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安全疏散设计概念,然后,分析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独特之处,接着,分析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讨论了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为高层建筑本身具有其独特之处,需要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出能够应急的建筑结构。防止高层建筑因为设计不科学而在发生火灾等事故的时候不能够快速的进行人员疏散。
二、安全疏散设计概念
所谓的安全疏散设计就是对火灾和烟气流动及疏散形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合理的疏散方法或安全防护方法,以保证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安全。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内任何位置的人都能自由、无障碍的进行疏散,并能保证行动不便人员的安全。
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特点分析
安全疏散设计与一般交通组织、人流组织设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通常的交通组织设计,指的是人流、车流、货流的组织与安排,既有室内,也有室外,而安全疏散主要考虑的是人。
2、人流方向不同。平时人流流向是多向性的活动(既有室内到室外,也有室外到室内,同时也有在各功能分区之间来回互流)。而安全疏散则是单向性的活动。依安全地段(如室内外、屋顶平台、避难层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安全疏散路线(通道)必须与这些地方相联系。
3、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不同。平时人流的流向可以依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以及水平方向各种通道。而安全疏散则不同。一旦情况发生(如发生火灾,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有的交通部位(如电梯、自动扶梯)就要停运,人员往往要经过具有一定条件的通道向外疏散。
4、人的心理行为不同。平时人员在建筑内部活动精神是放松的、自由自在的,而在疏散过程中往往具有一种恐惧心理,在疏散过程中,往往是向熟悉的路线疏散,向明亮的路线疏散。
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楼梯、安全出口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楼梯、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其数量、宽度及安全出口的畅通程度。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设计足够的安全出口,以保证火灾发生时,避免因人们的恐惧心理而出现道路拥挤现象,特别是写字楼、医院、商业建筑、通讯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好设置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在设计安全出口的时候,还要考虑其宽度问题,宽度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使用的人数及疏散指标进行计算,以满足不同建筑物的需求;在对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出口的畅通程度,要保证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向两个不同安全疏散出口疏散。
在设计的时候,最好靠近主体建筑标准层或其防火分区的两端或接近两端出口处设置疏散出口。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楼梯间设置在前厅,最好是在靠近外墙的地方,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相应的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为人员疏散及消防扑救提供便捷的条件。如果因某种原因不能将楼梯通道设置在建筑的外墙位置,就应该利用机械加压送风,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2、疏散距离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层建筑中的疏散距离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设计标准对安全疏散距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也有一些安全疏散距离是难以把握的。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注重那些难以把握的疏散距离。如果按照丁字形走道计算房门和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进行设计,可将袋形部分折算成两倍,按照双向疏散距离进行计算,即两倍的袋形部分长度与双向疏散部分长度之和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双向疏散的最大疏散距离。
3、高层避难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对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要求设置避难层。最好是在10~15层的地方设置第一个避难层,以此类推设置不同的避难层。在对避难层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3种方法。可以采用全敞开式、半敞开式、封闭式。设计全敞式避难层,一般不设维护结构而是全敞开的空间,这一设计在顶层或是屋顶上比较常见。设计半开式避难层时候,一般在四周设高低约1.2m左右的防护墙,并在上面设有可以开启的封闭窗,并采用自然通风,以避免火灾发生时的烟气侵害。设计封闭的避难层时不仅要有耐火的防火结构,还要有相应的独立照明设备、独立空调及排烟系统,以避免不必要的烟气危害。
五、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安全疏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因为火灾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单一的安全疏散方式会由于多种原因的造成疏散无法真正得以实施。所以安全疏散设计医改符合以下两点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设置消防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疏散设施,并满足规范的要求;其次确定建筑物内的人员能撤离火灾危险区域,并独立地步行至安全地带。
