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何谓观察能力?是指人在感知活动过程中,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客观事物的特征。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感知,观察能力是体现我们认知的重要部分。
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情绪、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等。因此,观察能力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纵观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师的在观察模式上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1.观察视角的提升
案例:
小伟要在制作一个能立起来的立体小树,需要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小树,一开始他向老师求助:“老师,你能帮我剪两个小树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正当小伟拿着两张剪好的小树去准备制作时,好朋友小宝想用一张小树涂色,于是小伟非常大方地将其中一个小树让给了他。只剩一个怎么做呢?于是他又拿着剪刀和纸,找老师帮忙。这次老师为了考考小伟,决定让他自己动手去剪。他犹豫了一下,来到美工区,只见小伟把剩的一个小树平铺在白纸上,然后拿着剪刀沿着小树的轮廓开始剪,谁知小树总是来回动,剪刀在拐弯处拐不过来。于是小伟又想办法把小树对折起来放在白纸上剪,这个方法比刚才好剪了。20分钟后,小伟终于剪好了,却发现剪出来的小树只有一半。“小伟,你试试沿着这个完整小树的轮廓,把它画在纸上,然后沿着轮廓剪。”教师给小伟提出了建议。最终,小伟按照老师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完整的小树。
1.1举着标尺去观察
在此案例中,以前教师的关注点是:首先,幼儿使用剪刀不熟练,造成他今天在剪小树的时候有困难;其次,小伟没有认真观察老师是如何剪得,造成他最后剪出的小树只有一半。
1.2发现不足去教育
过去教师支持策略是:①.教师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剪纸的半成品,让幼儿多去练习使用剪刀。②.教师会让孩子多去观察一些事物,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1.3带着欣赏去记录
现在教师的关注点:第一,小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去尝试剪小树;第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树送给了小宝,并没有考虑自己少了一个小树怎么办?第三,活动中,小伟一直专注并坚持自己独立完成剪小树的工作,而且想到了用老师剪得方法,虽然最后只剪出了一半的小树;第四,主动寻求帮助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当他不会剪得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最后老师提示他如何才能剪出完整小树时,小伟接收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1.4理解学习去支持
如今教师的支持策略是:①.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加以表扬。②.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去探索,为什么老师剪出来的小人和小伟剪出来的不一样?③.延伸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通过对折还能剪出什么图案?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观察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缺什么?带着一套标尺去衡量幼儿,以一种教条的模式去观察孩子,告诉他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再加上前期对材料的功能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材料的多、新、奇,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层次性的投放,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需求。因此造成了当幼儿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才是正确的。
而现在教师关注幼儿有什么,会什么,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从“看”——“看见”——“看懂”的过程性转变,专业解读孩子的言行。如今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充分的认知,我们还借助浸入式的实操演练,让教师在操作材料中,感同身受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明确材料难点、适宜性和拓展,引发主动观察、识别、回应,激发教师举一反三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能力,并迁移链接到更多的幼儿与材料互动中,实现了从“老母鸡”到“魔法师”的蜕变,去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2.观察手段的变化
2.1实时观察,主观评判
过去的观察是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而且观察结果受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导致在解读孩子的行为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教师们在互动交流时,分享记录的内容也带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没有客观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無法形成对幼儿的有效分析,让教师去有针对性地调试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
2.2情境再现,精准分析
现在的观察是教师借助拍摄工具摄像机、手机等拍摄视频,完整记录下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撰写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从而发现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们能够进行一案几研、脑力波荡等教研活动,使研讨具有反复性也更有深度,为后续的材料投放策略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3.观察回应策略的变化
