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中非友好贡献奖是中非友协于2006年设立的,旨在奖励长期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成就突出,在中国和非洲均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中非人士。该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第二届10名获奖者名单已经揭晓,他们是刘贵今、丁邦英、甘连喜、罗红、冯艾、殷减清、刘鸿武、张勇、陈晓星、何烈辉。
刘贵今
刘贵今同志197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后进入外交部工作。1981年,他首次驻外,被派往肯尼亚,从此他的外交生涯就与黑非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0-1993年,他被派往驻埃塞俄比亚使馆任参赞。其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战,他作为使馆临时代办主持全馆工作,妥善处理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确保了日后两国关系得以顺利发展。1993-1995年,他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主持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并于2000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论坛部长级会议。1995-1998年,他出使津巴布韦,推动了多起高层交往,促成了多个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使中津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健康、深入发展。2001-2007年,他出任驻南非大使。6年来,中南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双方确立并深化了战略伙伴关系。
26年来,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南部非洲的土地上,为中非外交工作发展奉献着青春与激情。
丁邦英
丁邦英,从事中非友好传播交流职业生涯,至今已延续30余年。其间,他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斯瓦西里语翻译、播音、编辑和记者工作,并先后在非洲国家留学和工作长达9年,足迹遍布北非、东非及南部非洲10多个国家。
丁邦英凭借两门外语的优势,充分发挥记者的职业特长,先后采访了8位非洲国家现职总统,成为目前我国采访非洲国家总统及非洲高层领导人最多的记者,并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得了各国元首的认可和尊重。1988年12月,丁邦英意外地接到肯尼亚总统府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肯尼亚共和国四分之一世纪国庆大典,这是首位中国记者获此殊荣。1983年丁邦英在内罗毕常驻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肯尼亚时报》举办的肯尼亚国语——斯瓦西里语比赛,荣获比赛第一名。消息经媒体公布后,在肯尼亚引起巨大反响。
身为记者,丁邦英除通过国际台向非洲介绍中国外,还将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带回中国,并积极为华人华侨和驻外中资企业公司提供服务。除上层交往外,丁邦英还真诚地和当地百姓交朋友,很多当地人士说“丁先生不是外国人,他是我们肯尼亚同胞”。丁邦英多年的真情与努力,感动着非洲各界众多的朋友,为加强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甘连喜
甘连喜同志系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党总支书记、主任医师。1991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5次历时10年,赴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历任中国第十二批援坦医疗队分队长、第十五至十九批援坦医疗队队长职务。自2001年8月赴坦至今,长达6年的时间内,他没回过一次国,没探过一次家,把满腔热忱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崇高的援坦事业,献给了坦桑尼亚人民。2002年5月,甘连喜同志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导致消化道大出血,但为了更好地完成医疗队的管理工作,他坚持留在坦桑尼亚一边治疗一边工作。
在援坦期间,他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医疗队全体队员,把一腔爱国热情化为对坦桑尼亚人民的深切关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保健服务中去。医疗队出色的工作得到坦方政府和人民的一致称赞。
罗红
罗红,好利来连锁饼店的创立者,忠实的摄影爱好者。2001年6月,他在南非开普敦的克鲁格国家公园第一次与非洲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他被看到的景象所深深感动。此后,他每年都要远赴非洲若干次,深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去拍摄动物。多年行走于大自然的经历,让他深感自然之美,同时也为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痛心不已,这种情绪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专注于拍摄非洲和非洲的野生动物,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非洲,“唤醒他们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随着罗红的作品与环保行动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间渐渐兴起了一股非洲热,中国人开始关注非洲、重新了解非洲,甚至也掀起了到非洲、尤其是到肯尼亚旅游的热潮。
2006年世界环境日期间罗红在联合国举办了他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个人摄影展,并将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联合国的环保项目,同年11月“罗红环保基金”正式成立,并不断资助着各类公益环保项目。
身为一个企业家、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特别的交流之桥,这是一座通向共同的梦想的桥,一座通向美、善与和谐的桥。
冯艾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冯艾作为援外青年志愿者,担任首批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亚服务队队长,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开创了中国志愿者在非洲大陆从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的先河。在此期间,她毫不吝惜地对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大学校园、大使馆、奥组委、公路局、安全局,哪有中文沟通的需要她的身影就忙碌在哪里。她出了名的省吃俭用,也出了名的乐善好施,自费为贫困学生购置中文教材,组织自愿者为“艾滋孤儿村”捐款捐物。
