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大陆海岸线曲折延绵3324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富甲全国;人均浅海滩涂面积21倍于全国水平,海洋矿产和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极为丰富。为进一步发挥沿海省份的海洋资源优势,福建省计划到2010年建成厦门、福州两个亿吨大港,全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200万标箱,分别比2007年增长50%和1.4倍以上,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东南沿海港口群,以进一步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海洋强省。
一、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及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目前,福建已制定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必将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是它的区位优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体系,是它的体制优势。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其中鱼类752种,发展海洋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余处。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全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前景十分广阔。此外。福建内陆的非金属和金属的矿种多,林产、水产、农产、水力资源丰富,也为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它的资源优势。
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松下港、江阴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都是福建的大型深水良港,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使福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航道、公路网及铁路网为连线,辐射内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促进临港重化产业的相对积聚,形成重化产业集群,实现福建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是它的交通优势。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一千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实业家,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2003—2005年,福建民间投资完成26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46.8%,年均增长35.2%,比同期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高19.3个百分点。是它的侨台优势。
(二)“海洋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运输通道,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的连接,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对外开放。
众所周知,近海城市往往都是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区位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一方面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集中到港口海运出口;另一方面把国内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通过海运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送到内陆各地,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能力,从而实现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2,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带动福建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
海洋中不仅拥有陆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而且还富生陆地上许多稀缺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等六大类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沿海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大海。发达国家更是把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他们以陆地为依托,以海洋为重点。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个海洋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其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保健品系列、船舶机械、水产加工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沙滩运动产品、国际游艇、海景楼盘、经贸旅游投资等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可以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利用,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随着福建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空间限制,使山海的紧密协作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由近海经济的发展,向近海、涉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想象,一批同一产业的内陆企业,以沿海生产该产业一种主导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启用剩余资本和闲置资产为产品的深度加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产业链迅速向内地延伸,并在产业集群中实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和创新互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链向内地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得到综合利用,产品得到进一步深度加工,使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二、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线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本着发挥港口优势、内陆和沿海互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石化、能源、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福建海洋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
2003年10月,东盟和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创设有效的渔业管理体制,对确保渔业可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海洋表面、水体、海底都广泛分布着各种海洋资源,甚至在同一海域存在着多种资源。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蓝色圈海运动(或者称“圈海运动”)以及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现象,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海 洋的综合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海洋惯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等。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海洋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精心制定培育政策,完善海洋法制体系
实践证明,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保护措施为核心的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政策,在许多省份都产生过明显的正效应。若只听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没有保护措施,新兴产业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福建的海洋产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海洋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中具有优势。要积极研究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组织政策。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迅速在规划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可观的海洋产业规模,采用替代进口的战略,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通过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向规划范围内的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强化海洋管理
沿海地区要吸引产业集聚,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疏港公路、铁路进港问题,加快沿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供排水网、燃气管网、电网、信息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地改变船舶待港及货物压港、滞港等影响沿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五)实施科技兴海策略,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纵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海洋传统产业的革新,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提升产业层次,一定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灾害的防治。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素质
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要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形成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于一身的发展平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福鼎职业中专学校)
一、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及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目前,福建已制定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必将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是它的区位优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体系,是它的体制优势。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其中鱼类752种,发展海洋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余处。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全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前景十分广阔。此外。福建内陆的非金属和金属的矿种多,林产、水产、农产、水力资源丰富,也为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它的资源优势。
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松下港、江阴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都是福建的大型深水良港,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使福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航道、公路网及铁路网为连线,辐射内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促进临港重化产业的相对积聚,形成重化产业集群,实现福建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是它的交通优势。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一千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实业家,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2003—2005年,福建民间投资完成26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46.8%,年均增长35.2%,比同期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高19.3个百分点。是它的侨台优势。
(二)“海洋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运输通道,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的连接,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对外开放。
众所周知,近海城市往往都是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区位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一方面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集中到港口海运出口;另一方面把国内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通过海运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送到内陆各地,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能力,从而实现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2,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带动福建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
海洋中不仅拥有陆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而且还富生陆地上许多稀缺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等六大类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沿海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大海。发达国家更是把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他们以陆地为依托,以海洋为重点。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个海洋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其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保健品系列、船舶机械、水产加工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沙滩运动产品、国际游艇、海景楼盘、经贸旅游投资等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可以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利用,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随着福建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空间限制,使山海的紧密协作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由近海经济的发展,向近海、涉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想象,一批同一产业的内陆企业,以沿海生产该产业一种主导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启用剩余资本和闲置资产为产品的深度加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产业链迅速向内地延伸,并在产业集群中实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和创新互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链向内地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得到综合利用,产品得到进一步深度加工,使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二、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线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本着发挥港口优势、内陆和沿海互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石化、能源、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福建海洋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
2003年10月,东盟和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创设有效的渔业管理体制,对确保渔业可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海洋表面、水体、海底都广泛分布着各种海洋资源,甚至在同一海域存在着多种资源。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蓝色圈海运动(或者称“圈海运动”)以及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现象,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海 洋的综合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海洋惯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等。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海洋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精心制定培育政策,完善海洋法制体系
实践证明,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保护措施为核心的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政策,在许多省份都产生过明显的正效应。若只听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没有保护措施,新兴产业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福建的海洋产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海洋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中具有优势。要积极研究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组织政策。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迅速在规划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可观的海洋产业规模,采用替代进口的战略,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通过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向规划范围内的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强化海洋管理
沿海地区要吸引产业集聚,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疏港公路、铁路进港问题,加快沿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供排水网、燃气管网、电网、信息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地改变船舶待港及货物压港、滞港等影响沿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五)实施科技兴海策略,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纵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海洋传统产业的革新,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提升产业层次,一定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灾害的防治。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素质
在重点产业集群区域要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教育培训、中介服务等公共服务行业,形成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商务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于一身的发展平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福鼎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