3.1盲目回答
过去,教师的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不全面,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观察的意识薄弱,结果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与材料跟踪投放策略。当幼儿操作材料出现问题或偏离教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去玩,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做才是对的”,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并没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这一主要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2积极引导
如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的发展。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将“回答”变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寻求帮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在各方面成长了自己。 4. 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用情景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模式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4.1基于观察下的情境技术呈现
以秦川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两个两个数》为例,教师初步以“幼儿能否会两个两个数数”作为观察目标,以叙事、自由描述,为基本观察方式,辅以照片、录像、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真实、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发展过程,并记录了如下案例。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能为我们了解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区域材料层次投放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张雪薇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0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数起来,数完8,数10的时候,犹豫了,重新开始数,第二次数完了10个。接着又拿了一张14个糖果的卡片,10以内数的很好,但到了10以上,她手上指的是两个糖果,嘴里的总数却只加了一个糖果,变成了11、12(本来应该是12、14)。
崔誉洋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3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的数,数10的时候,迟疑了,用手指算了算。又继续数到12个,最后发现还剩一个樱桃,再次迟疑了,这时候郝芾雷指了指最后的一个樱桃肯定地说:“这个还要数呢。”崔誉洋填写数字时,使劲拔笔盖都没拔开,向旁边的郝芾雷求助,郝芾雷一下轻松地就拔开了,还轻声的提醒她:“把笔盖盖在笔的后面。”
4.2切片分析、关联分析,有效回应
区域观察的最重要价值在于教师能观看活动视频,通过切片分析(截取视频)捕捉幼儿发展的瞬间,并以此为凭证,用关联分析判断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幼儿个体发展的路径,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回应”既可以指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也可以指教师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所做的调试和规划。在此案例中,郝芾雷、崔誉洋在数数概念、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上能力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捕捉和观察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适时调整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教师具体回应策略如下:
(1)尝试将实物卡片超过10以上的排成一排,从视觉上无转行,可以让孩子连续的两个两个数,不受干扰。
(2)在实物材料上,操作难度上加大,特别是彩色小棒比较窄薄,小朋友们容易一把抓的较多,所以数量上要减少,便于幼儿掌握。
( 3)孩子们虽然乐此不疲的反复验证,但缺少数量的可比性和参考性,从策略上一是可以让小朋友之间互相验证,二是可以从区域活动的开始指导策略上对不确定的数数,可以采取一个一个点数加以验证。
( 4)幼儿活动记录纸,设计成为适合大班幼儿图文并茂的记录纸,增添对不对?和改一改(便于幼儿验证)。
( 5)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排队、值日时给幼儿分发碗勺、美术活动时给幼儿分发纸张、水笔等材料的机会,练习两个两个数。
5.实践结果及分析
表2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工具来完整记录下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直观地用眼睛观察或用简短文字记录的方式,不仅使教师容易遗漏掉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观察更全面。
如今教师愿意通过更多的研讨和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说明教师思想的转变,希望能用更有效的观察方式让自己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观察,不盲目、不茫然,在研讨中升华,思考中进步。
当幼儿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时,教师由以前的“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转变为现在“倾听并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再做出判断,创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的材料。
6.結论
