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是天空的一次对折(随笔)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1321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蝴蝶,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从拙劣的“树叶是蝴蝶,雪花是蝴蝶”,到“寂静是蝴蝶”,甚至“白云是蝴蝶的长裙子”……我都不满意,总感觉“隔”。
  我对想象力天然的喜欢,甚至偏执地认为,所谓诗歌,就是想象力的胜利。天马行空,在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关联,诗人有时就是在万物之间划等号的人,他的想象力必须是天才的,比喻要空前而且绝后。
  好的比喻,必须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只能使用一次,能被用第二次的比喻,都不是好比喻。就像蝴蝶只能被庄子使用,也就是说在哲学的意义上,庄子用过的蝴蝶,别人不能再用了,蝴蝶一旦被庄子用过,他就姓庄了。国内很多诗人用过,用得最好的是李商隐;国外当然也有很多人是蝴蝶迷,最著名的非纳博科夫莫属,甚至,蝴蝶已经深入他的生活。
  先说李商隐,不能错过的是那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释这首诗的文字,车载斗量。以我有限的阅读,目前还没有见到让我相见悢晚把栏杆拍遍的文字。李商隐恐怕也只得叹息一声:无人会“蝴蝶”意。
  在这首诗的颈联,李商隐安排了蝴蝶,用的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庄子·齐物论》的典故:“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李商隐这首《锦瑟》,大抵被认为是情诗,庄周梦蝶有一般的哲学意味,但在这里,是一个暗喻:我与你,不分彼此,如庄周之与蝶。这有点像管道昇写给其夫君赵孟■的那首著名的《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
  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据统计,李商隐光以蝴蝶为标题的诗就有五首,其中四首标题直接就是《蝶》,另一首题为《蝇蝶鸡麝鸾凤等成篇》——这对于动不动就以《无题》来命名的诗人来说,多么难得,显然蝴蝶是他诗中的主角。说这话的依据是,除了标题,他的诗中涉及蝴蝶者尚有29例。也就是说,在李商隐的诗中,蝴蝶至少起飞了34次。
  我猜李商隐如此钟情蝴蝶,大概与蝴蝶的优美,脆弱,斑斓,迷离有关系。蝴蝶翩翩起飞,那是花在穿裙子,蝴蝶又是脆弱的,它凭借风但又抓不住一阵风,它翅膀斑斓多姿,仿佛整个春天的花粉,都可以抹在透明的翅翼上,蝴蝶又是迷离的,恍惚的,由于特殊的翅膀结构,它无法像鸟一样直飞,它必须振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蝴蝶不能控制自己,它在空气中,像翻飞的醉意,或者说,蝴蝶就是一滴酒,喝醉了自己,每一秒,都是迷离。
  蝴蝶是不需要翻译的,好的诗,也是,李商隐许多诗,在古汉语里妙不可言,但一翻译成白话文,就味同嚼蜡了。看在蝴蝶面子上,还是放过李商隐吧,就把他放在繁体字里。
  相对于李商隐的蝴蝶入诗,纳博科夫更狠,他直接将蝴蝶拽入了生活。
  这位以《洛丽塔》闻名与世的作家,在其一生中,虽然“作家”这两个字更为体面——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是如此——但是纳博科夫总是试图与作家划清界限,他反复标榜自己对蝴蝶的兴趣。他有两句话,一句比一句狠——
  “我对野外、实验室、图书馆里的蝶类研究比对文学研究和实践要有热情得多。”
  “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在显微镜下)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的乐趣相比就不算什么了。”
  如果不是深爱,是说不出这种话的,虽千万蝶,吾往也。蝴蝶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生命的一部分,仿佛纳博科夫就是为蝴蝶而生。对一种事物的痴迷,简直就是蝴蝶情结了——简称蝴蝶结(一笑)。
  纳博科夫的一生,都是与蝴蝶相关的,在他很小的时候,大约七岁时,就开始捕捉蝴蝶,显然,像所有孩子一样,他把蝴蝶当成了童年的玩具,不过,与别的孩子不同的是,他一个月内就熟悉了二十余种蝴蝶的类型;八岁开始研读包括《欧洲鳞翅目大全》在内的大部头,他通过比对发现,他的家乡竟然有着英格兰或中欧从未出现的品种,这对于他不啻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狂喜。
