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面设计类专业色彩教学的思考

来源 :今日湖北·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技能职业型应用人才需求激增,高职教育得以异军突起,其中设计类教育发展更是令人瞩目,尤其体现在办学数量和规模的扩张上。十多年来,高职设计类教学虽然发展迅猛,却也存在许多问题。现就设计类专业教育中的色彩课程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色彩是与艺术设计所有专业都密切相关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长期以来,基础课该如何更好地为设计专业服务,是各大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而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应该强调训练扎实的基本功,还是重在培养创意思维能力上。
  事实上,现今大部分有艺术设计类的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还在沿用着纯绘画专业的训练方法:从静物色彩写生到风景色彩写生再到人物色彩写生等的长期写实训练。看似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可是仔细推敲,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有艺术和非艺术班,如我今年指导的环艺系电脑艺术专业的两个班就是如此,其中非艺术班在进入高职前基本上没有学习过相关绘画课程,整学期色彩课中,学生基本上是在学习工具使用和基本摩形构图,还谈不上绘画,等学生刚刚熟悉这些时色彩课程也结束了;而由于如今高校高职院校大规模的扩招,即使艺术班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入校前基本功并不扎实,导致长期的写实训练也未能深入提高,一幅画完成的时间用4课时、16课时甚至更多,质量却没有很大的区别,普遍存在磨洋工的情况。其次,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来看,有些学生认为这种纯绘画式的色彩课程对专业没有多大帮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次,从学时分配来看,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学时数比纯绘画专业要少得多,也无法培养出像他们那样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设计思想的先进化、表达手段的多元化、学生能力的普适化等诸多要求都催促着我们的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因此,如何抓住专业特色、应需施教,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因材施教,就是我们教改的核心内容。
  1、以感觉训练为基础(取代绘画训练为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课,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能力与运用能力,并能借助色彩规律塑造形象,充分表达设计意图, 带给人美的享受为目的。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确立新的教学基础。
  过去的色彩教学,多采用讲授、示范、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缺乏对学生色彩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如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使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即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很快自如地运用色彩语言进行学习和训练,是色彩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谓感受能力就是通过直觉思维(感性思维)所得到的判断。绘画离不开思维,尤其离不开形象思维、感性思维。而目前,我国美术教学,基本上是简单地采用分析思维(理性思维)的方法。分析思维是“以逻辑推理的形式展开的,是以一次前进一步为其特征”。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色彩教学的任务应该不只是训练学生用色彩机械造型的能力,还必须强调开放思维,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以前的色彩教学恰恰忽视了感性训练,教学完成后,学生只能面对自然存在的客观面现实加以塑造、描绘,而缺乏自身感情的倾注,更无法达到以生动的想象创作出有感染力的作品。所以,对色彩教学的训练基础必须调整重心,强调感觉训练。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训练:
  在大自然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万物争艳,无不闪烁着自身的色彩。以往学生在画色彩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从素描到色彩都单纯从局部进行观察,几乎是推着画,所以在色彩基础教学中,从静物到风景,都要树立画面中心色调问题,而这就要靠对大自然及所描写的物象的色彩进行敏锐、细致地观察。面对自然景物时,由于季节、气候、时间、光线、地理环境的不同,人所感受到的色彩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敏锐地体会色彩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直觉的观察能力和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各纳认为,应广泛运用“发现法”,培养直觉思维,目前有的理工科大学也在尝试开设绘画写生类美术课训练直觉思维,以激发发明创造所必需的感性思维。而这种思维的训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并不强求学生以写生的方式真实再现自然色彩,但这种对色彩美的敏感体悟仍是基本的要求,具体的手段,如安排既定主题的色彩抽象构成训练等,正是在引导学生对事物敏锐地观察、细心地感觉、大胆地表现。
  其次要提升学生对直觉感受的表达能力:
  怎样和谐组织画面的色彩?怎样才能利用色彩带给人一种或高雅、或凝重、或欢快、…的“感觉”?在色彩教学中, 当我们面对客观景物产生了某种强烈感受,有了浓烈的刻画、描绘的欲望, 这也就是“ 第一感受”,而当画起来以后, 就要将激动人心的感受冷静下来, 以各种手段和技巧将之倾注于画面。重要的是尽量保持“第一感受”的新鲜与生动。面对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形体,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把对美的直觉敏感延续到创作过程中。这需要通过一系列针对直觉感官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对色彩关系的正确认知,从而打好设计表达的基础,开拓设计创新的源泉。
  2、以短期习作为特色(针对性、效率化解决问题,)
  以往的色彩教学, 还往往只注重长期作业的训练和学习。作为学习的全过程, 老师也应在某一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的放矢, 抓住中心环节, 用短期作业来解决色彩中所出现的问题。因为短期作业来得快、见效快, 解决问题也快,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潜能。比如色彩的面积对比,老师可以提供有关专业的黑白稿,直接让色彩和专业挂钩,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色彩面积对比填色训练。并提供大量色彩对比运用很好的设计成品和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讲解,使他们能够快速的掌握色彩面积对比在专业设计中的运用。