教师通过基于观察的情境技术呈现的方式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个人能力,通过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方式,追踪幼儿的兴趣需要,依托原有区域游戏载体,反复调试材料,有效地回应,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活动受关注、有价值,最终在自主的材料互动中得到认识,强化自己作为学习者的强大形象,去做一名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例如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认真观察幼儿自由自主地玩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情绪、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等。因此,观察能力是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纵观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教师的在观察模式上发生了明显地改变:
1.观察视角的提升
案例:
小伟要在制作一个能立起来的立体小树,需要用剪刀剪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小树,一开始他向老师求助:“老师,你能帮我剪两个小树吗?”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他。正当小伟拿着两张剪好的小树去准备制作时,好朋友小宝想用一张小树涂色,于是小伟非常大方地将其中一个小树让给了他。只剩一个怎么做呢?于是他又拿着剪刀和纸,找老师帮忙。这次老师为了考考小伟,决定让他自己动手去剪。他犹豫了一下,来到美工区,只见小伟把剩的一个小树平铺在白纸上,然后拿着剪刀沿着小树的轮廓开始剪,谁知小树总是来回动,剪刀在拐弯处拐不过来。于是小伟又想办法把小树对折起来放在白纸上剪,这个方法比刚才好剪了。20分钟后,小伟终于剪好了,却发现剪出来的小树只有一半。“小伟,你试试沿着这个完整小树的轮廓,把它画在纸上,然后沿着轮廓剪。”教师给小伟提出了建议。最终,小伟按照老师的方法,剪出了一个完整的小树。
1.1举着标尺去观察
在此案例中,以前教师的关注点是:首先,幼儿使用剪刀不熟练,造成他今天在剪小树的时候有困难;其次,小伟没有认真观察老师是如何剪得,造成他最后剪出的小树只有一半。
1.2发现不足去教育
过去教师支持策略是:①.教师会在美工区投放一些剪纸的半成品,让幼儿多去练习使用剪刀。②.教师会让孩子多去观察一些事物,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掌握一些观察的方法。
1.3带着欣赏去记录
现在教师的关注点:第一,小伟是主动的学习者,在不断地去尝试剪小树;第二,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小树送给了小宝,并没有考虑自己少了一个小树怎么办?第三,活动中,小伟一直专注并坚持自己独立完成剪小树的工作,而且想到了用老师剪得方法,虽然最后只剪出了一半的小树;第四,主动寻求帮助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当他不会剪得时候,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在最后老师提示他如何才能剪出完整小树时,小伟接收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1.4理解学习去支持
如今教师的支持策略是:①.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秀品质并加以表扬。②.让全班小朋友一起去探索,为什么老师剪出来的小人和小伟剪出来的不一样?③.延伸活动,让幼儿一起讨论通过对折还能剪出什么图案?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以往的观察区域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缺什么?带着一套标尺去衡量幼儿,以一种教条的模式去观察孩子,告诉他们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再加上前期对材料的功能和目标认识不足,缺乏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局限于材料的多、新、奇,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进行层次性的投放,教师无法真实地了解到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和需求。因此造成了当幼儿有疑问和困难的时候,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回应孩子才是正确的。
而现在教师关注幼儿有什么,会什么,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从“看”——“看见”——“看懂”的过程性转变,专业解读孩子的言行。如今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使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充分的认知,我们还借助浸入式的实操演练,让教师在操作材料中,感同身受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明确材料难点、适宜性和拓展,引发主动观察、识别、回应,激发教师举一反三的层次性材料,投放的能力,并迁移链接到更多的幼儿与材料互动中,实现了从“老母鸡”到“魔法师”的蜕变,去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
2.观察手段的变化
2.1实时观察,主观评判
过去的观察是教师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不能全面地捕捉到孩子在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而且观察结果受观察者本身的影响,导致在解读孩子的行为能力方面有较大的偏差。同时教师们在互动交流时,分享记录的内容也带有教师本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真实、完整地展示给大家。没有客观反映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从而無法形成对幼儿的有效分析,让教师去有针对性地调试材料,支持幼儿的学习。
2.2情境再现,精准分析
现在的观察是教师借助拍摄工具摄像机、手机等拍摄视频,完整记录下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实时动态,捕捉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哇”时刻,撰写有温度、有生命、有色彩的学习故事。从而发现整个区域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让教师们能够进行一案几研、脑力波荡等教研活动,使研讨具有反复性也更有深度,为后续的材料投放策略提供有力的佐证材料。
3.观察回应策略的变化
3.1盲目回答