  我看到一个资料说纳博科夫九岁時“就完全掌握了霍夫曼所知的欧洲鳞翅目”;十二岁时“开始购买新近发现的稀有蝴蝶品种,同时贪婪地阅读专业性而非趣味性的昆虫学期刊”……时间到了1975年,已经76岁的纳博科夫,独自在瑞士达沃斯山上捕捉蝴蝶,不幸的是,在陡坡处一不小心摔进了山谷。一年半之后不幸去世。
  相对于自然界中的蝴蝶,我认为26个字母在纳博科夫那里,就是26只蝴蝶,或者说,蝴蝶是飞翔的字母,书写了纳博科夫的一生。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读这耳熟能详的句子,我总感觉是一只只蝴蝶在起舞,它们的翅膀带着金粉,一边闪耀,一边交织。
  蝴蝶给纳博科夫的启迪,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在《洛丽塔》后记中承认,关于美国郊野风光的描写,正是来自他捕捉蝴蝶的路途所见。纳博科夫甚至在后记中写道:“我和我太太每年夏天都会外出捕捉蝴蝶……在俄勒冈州的阿什兰市,夜间或阴天能看到蝴蝶在飞舞,而我正是看到这种蝴蝶才获得了《洛丽塔》的创作灵感。”
  蝴蝶是一种美学,这话是我替纳博科夫说的。他的文字讲究精致,准确,而又带着一点点神秘,纳博科夫喜欢把蝴蝶置于放大镜下研究,放大镜是科学,蝴蝶是细节,这里,我非常愿意引用老纳的一句话:“在高雅艺术和纯粹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
  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我甚至固执地用纳博科夫这句话巩固我的诗学观点:朴素是最大的神性。   纳博科夫还认为:“艺术品是两种东西的结合:诗歌之精确性和纯粹科学之激情。”他甚至还近乎武断地说:“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没有事实就没有艺术!”
  我不懂外文,按我的理解,“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之“幻想”似乎应该翻译成“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至于“没有事实就没有艺术!”这个好理解,我们更熟悉的一种说法是艺术模仿自然。
  大自然也是具体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尘一露,一虫一蚁,一花一蝶……我们要表现的大自然,一定不是笼统的,而是细节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具体到我,比如,在诗中,那司空见惯的蝴蝶如何比喻,一直对我是个挑战,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通惠河边散步,看到河水流动,风吹着河面,竟然产生浪花,天空在河面上蓝着,白云很放心地把自己丢在河里,喜鹊的叫声沿着河岸播散。而我身边的草地上,有蝴蝶在飞舞,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翅膀擦着空气,有一种淡淡的花香,弥漫着,空气中有蜜的气息,风在草尖上打着旋,仿佛是蝴蝶的翅膀在搅拌——在这样的风景里,人是很容易放松的,你知道的,人一放松就容易产生诗歌。
  心中有句子往外涌动,仿佛蛹在化蝶,我写了一首不长也不短的诗,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浪花白得可以站起来
  蝴蝶是天空的一次对折
  我也不知道怎样会在蝴蝶与天空之间划等号,蝴蝶是动的,天空是静的;蝴蝶是小的,天空是大的;蝴蝶是有翅膀的,天空只有胸膛——如果正好有太阳——那就是火热的胸膛。
  好在蝴蝶不是火热的——它是哲学的,也是诗歌的,如果非说蝴蝶是火热的,那就是它有了爱情的时候。
  在中国人固定的记忆里,尤其普罗大众,蝴蝶其实一直被爱情所比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永远赋予蝴蝶以凄美之悲剧。在爱情里,蝴蝶是给人绝望的,一如在哲学里,蝴蝶是给人恍惚与虚无的。
  而在老外的文字里,除了前面提到的纳博科夫,还有两位诗人,他们笔下的蝴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首是汶川大地震后,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所写的短诗《蚂蚁与蝴蝶》:
  蚂蚁因它们的小而幸存
  蝴蝶因它们的轻而没有受伤
  优美的语言也许能耐得住大地震
  但此刻我们还是谨言慎行,将心中沉默的金
  献给压在废墟下的人们吧
  这首诗,非常轻盈,又非常沉重,有四两拨千斤之奇效,我读到了疼痛与擦伤,短短五行诗,却有千钧重量,那种让人窒息的歌吟,入肺入心。
  另一首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莉·萨克斯,标题就叫《蝴蝶》——
  多么可爱的来世
  绘在你的遗骸之上。
  你被引領穿过大地
  燃烧的核心,
  穿过它石质的外壳,
  倏忽即逝的告别之网。
  蝴蝶
  万物的幸福夜!
