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何谓观察能力?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观察能力是体现我们认知的重要部分。
  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情绪、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等。因此,观察能力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纵观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师的在观察模式上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1.观察视角的提升
  案例:
  小伟要在制作一个能立起来的立体小树,需要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小树,一开始他向老师求助:“老师,你能帮我剪两个小树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正当小伟拿着两张剪好的小树去准备制作时,好朋友小宝想用一张小树涂色,于是小伟非常大方地将其中一个小树让给了他。只剩一个怎么做呢?于是他又拿着剪刀和纸,找老师帮忙。这次老师为了考考小伟,决定让他自己动手去剪。他犹豫了一下,来到美工区,只见小伟把剩的一个小树平铺在白纸上,然后拿着剪刀沿着小树的轮廓开始剪,谁知小树总是来回动,剪刀在拐弯处拐不过来。于是小伟又想办法把小树对折起来放在白纸上剪,这个方法比刚才好剪了。20分钟后,小伟终于剪好了,却发现剪出来的小树只有一半。“小伟,你试试沿着这个完整小树的轮廓,把它画在纸上,然后沿着轮廓剪。”教师给小伟提出了建议。最终,小伟按照老师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完整的小树。
  1.1举着标尺去观察
  在此案例中,以前教师的关注点是:首先,幼儿使用剪刀不熟练,造成他今天在剪小树的时候有困难;其次,小伟没有认真观察老师是如何剪得,造成他最后剪出的小树只有一半。
  1.2发现不足去教育
  过去教师支持策略是:①.教师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剪纸的半成品,让幼儿多去练习使用剪刀。②.教师会让孩子多去观察一些事物,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1.3带着欣赏去记录
  现在教师的关注点:第一,小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去尝试剪小树;第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树送给了小宝,并没有考虑自己少了一个小树怎么办?第三,活动中,小伟一直专注并坚持自己独立完成剪小树的工作,而且想到了用老师剪得方法,虽然最后只剪出了一半的小树;第四,主动寻求帮助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当他不会剪得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最后老师提示他如何才能剪出完整小树时,小伟接收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1.4理解学习去支持
  如今教师的支持策略是:①.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加以表扬。②.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去探索,为什么老师剪出来的小人和小伟剪出来的不一样?③.延伸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通过对折还能剪出什么图案?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观察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缺什么?带着一套标尺去衡量幼儿,以一种教条的模式去观察孩子,告诉他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再加上前期对材料的功能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材料的多、新、奇,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层次性的投放,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需求。因此造成了当幼儿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才是正确的。
  而现在教师关注幼儿有什么,会什么,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从“看”——“看见”——“看懂”的过程性转变,专业解读孩子的言行。如今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充分的认知,我们还借助浸入式的实操演练,让教师在操作材料中,感同身受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明确材料难点、适宜性和拓展,引发主动观察、识别、回应,激发教师举一反三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能力,并迁移链接到更多的幼儿与材料互动中,实现了从“老母鸡”到“魔法师”的蜕变,去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2.观察手段的变化
  2.1实时观察,主观评判
  过去的观察是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而且观察结果受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导致在解读孩子的行为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教师们在互动交流时,分享记录的内容也带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没有客观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無法形成对幼儿的有效分析,让教师去有针对性地调试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
  2.2情境再现,精准分析
  现在的观察是教师借助拍摄工具摄像机、手机等拍摄视频,完整记录下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撰写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从而发现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们能够进行一案几研、脑力波荡等教研活动,使研讨具有反复性也更有深度,为后续的材料投放策略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3.观察回应策略的变化
  3.1盲目回答
  过去,教师的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不全面,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观察的意识薄弱,结果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与材料跟踪投放策略。当幼儿操作材料出现问题或偏离教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去玩,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做才是对的”,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并没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这一主要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2积极引导
  如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的发展。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将“回答”变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寻求帮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在各方面成长了自己。   4. 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用情景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模式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4.1基于观察下的情境技术呈现
  以秦川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两个两个数》为例,教师初步以“幼儿能否会两个两个数数”作为观察目标,以叙事、自由描述,为基本观察方式,辅以照片、录像、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真实、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发展过程,并记录了如下案例。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能为我们了解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区域材料层次投放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张雪薇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0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数起来,数完8,数10的时候,犹豫了,重新开始数,第二次数完了10个。接着又拿了一张14个糖果的卡片,10以内数的很好,但到了10以上,她手上指的是两个糖果,嘴里的总数却只加了一个糖果,变成了11、12(本来应该是12、14)。
  崔誉洋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3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的数,数10的时候,迟疑了,用手指算了算。又继续数到12个,最后发现还剩一个樱桃,再次迟疑了,这时候郝芾雷指了指最后的一个樱桃肯定地说:“这个还要数呢。”崔誉洋填写数字时,使劲拔笔盖都没拔开,向旁边的郝芾雷求助,郝芾雷一下轻松地就拔开了,还轻声的提醒她:“把笔盖盖在笔的后面。”
  4.2切片分析、关联分析,有效回应
