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应识“愁”滋味

来源 :中国教育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愁”是古诗词中是最习见、最普遍的一种情感,甚至成了古典诗词难以割舍的情结。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所选诗词,写“愁”的篇章俯拾即是。“愁”的产生源于现实与理想(愿望)的矛盾。只有那些指向于人间幸福、天地和谐、高尚情操的愁才能激发人们对美的体验,成为诗歌的审美对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愁”的审美内涵、了解“愁”的诗歌表现形式,引导他们诗意地看待人生之“愁”,才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愁”的面目,鉴赏“愁”的价值,领受思想的熏陶,培养健康的文风,有利于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教学 “愁”;审美把握
  在现实生活中,“愁”是一种需要排解的消极情绪,然而在古诗词中,“愁”却极为常见,深得文人骚客的青睐,甚至到了无“愁”不成诗的程度。辛弃疾词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可见“愁”之于诗的不可或缺。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任务,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古诗词中俯拾即是的“愁”,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愁”是古典诗词难以割舍的一种情结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的文学,就不可避免要表达人生的“不如意”,而诗歌作为主情的文学样式,诗言“愁”似乎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之所以说“愁”是古典诗词的一种“情结”,一是因为其在古诗词中是最习见、最普遍的一种情感,二是因为其千百年来深受诗人们的“钟爱”,长“愁”不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愁”之长河。翻开《诗经》,第一篇《关雎》就充满了相思之不得的愁苦;至于《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及《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诗句,更是“愁”情满怀,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感伤之意。以此为诗歌之“愁”的滥觞,一路走来,可谓源远流长,莽莽苍苍。正因为如此,抒写愁情的诗作,似乎也倍受教材编者的青睐,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例,五册必修语文课本中共选诗词28篇(含元曲在内),其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就有《氓》《离骚》《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短歌行》《饮马长城窟行》《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从军行》《登高》《石头城》《锦瑟》《蜀道难》《琵琶行》《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虞美人》《书愤》《扬州慢》《<双调> 宫曲?叹世》《<南吕> 四块玉?别情》等24篇,占百分之八十多,其中多数是必背篇目,真可谓是“愁云惨淡万里凝”。学生触目是“愁”,开口是“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正确认识“愁”的审美意义,将现实与文学等同起来,让学生长期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就不利于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甚至会培养出几个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二、正确认识“愁”的审美内涵
  “愁”的产生源于现实与理想(愿望)的矛盾。现实与理想(愿望)一致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喜悦感、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等;反之,就会产生一种忧伤感、失落感、不幸感、挫败感等。像陶渊明,在弃官归田之后,身心得到了充分的解脱,在物我一体的境界中感受人生的真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闲适,悠然自得,所以在他的田园诗中,我们难觅“愁”的踪影,即使生活困顿,他也乐在其中。而李贺年纪轻轻却感慨:“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是因为其有欲进士而难第的痛苦。虽然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诗歌中的“愁”无所不在,然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愁都能成为审美的对象。那些囿于一己之私的愁,尤其是基于贪婪、妒忌、偏狭、狡诈、虚伪等恶德之上的愁,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诗歌的审美对象;只有那些指向于人间幸福、天地和谐、高尚情操的愁才能激发人们对美的体验,成为诗歌的审美对象。诗歌中的“愁”,其实质是悲剧性的,而悲剧的价值正在于“有价值的东西”在“毁灭”中给人以向真向善的力量。如从《氓》的女主人公爱情理想的破灭,我们看到男女平等、彼此忠贞才是婚姻幸福的基础;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的孤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和平、温馨、安宁的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总览高中古诗词,所写之愁虽不尽相同,但无不包含着一个真、善、美的内核。
  概括起来,高中课本所选的诗词文本“愁”的内涵不外乎以下几种:
  1.忧国忧民之愁。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登高》,姜夔的《扬州慢》等。
  2.别离相思之愁。如:《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柳永的《雨霖铃》,李商隐的《锦瑟》,关汉卿的《<南吕> 四块玉·别情》。
  3.思亲怀乡之愁。如:《饮马长城窟行》,王昌龄的《从军行》,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4.壮志难酬之愁。如:曹操的《短歌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陆游的《书愤》。
  5.国破家亡之愁。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煜的《虞美人》。
  6.时光易逝之愁。屈原的《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另外还有感慨人生际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抒写羁旅漂泊的诗作大多以“愁”作为底色。
  这些愁绪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对国家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对幸福的追求,对和平的企望……生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普遍诉求;或者展现了穿越时空的高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而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流传千古。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古典诗词中“愁”的内涵,才能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愁”的面目,鉴赏“愁”的价值,领受思想的熏陶,培养健康的文风,不做无病呻吟之人,不写无病呻吟之文。
  三、古典诗词中“愁”的表现方式   “愁”具有审美的价值,只是意味着其成为审美对象的可能,真正将其外化为诗词的是各种不同的抒情手段。常见的几种写愁的方法有:
  1.直抒愁怀。有时诗人的满腹忧愁如长江大河,无法遏制,胸中块垒,不吐不快,诗人此时无意于技巧,无心于迂回,往往直抒胸臆,一泻千里。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面对苍茫无际的时空,直接抒发了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
