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22日,受国务院委托,由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共有近50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由13个部委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了战略研究领导小组,70多名院士和著名专家组成了专家顾问组,40多个学科的300多名高层次专家组成了战略研究组。在研究过程中,先后组织开展了13次国内外专题调研,召开了2次编写大会,17次领导小组会和总论、各分卷编写会;100多次座谈会、研讨会,还举办了17次战略研究论坛。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教授等都应邀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论坛作专题报告,并被聘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顾问。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出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分为“总论卷”和“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卷”、“现代气象业务卷”、“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卷”、“气象与国家安全卷”、“气象与可持续发展卷”、“能力建设与战略措施卷”等6个分卷。
  
  一、发展战略研究的指导思想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战略研究始终坚持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需求,充分把握气象事业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天然联系,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出发,坚持气象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服务的宗旨。
  2.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科学民主、求真务实的精神。这项研究特别强调,开放就是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学科交叉,站在国家层面,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深入研究,科学勾画气象事业发展蓝图。战略研究工作的专家来自各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既有经济、社会、资源、国情方面的专家,也有军事、航天、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外交等方面的专家;既有国内专家,也有国际知名学者。在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中,属于中国气象局系统的,只有30%。研究工作始终坚持发扬民主、鼓励争鸣、集思广益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凝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3.研究内容突出了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战略研究深入分析了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加强了对国内外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及相关领域科技进展和业务发展的调查研究,邀请了众多著名专家学者,就当代世界科技前沿、可持续发展、环境外交、气候变化等焦点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为把握未来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战略研究注重立足国情,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的战略问题上,对未来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战略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应用。在研究过程中保持了与《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的沟通、衔接,并及时提供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就美国国防部围绕气候突变与美国国家安全提交给政府的秘密报告、《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及其对我国国家安全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了分析,并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1.战略思想
  新世纪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一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2.战略方针
  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宗旨,贯彻”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基本方针。这个战略方针的主要内涵,就是强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强化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这一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工作的基础,提高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预测预估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气象工作从避害为主向趋利避害并举的战略转变,不断提高气象业务的科技含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科研和业务体制创新。
  3.战略目标
  本世纪前20年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是: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重点是建立一体化气象观测体系,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使之成为地球观测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使之成为气候系统的信息中心;完善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基础;完善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使之成为全国气象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柱。
  4.战略布局
  为实现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全国布局;加强联合,优化行业布局;突出重点,改善区域布局;加强合作,提升国际地位,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中国气象事业新的发展格局。
  
  三、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对国家需求和相关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预测,本世纪前20年我国气象事业要重点完成以下5项战略任务:
  1.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业务
  建立天基、空基和地基组成的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重点建设中国气候观测系统,为气象业务、科研和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准确的观测数据。发展高性能计算机与通讯网络支撑系统,提高气象信息处理与共享能力。以提高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的准确率为核心,完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发展数值预报业务和全球气候监测及其诊断分析业务,发展资料同化、集合预报、精细预报技术及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发展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气候系统模式,以及分析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各部门影响的评估模式,加强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业务,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应对策研究。
  2.增强气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
  发展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气象服务协调发展的全方位、时空、快速反应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优先建立和完善以气象基本业 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加强现代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及重大工程气象服务的新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专业化、更精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3.强化气象对国家安全的保障作用
  紧密结合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频发区综合监测和高效信息处理系统建设,强化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业务,完善军民一体化的大气综合探测和通讯体系,建立气象水文、能源开发利用与结构安全、空间天气、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生态安全、雷电监测预警等气象保障系统。不断研究完善未来气候变化情况下适应和减缓的对策措施。
  4.开发气象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不断寻找新的资源利用途径,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为能源开采有效利用的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弥补由于消耗增长造成的能源、淡水等基础性资源匮乏,积极拓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气象业务与技术,发展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新技术。
  5.推进气象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重点开展对业务应用有全局性影响的大气监测技术与分析理论、灾害性天气与气候预测理论、数值模式理论与技术、亚洲季风变化机理、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人工影响天气调控原理与新技术、大气化学理论与技术和大气物理理论与技术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努力实现气象科技由跟踪研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
  