  区域观察的最重要价值在于教师能观看活动视频,通过切片分析(截取视频)捕捉幼儿发展的瞬间,并以此为凭证,用关联分析判断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幼儿个体发展的路径,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回应”既可以指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也可以指教师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所做的调试和规划。在此案例中,郝芾雷、崔誉洋在数数概念、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上能力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捕捉和观察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适时调整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教师具体回应策略如下:
  (1)尝试将实物卡片超过10以上的排成一排,从视觉上无转行,可以让孩子连续的两个两个数,不受干扰。
  (2)在实物材料上,操作难度上加大,特别是彩色小棒比较窄薄,小朋友们容易一把抓的较多,所以数量上要减少,便于幼儿掌握。
  ( 3)孩子们虽然乐此不疲的反复验证,但缺少数量的可比性和参考性,从策略上一是可以让小朋友之间互相验证,二是可以从区域活动的开始指导策略上对不确定的数数,可以采取一个一个点数加以验证。
  ( 4)幼儿活动记录纸,设计成为适合大班幼儿图文并茂的记录纸,增添对不对?和改一改(便于幼儿验证)。
  ( 5)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排队、值日时给幼儿分发碗勺、美术活动时给幼儿分发纸张、水笔等材料的机会,练习两个两个数。
  5.实践结果及分析
  表2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工具来完整记录下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直观地用眼睛观察或用简短文字记录的方式,不仅使教师容易遗漏掉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观察更全面。
  如今教师愿意通过更多的研讨和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说明教师思想的转变,希望能用更有效的观察方式让自己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观察,不盲目、不茫然,在研讨中升华,思考中进步。
  当幼儿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时,教师由以前的“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转变为现在“倾听并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再做出判断,创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的材料。
  6.結论
  教师通过基于观察的情境技术呈现的方式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个人能力,通过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方式,追踪幼儿的兴趣需要,依托原有区域游戏载体,反复调试材料,有效地回应,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活动受关注、有价值,最终在自主的材料互动中得到认识,强化自己作为学习者的强大形象,去做一名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其他文献
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有时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用药,往往效果并不好,病人吃了很多药,打了很多针都不见效,贻误了病情,浪费了钱财还使病人产生了许多痛苦,高明的医生往往会采用“头痛医脚”的方法进行治疗,找到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不被“头痛”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找到了生病的根本原因是在腳上,很快就把病治好了!  我们在解答高中数学问题时,也常常采用“头痛医脚”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
期刊
摘要:对于现代的小学教育,学生已开始不满足于“知识=书本+粉笔+嘴巴”的教学模式,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将“知识=书本+粉笔+嘴巴”更新成为“知识=书本+电教+嘴巴”,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现代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法的研究是推进高职教育、加强就业水平的基础。本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学校先进的实训条件,设计出以多元操作平台为基础的滚动式任务单元教学法,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策划技能、营销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和协调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关键字:滚动式任务单元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研究  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是房地产专业的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它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面广
期刊
摘要:数列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强的实用性, 也在数学的教学中用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数列是特殊的函数, 而且與不等式、导数、解析几何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课标背景下本文主要从数列的基本内容与数列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列, 在学习和考试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等差数列; 前 项和公式; 思想  许多国内外有名的数学教育家都指出:“无论从历史的发生还是系
期刊
1 在课程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求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标准已经将“模型”纳入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可见国外先进国家对构建模型科学是非常重视的。笔者对中美
期刊
摘要:在导学案中着重强调“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在解决思考问题的同时,不只将知识学会,同时能力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我们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关键词:问题式导学案;硝酸的性质;教学反思  一、研究背景  教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学生先对知识要有所了解和熟悉,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才能有更好的,更透彻的理解,而这个了解和熟悉的来源,也就是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使得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引导策略和方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传播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突发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引导策略,并探讨了高校长效应对机制的建设方法,希望能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关键字:新媒体;舆情;突发事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1引言  随着信息技術的进步,以新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中施行综合素质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进行,有利于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推动应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亦有利于转变培养人才的方式。而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在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虽然我国正在积极完善综合素质的评价制度和方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运行僵化、与实际
期刊
摘 要:目的 为有效地提高铁路排长专业的铁路素养,方法 提出了养成铁路装备素养的总体规划和四级培养平台,运用CDIO 工程教学模式构建了培养体系,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法开展教学和师生易位法进行认知实训;以“车站联锁”课次为例,说明了任务需求、问题导向和师生易位法的具体应用;结果 应用生成途径的两个教学班次考试成绩和毕业任职效果明显提高,结论 铁路装备素养生成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装备素养; 铁
期刊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品质则是智力的支柱。什么是思维品质呢?人的思维既有共同规律,又有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我们通常叫思维品质。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人,即使是弱智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维,而且都以自己习惯的方式思考着问题。语文教学,通过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不仅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思维习惯,而且能使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一、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思考者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拘泥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