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很多网友问:台湾食品中查出来塑化剂,大陆食品会一点没有吗?哪些食品中塑化剂的风险最大?哪些食品比较安心?特别是孩子妈妈们追问,酸奶里会有吗?我家宝宝天天喝酸奶!
用塑化剂代替香精的秘密
在“塑化剂”把台湾食品业折腾个底朝天的同时,大陆质监部门的专家们也正在加班加点地测试筛查。这些产品主要是香精产品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比如添加了香精的糕点、绿茶粉、液态酥油、绿茶香精、杏仁香精等。
其实,在台湾被查出的五百多种产品当中,主要的麻烦来源也是香精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为什么香精会成为问题的源头呢?这就与香精的特点有关了。我不是香精香料方面的专家,仅就自己的浅薄常识,给大家简单说说。
香精,就是用来给食品和其他产品增香的物质。它们是一些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复杂组合。这些香味物质非常容易挥发到外面去,运输、储藏、使用都很不方便。再说,把香味物质直接加入到产品当中去,香气的感觉也很不柔和、不自然,有点“冲”,有低档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点技术含量的做法是让精心调配的香味物质和其他“载体”物质结合在一起,对它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再和水、油脂、乳化剂等其他配料混配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的类似于水溶液,有的是油状,有的是乳液状态。这样,它们就变得“安定”许多,运输、储藏、销售都很方便。这就是常见的香精产品。这样,香气很柔和、很自然,在口腔里可以慢慢地释放出来,消费者也觉得吃起来特别舒服。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种产品都在追求“多功能化”、“复合化”、“傻瓜化”,添加剂行业也不例外。有了增香功能,最好还有增稠、稳定和乳化功能,甚至连色素也配好等等。使用者只要按比例加入食品当中,很多事情不用动脑子就能搞定。这样,加到饮料里也好,零食里也好,糕点里也好,应用它们的食品企业都觉得方便。比如“起云剂”的名称,就是因为除了香精还有增稠和乳化效果。
因为复合乳化香精之类产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台湾那个香料公司才想出了这个用塑化剂成分来替代优质食用油做乳化香精的“妙法”。他们秘不示人地生产了30年。想想三十年前,食品法规和检测手段都很不健全,他们一定曾经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未料如今终于被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香精和调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专业学问。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配备了香精香料专家,所以各食品企业都乐于与那些香精制造和调味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合作,购买他们的复合增香产品,或者含有香精的相关产品,比如各种乳化香精产品,比如加了香精的酥油,比如加了香精的绿茶粉。这样,很多产品就“被添加”了塑化剂,惨遭封杀和销毁。
如何远离“塑化剂”产品
有些类别的食品,几乎是没法离开香精香料类产品的。比如糖果、饮料、糕点、休闲食品、冰激凌和冷饮等。比如说,走进任何一家西饼店,都会被那种浓郁的香气所吸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那是香精的诱惑。因此,它们受害也最猛烈。
看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什么样的食品在“塑化剂”问题上比较安心了——就是那些没有加入香精的食品。
各种天然食品自然是无需担心的。在加工食品当中,没有浓郁香味的就不会有香精添加问题。比如说,原味的牛奶和酸奶是不加香精的,但是乳饮料和果味酸奶通常都要加香精,所以前者没有这种麻烦。
又比如说,脆皮面包、馒头、烙饼之类是不用加香精的,而那些水果香气浓郁的面包和点心一定是加了香精,而奶油香气浓郁的面包和点心,则要好好看看配料表,是因为真的加入了大量奶油,还是加入了“酥油”、“植物奶油”、“麦淇淋”之类配料,而这些配料往往含有奶油味的乳化香精。
这里并不是说香精都对人体有害,也不是说所有香精中都有塑化剂。出问题的香精是少数,而且人们发展香精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得饮食的享受。偶尔吃一次这些加工产品,也不会带来什么健康问题,因为毕竟香精的摄入量太少了,何不高高兴兴地享受它的美好香气呢?我只是说,常规性大量添加香精的产品,都是我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必经常食用的食品。平常不喝饮料、不吃糕点、不吃冷饮、不吃糖果,把含有香精的加工食品换成各种天然食材,并不会带来任何健康损害,相反,可能会让生活变得更为健康,膳食营养得以改善。