从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和火灾的特点可以看出,做好建筑安全设计对火灾时的安全疏散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安全疏散的设计,对于避免和减少火灾事故中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应该如何做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1、延长危险来临时间。首先就是要合理的设计防火分区。高层住户从楼上撤离到楼下时间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火焰和烟气蔓延非常快,所以要真正实现全部逃离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要合理设计水平和竖向防火分区,将火灾局限在界定的范围之内并加以控制。其次就是要设置好自动灭火系统、排烟系统和消防控制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要可以扑灭初期火灾并且控制火灾的扩散,其次要保护好疏散设施的安全。灭火系统按灭火剂种类主要分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在设计时要结合高层建筑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排烟系统应该限制起火点烟气的扩散。
2、要縮短疏散开始的时间。火灾发现的越早,人们逃生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小。所以缩短疏散开始的时间成了疏散设计中初始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缩短疏散开始时间包括缩短探测时间和通知火灾发生的时间。所以必须要在建筑物内设置完善的火灾探测系统以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探测到。其次就是要及时通知,挨家挨户告知发生火灾了是完全不行的,所以必须要设置警铃以及扬声器,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通知各楼层人员,并且告知该如何合理逃离。
3、缩短疏散行动时间。缩短行动时间也就是要缩短人员从楼上下到地面的时间,首先就是合理建筑布局,控制防火的安全距离。安全通道的设置要符合“双向疏散”的原则,即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两个方向的疏散安全通道。并且安全通道的设置应该简洁、避免弯曲,防止疏散通道出现过度的滞留现象。人具有“左转弯”习性,因此,楼梯应设置成向下疏散时,构成左回转方式,以便于人们的快速疏散。并且每个用于疏散的楼梯、休息平台及楼板的结构,都应为不燃烧材料,且应与建筑物的其它部分有适当的分隔。并且每个安全出口都应清晰可见,出口的宽度也应该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划》的要求,不小于1.40米。
4、缩短疏散之后对人民的安置时间。疏散之后对受伤的人员要及时医治,要安抚因火灾受到损失的人员以及在火灾之后对楼层建设过程中消防安全的继续完善等过程。
六、结束语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和设计有很大的的关系,设计科学的高层建筑能够提高其安全系数,因此,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在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展开,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蔚.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的特点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35)
[2]刘方.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9-92
[3]刘晓娟.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对疏散时间的影响[J].2008,10.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为高层建筑本身具有其独特之处,需要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出能够应急的建筑结构。防止高层建筑因为设计不科学而在发生火灾等事故的时候不能够快速的进行人员疏散。
二、安全疏散设计概念
所谓的安全疏散设计就是对火灾和烟气流动及疏散形式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和设计提供合理的疏散方法或安全防护方法,以保证高层建筑内的人员安全。在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火灾发生时高层建筑内任何位置的人都能自由、无障碍的进行疏散,并能保证行动不便人员的安全。
三、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特点分析
安全疏散设计与一般交通组织、人流组织设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通常的交通组织设计,指的是人流、车流、货流的组织与安排,既有室内,也有室外,而安全疏散主要考虑的是人。
2、人流方向不同。平时人流流向是多向性的活动(既有室内到室外,也有室外到室内,同时也有在各功能分区之间来回互流)。而安全疏散则是单向性的活动。依安全地段(如室内外、屋顶平台、避难层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安全疏散路线(通道)必须与这些地方相联系。
3、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不同。平时人流的流向可以依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以及水平方向各种通道。而安全疏散则不同。一旦情况发生(如发生火灾,为了防止火势的蔓延)有的交通部位(如电梯、自动扶梯)就要停运,人员往往要经过具有一定条件的通道向外疏散。
4、人的心理行为不同。平时人员在建筑内部活动精神是放松的、自由自在的,而在疏散过程中往往具有一种恐惧心理,在疏散过程中,往往是向熟悉的路线疏散,向明亮的路线疏散。
四、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1、楼梯、安全出口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楼梯、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其数量、宽度及安全出口的畅通程度。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设计足够的安全出口,以保证火灾发生时,避免因人们的恐惧心理而出现道路拥挤现象,特别是写字楼、医院、商业建筑、通讯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地方最好设置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安全出口。在设计安全出口的时候,还要考虑其宽度问题,宽度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使用的人数及疏散指标进行计算,以满足不同建筑物的需求;在对安全出口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出口的畅通程度,要保证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向两个不同安全疏散出口疏散。
