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紧缩封闭的传统戏剧流派相比,自由开放型的戏剧流派虽然是在文艺复兴后才逐渐萌芽,并与19世纪得到发展,但其独特的文化观念与美学特征,却使剧作家们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并为更高艺术高度的追求提供了支持。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戏剧作品,对自由开放型戏剧的文化观念与美学特征分别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现代戏剧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自由开放型戏剧;文化观念;美学特征
引言:自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出现以来,古今中外的戏剧创作一直都是以紧缩封闭型流派为主,如情节剧、闹剧、社会问题剧、性格剧等各种类型的戏剧作品,基本都属于紧缩封闭型戏剧,但在进入近代后,随着《克伦威尔》《在底层》《巴黎公社的日子》等一系列戏剧作品的出现,一种全新的自由开放型戏剧流派却开始迅速崛起,并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如何对这一全新戏剧流派的美学特征和文化观念进行准确把握,则成为了现代戏剧创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自由开放型戏剧概述
自由开放型戏剧又称大开放型戏剧,是由上世纪末期部分学者所总结提出的概念,通常是指在自由开放型的戏剧文化观念指导下创作出的一类戏剧流派,此类戏剧在创作普遍打破了传统戏剧流派在情节构思、场面处理、人物塑造、审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固定模式,具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也能够为剧作家提供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与艺术把握方式,在近现代崛起后得到了很多优秀剧作家的广泛认同。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戏剧流派,由于其对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等都有着较多的要求,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往往会受到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剧作法限制,因此通常被称为紧缩封闭性戏剧。
二、自由开放型戏剧的文化观念
(一)自由表现社會生活
受舞台演出的时间、空间限制,戏剧作品往往很难通过有限的内容将社会生活全面、细致的展现出来,面对这一问题,紧缩封闭型戏剧通常会选择按照固定套路来进行创作,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固定领域,以适应舞台演出限制与传统戏剧规则。但在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剧作家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不愿再受到传统戏剧创作规则的限制,因此其在创作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同时,也逐渐提出了更加自由、灵活的全新戏剧创作规则,即根据自身生活体验与创作思路来自由展现各个领域的生活生活,同时突破传统戏剧创作方法上的局限,进而通过多样化的戏剧作品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现。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先生就在写法上做出了全新尝试,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的生活素材全部融入到剧本之中,对近半个世纪间中国社会的变迁做出了真实反映[1]。
(二)横向展现社会现实
在紧缩封闭型的戏剧流派下,由于戏剧作品在内容与情节处理方式上相对局限,因此剧作者在进行戏剧创作时,也同样会秉承着以主要线索为核心的原则,希望将所有情节、事件与矛盾冲突全部通过故事主要线索串联起来,并通过纵向延伸的方式来构成全剧的几幕戏。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看似能够强化戏剧作品的内容逻辑性,但由于很多事件、情节、矛盾都是强行与主要线索联系起来,内在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展现往往并不准确。而在自由开放型的戏剧流派下,剧作家则彻底改变了以线索为核心的创作思路,转而以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场景作为横截面,之后由此展开横向延伸,最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完成对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完整展现,这样的戏剧文化观念使戏剧创作变得更加灵活,对于社会生活的崭新也会显得更加准确、直观。例如在《小井胡同》中,李龙云先生就以“北京城解放”、“大跃进”、“十年动乱(开始与结束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个不同时期为基础,将北京城小井胡同内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代表性情境进行截取与横向延伸,最终构成了全剧的五幕戏。纵观全剧,几幕戏之间虽然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却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特点准确描绘了出来,观众仅透过当时社会中的渺小一点(小井胡同内的生活),就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而作者戏剧文化观念的变化,也能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三)宏观描绘社会全貌
紧缩封闭型戏剧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以有限性视角来对戏剧内容进行填充,无论作品是以某个人物、时间为中心,还是围绕某个矛盾冲突或情节线索展开,其他戏剧内容都必须要为这些固定视点而服务,即便很多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原型,但在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化加工与剪裁后,仍然会体现出简化、窄化生活的问题。因此在进入现代后,很多剧作家为了真实展现社会生活全貌,纷纷选择突破传统戏剧创作的有限性视角,在戏剧内容中添加多个展现社会生活的视点,并通过多个视点的互相联系,对立体化、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卷进行了描绘。例如在悲喜剧《上海屋檐下》中,夏衍就将以弃妇施小宝”、“老报贩‘李陵碑’”、“失业职员黄家楣”、“小学教师赵振宇”、“二房东林志成”等几户人家为视点,对民国时期社会的世间百态进行了直观展现,而观众在对这些视点所体现的社会生活进行延伸后,则能够对社会生活全景拥有更加具体、深入、全面的了解。