  罗马尼亚画家、教育家博巴, 极少布置长期作业, 而倡导多设短期习作。他认为绘画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用短期作业的优势来解决。这样的教学,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少, 解决的问题多,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色彩运用能力能迅速得以提高。而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教学中, 更应提倡这种能针对性、效率化解决问题的以短期作业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创意精神为追求(设计人才的核心价值,培养目标)
  在电脑成为主要设计辅助工具的今天,各类颠覆常规思维的设计表现手段层出不穷,也往往成为年轻学生的兴趣所在,而传统的笔墨手工绘图技法因其训练难度大、见效慢、甚至在某些层面上限制了创意发挥,未必适宜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加之当今职业市场认为设计人才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突破性的创意思维,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就应当在培养思路上做出相应调整,鼓励学生尝试各类高新设计表达技巧,加强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设计思维在色彩习作中的训练,而培养目标则应定位于追求色彩创意精神。
  例如,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一种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也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如在色彩采集中,根据画面的色彩倾向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凭想象加入一些适合画面内容的素材道具,使之成为一张有主题的创作。——通过设置这样的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训练,使学生在创作中练基本功,在基本功里练创作,创意精神也能得以强化提高。
  艺术设计领域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时期,这也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文所述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思考所得,部分培养学生主动兴趣、强调师生互动共进的教学方法尚在实践探索之中,我们相信这一结合实际、注重实效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当然具体的实施手段尚需通过实践积累而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有效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本文从教师应具备学生观、开展学案式教学两个方面刍议中职数学有效课堂的打造。  [关键词]课堂;有效课堂;学生观;学案式教学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有效教学”,也就是说,有效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命脉。如何打造中职数学有效课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
本文探究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 提出其重点是为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并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如何完成这一重点工作。  随着我国信息市场的逐步形成,图书馆垄断文献信息的局面已被打破,这就势必使图书馆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实现为教学、科研服务, 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呢?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建立网络化信息服务综合体系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我的父亲是民间艺人,吹拉弹唱样样在行,50多岁时去县剧团当了一名二胡演奏员,全家也随之搬到县城的一个四合院里。  当时哥哥已上初中,而我只有四岁,邻居家的男孩牛子大我兩岁,因此常常玩在一起。儿时的我乖巧伶俐,牛子哥哥善良憨厚,都深得大人喜欢,随着我俩的交往,两家大人的关系也逐渐密切了。在院里的其他邻居的撮合下,两家便打算给我们两个孩子定娃娃亲。  为了这门娃娃亲,牛子的父母给我打了一对银手镯,给我
期刊
有人说,结婚,就意味着两个人一起过日子,就像一根线上拴了两只蚂蚱,谁也别想挣脱出去.对于有些人,与其说有了家就多了一分牵挂,倒不如说有了家就少了一分自由.所以,有的男人
华盛顿共识1989年,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试图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这些政策措施后被称为“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华盛顿共识”的
摘 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素质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人。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美的情操的培养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明确的定位:“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谈谈
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保险与福利的双重特征,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从试点地区的意见反馈来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方案还存在着制度细节不完善、基层组织机构薄弱
站在门外的那一刻,他心里还在想,不知道这个死丫头能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惊喜.不过出差两周而已,她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短信一天能发十来条,说想得心慌,快点回来吧!rn
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一个拼搏进取的团队,一名优秀努力的员工,少不了的就是执行力,执行力更是衍生出行动力、服从力、协作力、沟通力、凝聚力的基础.当一个团队是由一群有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