  生与死的重量
  跟着你的羽翼下沉于
  随光之逐渐回归圆熟而枯萎的
  玫瑰之上。
  多么可爱的来世
  绘在你的遗骸之上。
  多么尊贵的标志
  在大气的秘密中。
  这儿写的应该是一只蝴蝶的标本,但她处理这个题材,匠心独运,直接忽略了死亡,而代之以“多么可爱的来世”。全诗充满节奏感,短促的句子,与不停转换的场景,仿追时间与命运在暗中角力。奈莉·萨克斯对语言有先知般的敏感与精确,甚至一见到这个名字,我就条件反射地想起她那首妙不可言的《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
  我们在这儿编织花环
  有人编入雷的紫罗兰
  我只用一环草茎
  充满沉默的语言
  它使空中迸射出闪电。
  诗人写诗,其实与捕捉蝴蝶无异,灵感之网,思绪之蝴,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似手到即可擒来,哪知一个飘忽,只留你一个影子,让你呆呆然,怅怅然。
  我曾神往一种状态,就是恍惚。这种感觉除了写诗能带来,捕蝴蝶时,也能带来,想象一下,有两只蝴蝶,一前一后飞,一只忽儿飞到了另一只左边,一只忽儿弹跳到了另一只的右边,一只简直是另一只的影子,或者说是另一只的恍惚——更准确点是出神。这时候,你简直可以像庄子一样发呆,到底哪个是我,哪个是蝴蝶?哪只是蝴蝶甲,哪只是蝴蝴乙?
  假设蝴蝶甲叫张大贵,蝴蝶乙叫李小兰,那么,不准把它们写进神话与传说里,因为一写进去就必是悲剧,虽然动人感人撼人,但,再漂亮的悲剧也不如凡俗的生活来得亲切,瓷实。
  我宁愿张大贵与李小兰活在世俗里,在柴米油盐中过实实在在的日子,男蝴蝶与女蝴蝶,像世间的所有人一样,有锅碗瓢盆的日常,也有柴米油盐的悲欢。正像发明白话诗的胡适,1916年秋天,准确说是8月23日写下的那首著名的《两只蝴蝶》一样: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先生这首诗,是开天辟地的,这两只黄蝴蝶是他的两把金灿灿小斧头,从此劈开了汉语身上的枷锁,斩断了对偶,韵律,以及腐朽的气息,他只让词变成活泼泼的孩子,自由而美丽,有血有肉有坚硬的骨殖,通过两只蝴蝶——这两把最小号的钥匙,他给我们打开无限的天地。
  这,可谓是另一种意义的“蝴蝶效应”了。
其他文献
独孤食肉兽  念奴娇·校庆百廿年的W大学  百年公寓,在青坪、绿雨四围牵手。巴士盘山哼校曲,开进樱花窗口。鳍剪鱼廊,羽争燕席,坛讲连场有。启蒙时代,春衢人影通透。 无数档案恒温,秉灯谁觑,下蘸川岚皱。碾梦邮轮冥外返,湖被月光拖走。铜像嘘蓝,松鳞兑白,雪界方重构。落伽诸顶,莲华交晕如昼。  注:①w大学1993年九秩校庆,越廿载迳筹百廿华诞。②落伽山:观音道场,谐音校內珞珈山。  前调·7月24日的
期刊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伴随着新体诗涎生,旧体诗生存处境受到空前的冲击,在进退维谷中定过了整整一百年历程。如何运用旧体诗来表现当代社会与生活感受,换言之,旧体诗的创新问题,一直困扰诗词创作者。叶圣陶“瓶无新旧,酒必芳醇”之说,代表了新时期处理新体诗与旧体诗关系的普遍策略。而臧克家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的“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等原则,日渐成为旧体诗创作的准绳,但如何做到“三新”,却莫衷一是。时至今日
期刊
1991年,对于中国诗歌而言,实际上应该是一个分水岭。中国诗歌不再是一种腾云驾雾、不着边际的乌托邦,或拿腔拿调、虚情假意的伪抒情。1991年之后的汉语诗歌,开始变得自由、自觉、率真、清澈、淳朴、踏实和灵动,凝结出一种睿智和饱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声不响的流变,逐渐与较前的诗歌拉大了距离,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气象。清爽的口语化写作,在一种放轻足音的凝视中,从点点滴滴,逐渐汇聚为一股汹涌的潮流。《19