三、自由开放型戏剧的美学特征
(一)人物角色设置较为复杂
为凸显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自由开放型戏剧通常会以在剧中设置相对较多的任务角色,并将人物角色的成分复杂化,即塑造各个社会领域、阶层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样既可以通过群像来吸引观众,同时也能够使剧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完整,与围绕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人物展开的传统紧缩封闭型戏剧相比,在人物安排上具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例如在《茶馆》中,又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多达50位,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阶级、政治面貌同样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即便剧中场景仅局限于茶馆一隅,但透过诸多人物的行为、对话、心理活动,观众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现状,同时敏锐捕捉到社会变革所展露出的细节。
(二)透过细节凸显人物性格 在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创作中,由于剧作家需要利用诸多成分复杂的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生活全貌,因此在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并不能够耗费太多的笔墨,要想将人物性格准确凸显出来,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就只能在少数细节上对人物性格进行集中展现,而这也正是自由开放性戏剧的美学特征之一。例如在《上海屋檐下》中,赵振宇的妻子虽然出场并不多,但作者却通过她在买菜时为占小便宜而连蒙带唬,关门抵拒,以及“回身摸袋,故意迟疑”、“当卖菜的挑起篰正要走的时候,她就很快地从他的篰里面拿了一支茭白”等细节的描写,将一个“斤斤计较”、“愁穷哭苦”的市井妇女角色生动刻画了出来,为全剧增色不少[2]。
(三)人物剧中地位大致平等
紧缩封闭型戏剧不同的是,自由开放型戏剧虽然有时同样会在剧中设置主线,但对于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却并不会进行过于明显的主次区分,这意味着无论戏剧剧情出现怎样的变化,剧中所有人物形象都会基本处于平等地位,并不会也无法发挥出主人公的作用,而这种不设置绝对化中心人物的创作手法,也使作品人物体系具备开放性的美学特征。例如在《日出》中,剧情雖然是以陈白露与方达生的视角为主线进行推进,但如潘月亭、李石清、崔喜、胡四、张乔治等其余人物,也同样有着较多的出场,同时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3]。
(四)人物定位相对普通
自由开放型戏剧中出场的人物形象虽然十分复杂,在职业、阶级、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十分多样,但基本都是以小人物为主,并不会像传统的紧缩封闭型戏剧一样,将人物投入到具有尖锐矛盾的特定情境之中,而这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也使得戏剧在情节上变得更加生活化。例如在《茶馆》中,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等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视角来看,基本都属于普通人阶层,而这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正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生活情境。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剧作家的生活经历已经接触到的人物都比较有限,以普通“小人物”为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描写,能够将自身生活经历全面注入到戏剧作品中,将自由开放型戏剧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相反如选择“大人物”作为戏剧主要人物形象,那么在生活经历的限制下,作者就很难对其进行正面描写,创作的自由度与开放度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五)情节设置比较零散
自由开放型戏剧在情节的设置上比较零散,不同人物形象在行为上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仿佛每个人都真实存在且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使戏剧的真实感、生活感大大增强,同时也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偶然感。例如在《日出》,“小东西”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与其他人物及情节间的联系非常至少,并不会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的戏而服务,有些读者甚至提出了“小东西”这一角色可有可无的观点,但正是这一“可有可无”角色的存在,才真正将戏剧“零散化”的美学特征凸显了出来。
结束语:总而言之,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出现,对观众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戏剧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而对于现代剧作家来说,要想基于这一新兴戏剧流派来实现戏剧创作的突破与创新,则需要深入理解其戏剧文化观念,同时对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人物安排等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准确把握。
参考文献:
[1]王世银.《茶馆》中“茶”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平民情怀[J].福建茶叶,2017,39(09):74.
[2]缪玲.从《在上海屋檐下》看夏衍的戏剧创作[J].北方文学,2017,(23):33.
[3]曹瀛.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J].剧影月报,2017,(03):36-40.