  四、气象能力建设的重点工程
  能力建设是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战略目标,完成战略任务,战略研究提出了加强能力建设的8个工程:
  1.气象综合观测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
  建设由天基、空基、地基观测系统组成的观测内容齐全、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成分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等进行综合、定量、动态和全天候的观测。建立与综合观测相适应的信息收集传输系统和保障系统,重点建设综合通信系统和由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检索与共享系统、国家级气象信息网络异地灾难备份系统组成的公共气象信息基础设施。
  2.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工程
  建设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警预报系统;建成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系统;发展和建设经济社会系统防灾避灾模式;建设气象灾害信息搜集、传输和服务系统,发展各类传播和通信气象灾害服务平台;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服务系统;建设灾情评估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管理水平。
  3.气候预测系统工程
  建立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气候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耦合模式;建成适应新一代气候业务和研究需求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性能网格环境;各国家气候中心(NCC)建成亚洲区域气候中心,并使之成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区域气候中心之——。
  4.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
  建设专业化服务产品数据库系统和加工平台;建设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电话、手机短信等媒介的气象信息分发系统;建设气象专业电视频道及现场跟踪播报服务系统;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技术支撑的农业及生态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5.气候变化应对工程
  建设风能、太阳能评估系统、实时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推广生物固碳和工业固碳技术,增加碳汇,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建立海冰监测和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建设海冰资源产业基地;建设食物生产、储运、加工和质量安全的气象保障系统;建设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市规划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系统。
  6.航空航天气象保障工程
  建设北京航空气象中心,建立航空气象观测与数据处理系统,以及基于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的终端区和飞行航线天气预警预报系统、产品制作分发系统、保障服务系统;建设航天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国家空间天气中心,建成空地结合、军民结合的空间天气立体观测系统、预报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
  7.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在京津冀地区、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及“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天山地区、辽河及第二松花江流域、“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以及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地区开展以人工增雨(雪)为主的作业,建设现代化作业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炮、火箭、飞机作业系统,装配世界先进水平的播撒设备;建设作业催化及监测系统、指挥系统、国家级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支持系统。
  8.气象科技创新与教育培训工程
  建设国家与部门重点实验室;改善国家级气象科研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在关键和敏感地区建设特殊监测站;建设重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实施新一代天气气候系统数值预报、气候和气候变化、大气化学、自然控制论与人工影响天气、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等科学研究计划;建设气象教育和培训基地。
  
  “五、战略措施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切实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性技术创新,实现气象科技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将气象基础理论研究,气象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建设、人民生活等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气象业务系统的发展等作为重点,力争在气象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
  2.全面实施人才强业战略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密配合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科学制定气象人才战略规划;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现气象人才资本的价值增值;优化气象人才资源配置,推进气象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着力培养各类紧缺气象人才,重点培养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不断提高各类气象人才资源的竞争力,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和创新,形成有利于各类气象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根据气象事业的科技型、公益性特征,国家应建立稳定可靠、稳步提升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气象投入体制,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全局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持续加大对重大气象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的投入,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投入渠道。在财政、建设与科研项目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气象投入。
  4.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完善气象专项立法,强化气象标准体系,严格气象执法监督,增强气象普法实效,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保障。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进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发起和参与全球性、区域性气象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使我国在这些领域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公约的各项活动,研究与国际公约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准确的科学信息和对策方案,全力维护国家权益。
  6.创新体制机制
  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标准,大力推进气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共享,促进气象信息资源高效利用;努力推进与中国气象事业相适应的业务体制和气象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在国家层面上,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协调工作,逐步形成气候系统相关领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文化建设,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延续和扩展,有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
本刊讯 5月31日,为期两天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发展”为主题的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五届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向年会发去贺电.黄菊在贺电
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整个阶段的学习中都不可或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育是学生们了解语言学、开拓自己的语文视角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学
由科技部、欧盟委员会科研总司、卢森堡大公国政府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新世纪科技发展与中欧科技合作”的中欧科技战略高层论坛于5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是庆祝中欧建交30周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和欧盟委员波托斯尼克作了主题演讲。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和谐、合作、务实、共赢的中欧科技战略合作关系符合双方的利益。双方应该在追求和谐和相互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IHT)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运动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能力的
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征的突出表现,也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教育形式,合理的情感教育不仅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也会让学生有正确而丰富的情感体现,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
政策法规    李学勇指出要大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日,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在青岛调研时指出,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李学勇强调指出,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和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等重
在第八届北京科博会“科技中国”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就北京经济结构特征、文化力对北京经济增长的促进以及北京IT产业发展的机会发表了看法.
的数据显示: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2.65万亿元,增长40%;出口2000亿美元,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7.2%.通信业业务总量完成9770亿
慕课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不仅教学丰富,而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更多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有效地连接和整合学生的课堂和课外生活,以提高小学语文水平,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