  2.借景写愁。诗人不直接抒写愁绪,而是融愁入景,借对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的忧愁。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景写愁的经典。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渲染,有些意象成为了“愁”的象征,如“月亮”、“杨柳”、“梧桐”、“芭蕉”、“丁香”“春草”、“落花”、“春水”、“鹧鸪”、“杜鹃”、“寒蝉”、“鸿雁”等。
  3.托物写愁。就是诗人借对某物的咏叹,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愁绪。如李商隐的《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中以春柳之荣,衬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诗歌句句写柳,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自伤迟暮的诗人形象。
  4.借形象写愁。诗人往往用凝重的笔墨,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传达出某种愁绪。透过屈原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描写刻画,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挚情怀。
  5.化虚为实。“愁”可感而无形,可叹而难描摹。古代不少诗人词人为此呕心沥血,想落天外,将无形之愁写得可见可触,留下了不少生动形象的名篇佳句。其中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一江春水”状愁之多、之深、之广、之绵绵不绝,无不妥帖,令人叹为观止。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及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是化虚为实写愁的佳句。
  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类的天性,而“愁”仿佛是幸福快乐的孪生兄弟,二者如影随形,相伴始终。少年应识“愁”滋味,引导学生把握“愁”的审美内涵、了解“愁”的诗歌表现形式,引导他们诗意地看待人生之“愁”,不但能使他们深刻地认识、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中形形色色的“愁”,还能让他们拥有一份勇于担当、豁达乐观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著《文学审美特征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流畅、不准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流和理解。本文主要从充分认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中学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注重化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尝试“学生老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老师Chemist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
期刊
汶川地震之后,同学们自发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把钱交给我,让我保存直至上交,我把这个任务首次放心交给班长马小,班长欣然接受。  每天都有同学们上交捐款,班里好不热闹。  第一次上交捐款日,班长倾其所有捐款,全部转交给我,由我上交学校,交上捐款我才发现,我班捐款数与其他班相差七八十元。(人数大致相同)我有点吃惊!  回到班里,我便把这个结果告诉同学们,同学们觉得很没面子,又纷纷捐了十几元,我也当着
期刊
【摘要】为人师者,想要在学生心中树起高大的形象,重在观念的转变,变则新,新则立。因而,我们必须改变课程执行者观念,构建课程创造者思想;必须改掉再现型,体现研究者风格;否定灌输式行为,肯定互动式成果。方显师者之卓越。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教师角色;转换  通过参加近期的国培学习,和各位领导、同仁共同探讨,收获颇多。让我能够从教师更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包括如
期刊
【摘要】自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开始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对于这场清末的宪政改革,一般较为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一个骗局。笔者拟从其目的、原则、主要内容出发对预备立宪做一基本的认识,从而对其影响极其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预备立宪;目的;原则;内容;评价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唐朝的繁荣昌盛后逐步步入衰落。到了清朝末期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大清王朝在历经康、雍、乾三代的兴盛和繁荣之
期刊
数学难教、难学,相信大家一定有同感。数学教学一直长期困扰我们这些数学老师及学生,由于自身特别严谨及延续性强的的特点,导致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学生极容易掉队,在学习中极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学生最感厌烦的一门学科。数学老师往往成为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是我们数学老师的困惑。但是数学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可循,如果我们按照这些内在的规律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及学习,对于数学教学水平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记忆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笔者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记单词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这是我们英语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  那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
期刊
当前在新课标的推行下,语文课堂教学局面有了诸多改变,呈现了崭新的局面,处于中学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致力于“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探究实践中,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落后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带来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但通过多面观察与探讨,却能发现其实许多课堂教学表面轰轰烈烈,实际走的还是“新坛装老酒”的传统老路子,只不过以“满堂问”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100,声调占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  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
期刊
【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学富有生命力。本文旨从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阐述,从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生活的应用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常识;活动探究Shallow talk the contact of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life of junior h
期刊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The reading teaching of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sh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