总之,在日常选择食品的时候,如果能够少追求浓郁的香气,更多地欣赏食物的天然本味,就可以减少食品行业中对香精香料的过分依赖。幼儿本来就不应当接触任何添加剂,包括香精;而对于儿童来说,减少对香精的偏爱,对他们培养一生的健康饮食口味也有重要好处。
用塑化剂代替香精的秘密
在“塑化剂”把台湾食品业折腾个底朝天的同时,大陆质监部门的专家们也正在加班加点地测试筛查。这些产品主要是香精产品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比如添加了香精的糕点、绿茶粉、液态酥油、绿茶香精、杏仁香精等。
其实,在台湾被查出的五百多种产品当中,主要的麻烦来源也是香精和含香精的食品配料。为什么香精会成为问题的源头呢?这就与香精的特点有关了。我不是香精香料方面的专家,仅就自己的浅薄常识,给大家简单说说。
香精,就是用来给食品和其他产品增香的物质。它们是一些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的复杂组合。这些香味物质非常容易挥发到外面去,运输、储藏、使用都很不方便。再说,把香味物质直接加入到产品当中去,香气的感觉也很不柔和、不自然,有点“冲”,有低档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点技术含量的做法是让精心调配的香味物质和其他“载体”物质结合在一起,对它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再和水、油脂、乳化剂等其他配料混配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不同类型的产品,有的类似于水溶液,有的是油状,有的是乳液状态。这样,它们就变得“安定”许多,运输、储藏、销售都很方便。这就是常见的香精产品。这样,香气很柔和、很自然,在口腔里可以慢慢地释放出来,消费者也觉得吃起来特别舒服。
更重要的是,目前各种产品都在追求“多功能化”、“复合化”、“傻瓜化”,添加剂行业也不例外。有了增香功能,最好还有增稠、稳定和乳化功能,甚至连色素也配好等等。使用者只要按比例加入食品当中,很多事情不用动脑子就能搞定。这样,加到饮料里也好,零食里也好,糕点里也好,应用它们的食品企业都觉得方便。比如“起云剂”的名称,就是因为除了香精还有增稠和乳化效果。
因为复合乳化香精之类产品的制造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台湾那个香料公司才想出了这个用塑化剂成分来替代优质食用油做乳化香精的“妙法”。他们秘不示人地生产了30年。想想三十年前,食品法规和检测手段都很不健全,他们一定曾经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未料如今终于被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香精和调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专业学问。毕竟不是每个企业都配备了香精香料专家,所以各食品企业都乐于与那些香精制造和调味专业水平较高的企业合作,购买他们的复合增香产品,或者含有香精的相关产品,比如各种乳化香精产品,比如加了香精的酥油,比如加了香精的绿茶粉。这样,很多产品就“被添加”了塑化剂,惨遭封杀和销毁。
如何远离“塑化剂”产品
有些类别的食品,几乎是没法离开香精香料类产品的。比如糖果、饮料、糕点、休闲食品、冰激凌和冷饮等。比如说,走进任何一家西饼店,都会被那种浓郁的香气所吸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那是香精的诱惑。因此,它们受害也最猛烈。
看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什么样的食品在“塑化剂”问题上比较安心了——就是那些没有加入香精的食品。
各种天然食品自然是无需担心的。在加工食品当中,没有浓郁香味的就不会有香精添加问题。比如说,原味的牛奶和酸奶是不加香精的,但是乳饮料和果味酸奶通常都要加香精,所以前者没有这种麻烦。
又比如说,脆皮面包、馒头、烙饼之类是不用加香精的,而那些水果香气浓郁的面包和点心一定是加了香精,而奶油香气浓郁的面包和点心,则要好好看看配料表,是因为真的加入了大量奶油,还是加入了“酥油”、“植物奶油”、“麦淇淋”之类配料,而这些配料往往含有奶油味的乳化香精。
这里并不是说香精都对人体有害,也不是说所有香精中都有塑化剂。出问题的香精是少数,而且人们发展香精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获得饮食的享受。偶尔吃一次这些加工产品,也不会带来什么健康问题,因为毕竟香精的摄入量太少了,何不高高兴兴地享受它的美好香气呢?我只是说,常规性大量添加香精的产品,都是我们在日常饮食生活中不必经常食用的食品。平常不喝饮料、不吃糕点、不吃冷饮、不吃糖果,把含有香精的加工食品换成各种天然食材,并不会带来任何健康损害,相反,可能会让生活变得更为健康,膳食营养得以改善。
总之,在日常选择食品的时候,如果能够少追求浓郁的香气,更多地欣赏食物的天然本味,就可以减少食品行业中对香精香料的过分依赖。幼儿本来就不应当接触任何添加剂,包括香精;而对于儿童来说,减少对香精的偏爱,对他们培养一生的健康饮食口味也有重要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