,江澄波他还记得当时他们手里钱不够,又跑到银行去取了现金。胡洪侠此次到苏州,除了淘书、访问书人,就是回访江澄波。他们带着江澄波新再版的两本书回到深圳后,仍感激动,胡洪侠专门撰文记录这次重逢:“此次匆匆重过山房,見江老先生脸上并无增添多少岁月流过的痕迹。谈论世间人事仍是那么达观,说起眼前见闻,消息还是那么灵通,唯一变化不大的,是一口‘苏普’依旧让人易听难解。他在我买的书上签名时,都特意写明‘九六老人’。写这几个字时,他一定是满心淡然而又欣然的。”
文学山房位于繁华的苏州市市中心,虽显得有点孤独,但周边到底还有三四家旧书店,而且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