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出自《诗经》,其中的“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一位中国科学家,她的名字正取自上述诗句,仿佛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她和她的研究团队,也正是从青蒿中发现了专门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这种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近日,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全球医生组织执行董事和中国办事处总代表时占祥说:“这也给投入医学研究的后来人一个重要启示,医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漫长的验证历程。能在国内外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树立朴实的理念——治病救人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奖杯。
<艰苦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
■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屠呦呦查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时有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高度评价
[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协调员帕斯卡尔•林瓦尔德23日在日内瓦表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 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据悉,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五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新闻资料>
[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神奇物质,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屠教授的成就是所有传染病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屠教授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获奖,”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出席颁奖仪式时对记者说,“这也是中国传统医药可以引导发现青蒿素这样有用化合物的好例子。”
全球医生组织执行董事和中国办事处总代表时占祥说:“这也给投入医学研究的后来人一个重要启示,医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漫长的验证历程。能在国内外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树立朴实的理念——治病救人和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华,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屠呦呦的获奖,给中国科学界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座奖杯。
<艰苦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
■ 1967年5月23日,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523项目”正式启动。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研发大军。
■ 1969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 1971年,经过反复筛选、试验,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屠呦呦查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时有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受到启发,想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经过190多次失败后,终于,用乙醚制取的191号样品,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 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
■ 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高度评价
[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协调员帕斯卡尔•林瓦尔德23日在日内瓦表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战斗提供了“有效武器”。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 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据悉,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五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
<新闻资料>
[拉斯克奖]
拉斯克奖由有“现代广告之父”之称的美国广告经理人阿尔伯特•拉斯克和夫人玛丽•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