从埃塞俄比亚回来的冯艾仍然活跃在中非友好的舞台上。她在大中小学举办讲座几十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洲、感受非洲,走进非洲。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为城市的建设、为西部的明天、为中非的友谊贡献力量。
殷减清
殷减清,山村里走出来的高级农艺师。2004年经云南省农业厅推荐,通过一系列的笔试、面试及严格筛选,被中国政府作为农业专家选派参加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支援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工作了3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洲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他下乡住户,搜集有关资料,同时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并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相关的可行性报告和农作物栽培技术材料上报给联合国,为进一步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他在总结成功试验的基础上,把包谷高产的技术推广到农户。在农户没有化肥的情况下,他拿着塑料袋,穿着劳动服,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捡牛粪,把一袋袋牛粪用车送到农户家。为推广包谷高产栽培技术,自己拿钱买种子、化肥,种了100多亩试验田。经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00公斤,实现了比当地亩户150公斤亩增350公斤的飞跃。
3年的非洲生活中,殷减清用中国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和真诚不断感动着当地人民,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和力量。
刘鸿武
刘鸿武是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专业和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还是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访问学者。
作为国内最早赴热带非洲作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学者,刘鸿武教授长期从事非洲问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非洲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发表了数十篇有关非洲历史文化研究的论文,同时还出版了六部相关书籍。
刘鸿武教授学术视野开阔,治学严谨,珍视人文学者的自由人格与独立精神。他对非洲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视角,充满了个人心灵体验和感受,其学术成就与治学风格广受学界好评。他坚持通过国际化办学来推动非洲学科的建设和非洲问题研究,在他的大力协助下,云南大学被列为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接受非洲多个国家的人员来云大学习,对加强中非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张勇
张勇,济南军区某部副部长,大校军衔,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06年5月、2007年9月两次率队参加联合国苏丹任务区的维和行动,圆满完成各项维和任务。2008年4月16日他果断处置了运输学生帐蓬车辆被反政府武装人员堵在半路的紧急情况,使问题得到解决。他成功救治了一名心脏呼吸骤停20分钟的肯尼亚籍维和士兵和两名因车祸造成颅底骨折濒临死亡的世界银行肯尼亚籍雇员。他成功阻止了企图损害中国维和部队形象的反华阴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也维护了中国、中国军队形象。
在完成正常任务的同时,他还带领部队,支援驻地战后重建,铺就“中国路”、架设“中国桥”,多次带领医疗小分队为驻地民众查体、治病、送医送药、接诊急救病人,挤出部分自带的办公用品和文体器材捐赠给当地学生,多次带领部队冒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为学校清理卫生、修补校舍。他带领部队同志以实际行动浇灌中非友谊之花,促进中苏友好,被战区首席长官称为“中苏友谊使者”。
陈晓星
陈晓星,现任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土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尼日利亚拉各斯莱基自由贸易区董事会董事长,中央企业青联委员。1982年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陈晓星被分配到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工作,1986年外派中土公司阿联酋代表处,一干就是10年。1997年,陈晓星加盟中土尼日利亚铁路修复改造项目,于2006年为中土集团公司签下国际工程发展史上最大合同额83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
2004年初,陈晓星带领其工作团队承包了维多利亚湖供水工程。此项目是坦桑尼亚政府自行投资2亿美元的供水项目的龙头和核心,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陈晓星同志按照公司的要求,指导东非公司制订了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推行成本责任制,并亲赴现场办公,解决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该项目为中土集团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扩大了集团公司在供水项目领域的市场份额。项目建成后将解决沿维多利亚湖畔100多万人民和4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目在陈晓星同志的领导下成为中非合作论坛后又一个中非友好合作的典范之作。
何烈辉
何烈辉,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博茨瓦纳出口发展和投资总局中国首席代表,上海市国际商会常务理事。从2000年到2008年,何烈辉一直致力于开拓非洲市场,以其丰富的非洲业务开拓管理经验和能力在西非、南部非洲形成深厚而广泛的人脉,把在非洲的销售业绩从零做到上亿美元。2004年1月15日他被尼日利亚授予酋长头衔,为华人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面对这片赐予他财富和荣耀的土地,他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乐于接待来自非洲的商业伙伴,或者亲自把他们带来中国考察。迄今他带到中国考察的非洲人有700多人、200多家企业,而在他帮助下到非洲去发展的中国企业也有上百家。2008年3月,何烈辉投资100多万元独家主办“2008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 20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官和500多名中国企业家与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中国与非洲政府、企业、民间的相互交流,他乐此不疲;资助非洲的弱势群体,他从不吝惜。一颗赤子之心,一片热切情怀,这个在非洲大地上奔跑的中国青年,正意气风发,勇往直前。
