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成于思毁于随,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但教师如何教会他们问,该怎样训练学生,“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本文,就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对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方法做一简单的说明,希望能指导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2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与心脏,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数学课程对“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现在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意识很弱,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或提不出问题,前景堪忧,具体来说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意识
“问题”就来源于“困惑”,“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说”出来、“记”下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2.学生缺乏对问题的研究思维习惯
从平时学生的提问中,可以发现,学生所问问题,绝大多数提出的问题都是“是什么 ?”,“怎么办?”等一些“求助式”的问题,很少有“为什么?”,“这样行吗?” 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研究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积极思维的丧失,影响问题的解决,更对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失去了源动力,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培养。
3.缺少提出问题的勇气。如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担心问题简单老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会看不起自己,思考问题时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如果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敢多想,有了想法也不敢多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4.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学生在平日的上课中,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加之有些老师“掐两头、烧中段”,未教给学生的提问技能,学生有缺乏独立质疑,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的难以由模糊变为明晰,口头语或书面语言无法结合起来,完整表达自己存在的真正问题。久而久之,畸形地形成了被动、盲从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令人堪忧。
我校在近几年依托在甘肃省“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以飨来者:
1.讲述数学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策略。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2.依托各种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利用各种素材,合理选择问题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学生每天的作业为问题的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研究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和丰富学生课外数学知识的问题性作业;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寻找数学应用的问题情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假想,进行研究,并对结论加以检验;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来激发兴趣。
3. “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性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4.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心理安全”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心理自由”,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努力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民主气氛。对于学生的发问,要给予充分关注,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共同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出现问题一旦有错误,教师不该加以嘲笑,应首先肯定其敢于发问,同时要发现其闪光点;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
5.利用学案,引导训练,提高学生提问技能的策略
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各科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 ,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6.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和评价策略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7.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施瓦布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生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学校教育须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以及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教学中可通过案例“链接”真实社会,由社会生产、生活的鲜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信息综合分析社会现象,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
总之,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学得一堆死的书本知识,而是应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进行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海伦主编.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4] 张阿南.论中学数学有效性教学之路径[J].考试周刊,2003,(12)
[5] 吴海蓉,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数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学生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54-02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与心脏,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数学课程对“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现在高中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意识很弱,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提问或提不出问题,前景堪忧,具体来说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
1.没有发现问题的强烈愿望和意识
“问题”就来源于“困惑”,“困惑”的产生,常常是一瞬间,学会留住“困惑”,就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要留住“困惑”,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更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把困惑“说”出来、“记”下来。这样,“问题”就会源源而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日积月累,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成长。
2.学生缺乏对问题的研究思维习惯
从平时学生的提问中,可以发现,学生所问问题,绝大多数提出的问题都是“是什么 ?”,“怎么办?”等一些“求助式”的问题,很少有“为什么?”,“这样行吗?” 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研究意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积极思维的丧失,影响问题的解决,更对问题的进一步的研究失去了源动力,从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不能得到培养。
3.缺少提出问题的勇气。如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担心问题简单老师会批评自己,同学会看不起自己,思考问题时有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如果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就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心理安全与自由的保障,学生就不会多想,也不敢多想,有了想法也不敢多问,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淡化,消退,提问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4.缺乏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学生在平日的上课中,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加之有些老师“掐两头、烧中段”,未教给学生的提问技能,学生有缺乏独立质疑,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的难以由模糊变为明晰,口头语或书面语言无法结合起来,完整表达自己存在的真正问题。久而久之,畸形地形成了被动、盲从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令人堪忧。
我校在近几年依托在甘肃省“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与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系统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以飨来者:
1.讲述数学史,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的策略。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我,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
2.依托各种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的策略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利用各种素材,合理选择问题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学生每天的作业为问题的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研究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布置旨在提高学生兴趣和丰富学生课外数学知识的问题性作业;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寻找数学应用的问题情景;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假想,进行研究,并对结论加以检验;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来激发兴趣。
3. “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性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恰如其分的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贴近的认知目标和学习内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望,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积极的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4.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具有“心理安全”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给予足够的“心理自由”,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努力创设情境,增加课堂民主气氛。对于学生的发问,要给予充分关注,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鼓励学生与教师就某一问题共同进行探讨;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用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出现问题一旦有错误,教师不该加以嘲笑,应首先肯定其敢于发问,同时要发现其闪光点;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的、复杂的、重要的、次要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
5.利用学案,引导训练,提高学生提问技能的策略
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技能。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及其内涵与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各科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 ,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由体态语言变为口头语或书面语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6.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和评价策略
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7.全面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施瓦布说:“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学生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学校教育须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以及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教学中可通过案例“链接”真实社会,由社会生产、生活的鲜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信息综合分析社会现象,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学有所用。
总之,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不能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学得一堆死的书本知识,而是应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通过进行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海伦主编.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肖成全主编.有效教学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璐.有效教学的定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4] 张阿南.论中学数学有效性教学之路径[J].考试周刊,2003,(12)
[5] 吴海蓉,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数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