过去,教师的区域活动观察指导不全面,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观察的意识薄弱,结果也没有形成有效的分析与材料跟踪投放策略。当幼儿操作材料出现问题或偏离教师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直接“回答”幼儿应该怎么去玩,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单纯的让孩子去学习“怎么做才是对的”,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并没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展示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对于教师“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这一主要目标,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2积极引导
如今,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摆弄这些材料,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发展,从而获得相关的、有益的经验,推动幼儿朝着既定目标的发展。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时,教师将“回答”变为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通过以往的经验自己思考或与同伴交流寻求帮助。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解决了问题,也在各方面成长了自己。 4. 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际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用情景技术呈现+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模式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
4.1基于观察下的情境技术呈现
以秦川幼儿园大班数学区域活动《两个两个数》为例,教师初步以“幼儿能否会两个两个数数”作为观察目标,以叙事、自由描述,为基本观察方式,辅以照片、录像、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真实、客观的呈现了幼儿发展过程,并记录了如下案例。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能为我们了解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区域材料层次投放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张雪薇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0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数起来,数完8,数10的时候,犹豫了,重新开始数,第二次数完了10个。接着又拿了一张14个糖果的卡片,10以内数的很好,但到了10以上,她手上指的是两个糖果,嘴里的总数却只加了一个糖果,变成了11、12(本来应该是12、14)。
崔誉洋的探究:
她选择了一张13个樱桃的卡片,两个两个的数,数10的时候,迟疑了,用手指算了算。又继续数到12个,最后发现还剩一个樱桃,再次迟疑了,这时候郝芾雷指了指最后的一个樱桃肯定地说:“这个还要数呢。”崔誉洋填写数字时,使劲拔笔盖都没拔开,向旁边的郝芾雷求助,郝芾雷一下轻松地就拔开了,还轻声的提醒她:“把笔盖盖在笔的后面。”
4.2切片分析、关联分析,有效回应
区域观察的最重要价值在于教师能观看活动视频,通过切片分析(截取视频)捕捉幼儿发展的瞬间,并以此为凭证,用关联分析判断班级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适合幼儿个体发展的路径,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回应”既可以指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和支持,也可以指教师对幼儿下一步发展所做的调试和规划。在此案例中,郝芾雷、崔誉洋在数数概念、方法、人际交往能力上能力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应注意捕捉和观察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适时调整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教师具体回应策略如下:
(1)尝试将实物卡片超过10以上的排成一排,从视觉上无转行,可以让孩子连续的两个两个数,不受干扰。
(2)在实物材料上,操作难度上加大,特别是彩色小棒比较窄薄,小朋友们容易一把抓的较多,所以数量上要减少,便于幼儿掌握。
( 3)孩子们虽然乐此不疲的反复验证,但缺少数量的可比性和参考性,从策略上一是可以让小朋友之间互相验证,二是可以从区域活动的开始指导策略上对不确定的数数,可以采取一个一个点数加以验证。
( 4)幼儿活动记录纸,设计成为适合大班幼儿图文并茂的记录纸,增添对不对?和改一改(便于幼儿验证)。
( 5)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排队、值日时给幼儿分发碗勺、美术活动时给幼儿分发纸张、水笔等材料的机会,练习两个两个数。
5.实践结果及分析
表2调查结果: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工具来完整记录下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直观地用眼睛观察或用简短文字记录的方式,不仅使教师容易遗漏掉幼儿活动的精彩瞬间,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使观察更全面。
如今教师愿意通过更多的研讨和专家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说明教师思想的转变,希望能用更有效的观察方式让自己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做到有序、有效率的观察,不盲目、不茫然,在研讨中升华,思考中进步。
当幼儿没有达到教师的预设目标时,教师由以前的“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转变为现在“倾听并理解幼儿的行为”,然后再做出判断,创造适合幼儿年龄特征及发展的材料。
6.結论
教师通过基于观察的情境技术呈现的方式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和个人能力,通过切片分析+关联分析的方式,追踪幼儿的兴趣需要,依托原有区域游戏载体,反复调试材料,有效地回应,让幼儿感到自己的活动受关注、有价值,最终在自主的材料互动中得到认识,强化自己作为学习者的强大形象,去做一名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