刘贵今
刘贵今同志197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后进入外交部工作。1981年,他首次驻外,被派往肯尼亚,从此他的外交生涯就与黑非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90-1993年,他被派往驻埃塞俄比亚使馆任参赞。其间埃塞俄比亚爆发内战,他作为使馆临时代办主持全馆工作,妥善处理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确保了日后两国关系得以顺利发展。1993-1995年,他担任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主持建立中非合作论坛,并于2000年在北京召开了首届论坛部长级会议。1995-1998年,他出使津巴布韦,推动了多起高层交往,促成了多个重大经贸合作项目,使中津友好合作关系持续健康、深入发展。2001-2007年,他出任驻南非大使。6年来,中南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双方确立并深化了战略伙伴关系。
26年来,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南部非洲的土地上,为中非外交工作发展奉献着青春与激情。
丁邦英
丁邦英,从事中非友好传播交流职业生涯,至今已延续30余年。其间,他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事斯瓦西里语翻译、播音、编辑和记者工作,并先后在非洲国家留学和工作长达9年,足迹遍布北非、东非及南部非洲10多个国家。
丁邦英凭借两门外语的优势,充分发挥记者的职业特长,先后采访了8位非洲国家现职总统,成为目前我国采访非洲国家总统及非洲高层领导人最多的记者,并在采访的过程中获得了各国元首的认可和尊重。1988年12月,丁邦英意外地接到肯尼亚总统府邀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肯尼亚共和国四分之一世纪国庆大典,这是首位中国记者获此殊荣。1983年丁邦英在内罗毕常驻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肯尼亚时报》举办的肯尼亚国语——斯瓦西里语比赛,荣获比赛第一名。消息经媒体公布后,在肯尼亚引起巨大反响。
身为记者,丁邦英除通过国际台向非洲介绍中国外,还将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带回中国,并积极为华人华侨和驻外中资企业公司提供服务。除上层交往外,丁邦英还真诚地和当地百姓交朋友,很多当地人士说“丁先生不是外国人,他是我们肯尼亚同胞”。丁邦英多年的真情与努力,感动着非洲各界众多的朋友,为加强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甘连喜
甘连喜同志系山东省枣庄市立第二医院党总支书记、主任医师。1991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先后5次历时10年,赴坦桑尼亚执行援外医疗任务,历任中国第十二批援坦医疗队分队长、第十五至十九批援坦医疗队队长职务。自2001年8月赴坦至今,长达6年的时间内,他没回过一次国,没探过一次家,把满腔热忱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崇高的援坦事业,献给了坦桑尼亚人民。2002年5月,甘连喜同志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导致消化道大出血,但为了更好地完成医疗队的管理工作,他坚持留在坦桑尼亚一边治疗一边工作。
在援坦期间,他牢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带领医疗队全体队员,把一腔爱国热情化为对坦桑尼亚人民的深切关爱,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保健服务中去。医疗队出色的工作得到坦方政府和人民的一致称赞。
罗红
罗红,好利来连锁饼店的创立者,忠实的摄影爱好者。2001年6月,他在南非开普敦的克鲁格国家公园第一次与非洲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他被看到的景象所深深感动。此后,他每年都要远赴非洲若干次,深入到野生动物保护区去拍摄动物。多年行走于大自然的经历,让他深感自然之美,同时也为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痛心不已,这种情绪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他专注于拍摄非洲和非洲的野生动物,他的作品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非洲,“唤醒他们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随着罗红的作品与环保行动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民间渐渐兴起了一股非洲热,中国人开始关注非洲、重新了解非洲,甚至也掀起了到非洲、尤其是到肯尼亚旅游的热潮。
2006年世界环境日期间罗红在联合国举办了他的“地球,我们的家园”个人摄影展,并将作品拍卖所得全部捐献给联合国的环保项目,同年11月“罗红环保基金”正式成立,并不断资助着各类公益环保项目。
身为一个企业家、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这些年来,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中非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特别的交流之桥,这是一座通向共同的梦想的桥,一座通向美、善与和谐的桥。
冯艾
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冯艾作为援外青年志愿者,担任首批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赴埃塞俄比亚服务队队长,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开创了中国志愿者在非洲大陆从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的先河。在此期间,她毫不吝惜地对任何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大学校园、大使馆、奥组委、公路局、安全局,哪有中文沟通的需要她的身影就忙碌在哪里。她出了名的省吃俭用,也出了名的乐善好施,自费为贫困学生购置中文教材,组织自愿者为“艾滋孤儿村”捐款捐物。
从埃塞俄比亚回来的冯艾仍然活跃在中非友好的舞台上。她在大中小学举办讲座几十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洲、感受非洲,走进非洲。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中,为城市的建设、为西部的明天、为中非的友谊贡献力量。