期刊
提起郭兴文的名字,可以说凡熟悉的人有口皆碑,赞誉有佳。我是2011年5月13日,在辽宁美术馆举办的王梦赓书法展开幕式上,聆听了他那生动精彩的致辞,让人惊叹不已,令我十分敬佩。正如他常说的,朋友相识是一种缘分。2015年的春天,这个缘分终于到来了!那一天,沈阳东方画院院长韩之泳带我去华溪中医中药研究院,这才认识了毕伟院长,才和仰慕已久的郭兴文巧遇相识了。从此,我们一见如故,交往亲密,情如兄弟。是诗情
期刊
陈波来作品  ■陈波来  关于茶馆,关于记忆  说唱的人,在下午  一直唱  闭着眼唱  光线在抻长的眼皮上暗下来  唯一有点别样的  是水隔空划出一根银丝线  冲一碗茶。烫手的银子  掉进细小的喧声里  条叶旋转着  舒展着  像花一样,睁开眼  春分·2014  春短,一瞥之间  瞥见她倚窗  那种小轩窗,那种倚向坚硬的日子的轻  轻得像一个虚拟的词,被一滴水随意地弹破  然后又说春长,九十天
期刊
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远远超越并打破了我们惯有的概念及准则尺度,已走上更为宽泛和深远的漫漫长路,诗歌写作呈现出无尽的探索性与可能性。  T.S.艾略特在《玄学派诗人》中有过一段著名的判断:“就我们文明目前的状况而言,诗人很可能不得不变得很艰涩。我们的文明涵容着如此巨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作用于精细的感受力,必然会产生多样而复杂的结果。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
期刊
反复的,折磨  空空的路轨卧在水边  钢铁有了倦意  跟着曲折的河岸,铁有了水的弧度,弧的尽头还是弧  浮着浅浅的蓝色  深山的气息,随河水扑脸而来  我又一次爱上远方,折磨呀  一条河流的傍晚很孤单,很多湾  空空的铁路相随  孤单的火车会不会出现,只有远方知道  远方还在远方  太阳落山,万物转向铁,铁更加铁  河上不见一座桥  跟着路轨奔跑的黄色小野花渐渐放弃抵抗  几粒稀薄的灯火把广阔的夜
期刊
万物变得温柔,在你转身的时候  空气有弹性,风也不是硬邦邦的  宁静这个词仿佛刚发好的面团  用手轻轻一按,就会产生美丽的凹陷  巷子愿意笔直就笔直  愿意弯曲就弯曲,挂着的灯笼  与躺着的灯笼怎么看都是一家子  连自行车都是它自己  屋檐用野花勾边,野花不够了  就用燕子  暮晚,有归家的人,有钟声泼于河面  应该,再有一只小小的乌篷船  欸乃之声里  霞光落入河水,桨不动,船任意滑行  蜜蜂与
期刊
问  “听到我叫你了吗?”  高黎贡山在东边问  “瞧得见我找你么!”  担当力卡山在西边说  我无法回答  被巨石截挡的血液  沿着河床咆哮  鸟  有一只鸟掠过  它的影子落下来  我想接住  阳光在上头晃了三晃  穿透我的心思  它便掉进来  成为三次滚石  梦  你从哪里来?  传说伯舒拉岭东麓居住着我的祖先  你又要到哪里去?  据说印度洋里有我尚待命名的子嗣  那你究竟是谁?  日东河
期刊
陈仁德近作选  陈仁德  冬至夜  寒来朝夕闭门居,一盏当炉意自舒。  夜短又逢冬至后,诗成恰是雪飘初。  枕边剩有难圆梦,架上犹多未读书。  抛却辛劳今日事,白头吟望欲何如。  上周辞去编务从此靠养老金度日,念自十六岁离家插队迄今已为生计奔走四十六年也。  高楼  高楼百尺一灯昏,独拥寒衾久不温。  为赋妙词常面壁,怕听零雨早关门。  平头短浅新斑影,残卷依稀旧墨痕。  犹有豪情抛未得,几回梦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