在设计的时候,最好靠近主体建筑标准层或其防火分区的两端或接近两端出口处设置疏散出口。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将楼梯间设置在前厅,最好是在靠近外墙的地方,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火灾产生的烟气通过相应的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为人员疏散及消防扑救提供便捷的条件。如果因某种原因不能将楼梯通道设置在建筑的外墙位置,就应该利用机械加压送风,以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2、疏散距离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层建筑中的疏散距离的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设计标准对安全疏散距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也有一些安全疏散距离是难以把握的。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注重那些难以把握的疏散距离。如果按照丁字形走道计算房门和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进行设计,可将袋形部分折算成两倍,按照双向疏散距离进行计算,即两倍的袋形部分长度与双向疏散部分长度之和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双向疏散的最大疏散距离。
3、高层避难层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时候,特别是对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要求设置避难层。最好是在10~15层的地方设置第一个避难层,以此类推设置不同的避难层。在对避难层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3种方法。可以采用全敞开式、半敞开式、封闭式。设计全敞式避难层,一般不设维护结构而是全敞开的空间,这一设计在顶层或是屋顶上比较常见。设计半开式避难层时候,一般在四周设高低约1.2m左右的防护墙,并在上面设有可以开启的封闭窗,并采用自然通风,以避免火灾发生时的烟气侵害。设计封闭的避难层时不仅要有耐火的防火结构,还要有相应的独立照明设备、独立空调及排烟系统,以避免不必要的烟气危害。
五、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设计的方法和对策
安全疏散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是因为火灾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单一的安全疏散方式会由于多种原因的造成疏散无法真正得以实施。所以安全疏散设计医改符合以下两点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设置消防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疏散设施,并满足规范的要求;其次确定建筑物内的人员能撤离火灾危险区域,并独立地步行至安全地带。
从高层建筑火灾的危险性和火灾的特点可以看出,做好建筑安全设计对火灾时的安全疏散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安全疏散的设计,对于避免和减少火灾事故中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应该如何做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1、延长危险来临时间。首先就是要合理的设计防火分区。高层住户从楼上撤离到楼下时间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火焰和烟气蔓延非常快,所以要真正实现全部逃离是很困难的,所以必须要合理设计水平和竖向防火分区,将火灾局限在界定的范围之内并加以控制。其次就是要设置好自动灭火系统、排烟系统和消防控制系统。自动灭火系统要可以扑灭初期火灾并且控制火灾的扩散,其次要保护好疏散设施的安全。灭火系统按灭火剂种类主要分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在设计时要结合高层建筑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排烟系统应该限制起火点烟气的扩散。
2、要縮短疏散开始的时间。火灾发现的越早,人们逃生的时间越长,伤亡也就越小。所以缩短疏散开始的时间成了疏散设计中初始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缩短疏散开始时间包括缩短探测时间和通知火灾发生的时间。所以必须要在建筑物内设置完善的火灾探测系统以保证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探测到。其次就是要及时通知,挨家挨户告知发生火灾了是完全不行的,所以必须要设置警铃以及扬声器,在火灾发生时及时通知各楼层人员,并且告知该如何合理逃离。
3、缩短疏散行动时间。缩短行动时间也就是要缩短人员从楼上下到地面的时间,首先就是合理建筑布局,控制防火的安全距离。安全通道的设置要符合“双向疏散”的原则,即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两个方向的疏散安全通道。并且安全通道的设置应该简洁、避免弯曲,防止疏散通道出现过度的滞留现象。人具有“左转弯”习性,因此,楼梯应设置成向下疏散时,构成左回转方式,以便于人们的快速疏散。并且每个用于疏散的楼梯、休息平台及楼板的结构,都应为不燃烧材料,且应与建筑物的其它部分有适当的分隔。并且每个安全出口都应清晰可见,出口的宽度也应该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划》的要求,不小于1.40米。
4、缩短疏散之后对人民的安置时间。疏散之后对受伤的人员要及时医治,要安抚因火灾受到损失的人员以及在火灾之后对楼层建设过程中消防安全的继续完善等过程。
六、结束语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和设计有很大的的关系,设计科学的高层建筑能够提高其安全系数,因此,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在考虑安全性的基础上展开,提高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蔚.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安全疏散的特点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35)
[2]刘方.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89-92
[3]刘晓娟.火灾时人员疏散行为对疏散时间的影响[J].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