殷减清
殷减清,山村里走出来的高级农艺师。2004年经云南省农业厅推荐,通过一系列的笔试、面试及严格筛选,被中国政府作为农业专家选派参加联合国“南南合作”项目,支援尼日利亚,在尼日利亚工作了3年。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洲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他下乡住户,搜集有关资料,同时对当地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并将搜集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相关的可行性报告和农作物栽培技术材料上报给联合国,为进一步开展农业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他在总结成功试验的基础上,把包谷高产的技术推广到农户。在农户没有化肥的情况下,他拿着塑料袋,穿着劳动服,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捡牛粪,把一袋袋牛粪用车送到农户家。为推广包谷高产栽培技术,自己拿钱买种子、化肥,种了100多亩试验田。经专家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00公斤,实现了比当地亩户150公斤亩增350公斤的飞跃。
3年的非洲生活中,殷减清用中国农民特有的善良、朴实和真诚不断感动着当地人民,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和力量。
刘鸿武
刘鸿武是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专业和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还是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和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访问学者。
作为国内最早赴热带非洲作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学者,刘鸿武教授长期从事非洲问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非洲历史文化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发表了数十篇有关非洲历史文化研究的论文,同时还出版了六部相关书籍。
刘鸿武教授学术视野开阔,治学严谨,珍视人文学者的自由人格与独立精神。他对非洲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视角,充满了个人心灵体验和感受,其学术成就与治学风格广受学界好评。他坚持通过国际化办学来推动非洲学科的建设和非洲问题研究,在他的大力协助下,云南大学被列为中国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接受非洲多个国家的人员来云大学习,对加强中非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张勇
张勇,济南军区某部副部长,大校军衔,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2006年5月、2007年9月两次率队参加联合国苏丹任务区的维和行动,圆满完成各项维和任务。2008年4月16日他果断处置了运输学生帐蓬车辆被反政府武装人员堵在半路的紧急情况,使问题得到解决。他成功救治了一名心脏呼吸骤停20分钟的肯尼亚籍维和士兵和两名因车祸造成颅底骨折濒临死亡的世界银行肯尼亚籍雇员。他成功阻止了企图损害中国维和部队形象的反华阴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也维护了中国、中国军队形象。
在完成正常任务的同时,他还带领部队,支援驻地战后重建,铺就“中国路”、架设“中国桥”,多次带领医疗小分队为驻地民众查体、治病、送医送药、接诊急救病人,挤出部分自带的办公用品和文体器材捐赠给当地学生,多次带领部队冒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为学校清理卫生、修补校舍。他带领部队同志以实际行动浇灌中非友谊之花,促进中苏友好,被战区首席长官称为“中苏友谊使者”。
陈晓星
陈晓星,现任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土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经理部总经理,尼日利亚拉各斯莱基自由贸易区董事会董事长,中央企业青联委员。1982年从长沙铁道学院毕业后,陈晓星被分配到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工作,1986年外派中土公司阿联酋代表处,一干就是10年。1997年,陈晓星加盟中土尼日利亚铁路修复改造项目,于2006年为中土集团公司签下国际工程发展史上最大合同额83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项目。
2004年初,陈晓星带领其工作团队承包了维多利亚湖供水工程。此项目是坦桑尼亚政府自行投资2亿美元的供水项目的龙头和核心,政治、经济、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此,陈晓星同志按照公司的要求,指导东非公司制订了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推行成本责任制,并亲赴现场办公,解决项目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该项目为中土集团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扩大了集团公司在供水项目领域的市场份额。项目建成后将解决沿维多利亚湖畔100多万人民和4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为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目在陈晓星同志的领导下成为中非合作论坛后又一个中非友好合作的典范之作。
何烈辉
何烈辉,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博茨瓦纳出口发展和投资总局中国首席代表,上海市国际商会常务理事。从2000年到2008年,何烈辉一直致力于开拓非洲市场,以其丰富的非洲业务开拓管理经验和能力在西非、南部非洲形成深厚而广泛的人脉,把在非洲的销售业绩从零做到上亿美元。2004年1月15日他被尼日利亚授予酋长头衔,为华人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面对这片赐予他财富和荣耀的土地,他作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乐于接待来自非洲的商业伙伴,或者亲自把他们带来中国考察。迄今他带到中国考察的非洲人有700多人、200多家企业,而在他帮助下到非洲去发展的中国企业也有上百家。2008年3月,何烈辉投资100多万元独家主办“2008达之路非洲投资高峰论坛”, 20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官和500多名中国企业家与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中国与非洲政府、企业、民间的相互交流,他乐此不疲;资助非洲的弱势群体,他从不吝惜。一颗赤子之心,一片热切情怀,这个在非洲大地上奔跑的中国青年,正意气风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