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大教育学者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也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因为幼儿年龄的特殊性,攻击性行为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文章基于此点,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教育策略,旨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如何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各大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性格原因
幼兒因为年龄较小,心理和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所以在遇到矛盾或者不快乐的事情时,他们不能寻找良好的解决方式,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引导,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和身边的人发生争吵,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此外,有的幼儿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儿童,精力十分旺盛,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这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十分深刻的影响。很多幼儿处于一种十分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也是棍棒教育,有时候还会在孩子面前互相谩骂、殴打对方,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造成十分严重的心理影响。而且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正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剧和网络的直观性画面会让幼儿有直观的印象,一些暴力游戏也会让幼儿的心理发生改变,幼儿在日常行为中会下意识地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1、保障幼儿身心发展的均衡与健康
(1)增加幼儿营养摄入,保证身体需求。糖分会让人的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要保证幼儿足够营养的摄入。在此前提下,再补充多一点的糖分,让幼儿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
(2)引导幼儿合理宣泄情绪。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变化,在他们产生愤怒、过激情绪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合理地宣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让幼儿绘画或者做游戏,如果幼儿过于激动,教师要及时地冷处理,避免伤害他人行为的产生。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的规则意识,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随意地伤害别人。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爱心,让他们学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和别人相处,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2、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1)家长要进行定期培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只有以科学、合理的理论做支撑,才能充分地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顺应孩子的成长,熟练掌握育儿技巧,抓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并加以引导。
(2)家长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气氛能够让幼儿感觉到爱,感觉到温馨,有利于稳定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和孩子相处的行为,注意彼此之间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并且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充满耐心,这样才能对幼儿产生正向引导,大大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此外,父母也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小霸王”,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3、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爱的,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学会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用爱去感化他们,不要让他们形成偏执型人格。
(2)创设充满爱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注重科学原则,墙壁上不可以留白,这样很容易让幼儿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同时幼儿学习用具、玩具的摆放也要有规则,有空间,保证每个幼儿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之间积极沟通。
4、优化社区环境
社区应该与家庭、幼儿园建立长久合作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让同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交往,还有利于团结互助,增进邻里友谊。并且社区里应该专门设立保证幼儿权益以及保护幼儿心理的相关规定,优化社区环境,让幼儿对社区充满信任感,减少幼儿受外面环境的影响,减少焦虑感的产生,以此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苛责幼儿,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循循善诱,找准诱因,因势利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样才能让幼儿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才会有意识地去改正,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雪奔.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215.
[2] 秦雪娇,徐东.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研究——基于幼儿德育生活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2):141-147.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引起了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如何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各大学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1、幼儿自身的性格原因
幼兒因为年龄较小,心理和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完善,所以在遇到矛盾或者不快乐的事情时,他们不能寻找良好的解决方式,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引导,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和身边的人发生争吵,进而引发攻击性行为。此外,有的幼儿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儿童,精力十分旺盛,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性情急躁,这也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十分深刻的影响。很多幼儿处于一种十分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也是棍棒教育,有时候还会在孩子面前互相谩骂、殴打对方,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造成十分严重的心理影响。而且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正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多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剧和网络的直观性画面会让幼儿有直观的印象,一些暴力游戏也会让幼儿的心理发生改变,幼儿在日常行为中会下意识地对这些行为进行模仿,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预防和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策略
1、保障幼儿身心发展的均衡与健康
(1)增加幼儿营养摄入,保证身体需求。糖分会让人的大脑产生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积极情绪的产生,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要保证幼儿足够营养的摄入。在此前提下,再补充多一点的糖分,让幼儿保持一种积极快乐的情绪。
(2)引导幼儿合理宣泄情绪。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发生变化,在他们产生愤怒、过激情绪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引导他们合理地宣泄情绪,比如转移注意力,让幼儿绘画或者做游戏,如果幼儿过于激动,教师要及时地冷处理,避免伤害他人行为的产生。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不懂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的规则意识,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随意地伤害别人。此外,还要培养幼儿的爱心,让他们学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和别人相处,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2、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1)家长要进行定期培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只有以科学、合理的理论做支撑,才能充分地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顺应孩子的成长,熟练掌握育儿技巧,抓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并加以引导。
(2)家长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气氛能够让幼儿感觉到爱,感觉到温馨,有利于稳定人格的形成和培养。所以父母应该注意和孩子相处的行为,注意彼此之间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并且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充满耐心,这样才能对幼儿产生正向引导,大大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此外,父母也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小霸王”,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3、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爱的,这样才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才能接受老师的教导,学会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用爱去感化他们,不要让他们形成偏执型人格。
(2)创设充满爱的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注重科学原则,墙壁上不可以留白,这样很容易让幼儿的心理产生压抑感。同时幼儿学习用具、玩具的摆放也要有规则,有空间,保证每个幼儿的个人空间不被侵犯。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之间积极沟通。
4、优化社区环境
社区应该与家庭、幼儿园建立长久合作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让同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交往,还有利于团结互助,增进邻里友谊。并且社区里应该专门设立保证幼儿权益以及保护幼儿心理的相关规定,优化社区环境,让幼儿对社区充满信任感,减少幼儿受外面环境的影响,减少焦虑感的产生,以此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苛责幼儿,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循循善诱,找准诱因,因势利导,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矫正攻击性行为。这样才能让幼儿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才会有意识地去改正,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雪奔.陶行知思想在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4):215.
[2] 秦雪娇,徐东.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研究——基于幼儿德育生活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2):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