作者简介:
刘旗旗(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单位: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学专业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
关键词:自由开放型戏剧;文化观念;美学特征
引言:自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出现以来,古今中外的戏剧创作一直都是以紧缩封闭型流派为主,如情节剧、闹剧、社会问题剧、性格剧等各种类型的戏剧作品,基本都属于紧缩封闭型戏剧,但在进入近代后,随着《克伦威尔》《在底层》《巴黎公社的日子》等一系列戏剧作品的出现,一种全新的自由开放型戏剧流派却开始迅速崛起,并为戏剧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如何对这一全新戏剧流派的美学特征和文化观念进行准确把握,则成为了现代戏剧创作者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自由开放型戏剧概述
自由开放型戏剧又称大开放型戏剧,是由上世纪末期部分学者所总结提出的概念,通常是指在自由开放型的戏剧文化观念指导下创作出的一类戏剧流派,此类戏剧在创作普遍打破了传统戏剧流派在情节构思、场面处理、人物塑造、审美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固定模式,具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也能够为剧作家提供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与艺术把握方式,在近现代崛起后得到了很多优秀剧作家的广泛认同。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戏剧流派,由于其对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等都有着较多的要求,剧作家的戏剧创作往往会受到千百年沿袭下来的剧作法限制,因此通常被称为紧缩封闭性戏剧。
二、自由开放型戏剧的文化观念
(一)自由表现社會生活
受舞台演出的时间、空间限制,戏剧作品往往很难通过有限的内容将社会生活全面、细致的展现出来,面对这一问题,紧缩封闭型戏剧通常会选择按照固定套路来进行创作,表现社会生活的某些固定领域,以适应舞台演出限制与传统戏剧规则。但在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剧作家们的思想发生了极大改变,不愿再受到传统戏剧创作规则的限制,因此其在创作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同时,也逐渐提出了更加自由、灵活的全新戏剧创作规则,即根据自身生活体验与创作思路来自由展现各个领域的生活生活,同时突破传统戏剧创作方法上的局限,进而通过多样化的戏剧作品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现。例如在《茶馆》中,老舍先生就在写法上做出了全新尝试,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期的生活素材全部融入到剧本之中,对近半个世纪间中国社会的变迁做出了真实反映[1]。
(二)横向展现社会现实
在紧缩封闭型的戏剧流派下,由于戏剧作品在内容与情节处理方式上相对局限,因此剧作者在进行戏剧创作时,也同样会秉承着以主要线索为核心的原则,希望将所有情节、事件与矛盾冲突全部通过故事主要线索串联起来,并通过纵向延伸的方式来构成全剧的几幕戏。这样的创作方式虽然看似能够强化戏剧作品的内容逻辑性,但由于很多事件、情节、矛盾都是强行与主要线索联系起来,内在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展现往往并不准确。而在自由开放型的戏剧流派下,剧作家则彻底改变了以线索为核心的创作思路,转而以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定场景作为横截面,之后由此展开横向延伸,最终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完成对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完整展现,这样的戏剧文化观念使戏剧创作变得更加灵活,对于社会生活的崭新也会显得更加准确、直观。例如在《小井胡同》中,李龙云先生就以“北京城解放”、“大跃进”、“十年动乱(开始与结束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五个不同时期为基础,将北京城小井胡同内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作为代表性情境进行截取与横向延伸,最终构成了全剧的五幕戏。纵观全剧,几幕戏之间虽然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但却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特点准确描绘了出来,观众仅透过当时社会中的渺小一点(小井胡同内的生活),就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全貌,而作者戏剧文化观念的变化,也能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三)宏观描绘社会全貌
紧缩封闭型戏剧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以有限性视角来对戏剧内容进行填充,无论作品是以某个人物、时间为中心,还是围绕某个矛盾冲突或情节线索展开,其他戏剧内容都必须要为这些固定视点而服务,即便很多内容在现实生活中都存在原型,但在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化加工与剪裁后,仍然会体现出简化、窄化生活的问题。因此在进入现代后,很多剧作家为了真实展现社会生活全貌,纷纷选择突破传统戏剧创作的有限性视角,在戏剧内容中添加多个展现社会生活的视点,并通过多个视点的互相联系,对立体化、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卷进行了描绘。例如在悲喜剧《上海屋檐下》中,夏衍就将以弃妇施小宝”、“老报贩‘李陵碑’”、“失业职员黄家楣”、“小学教师赵振宇”、“二房东林志成”等几户人家为视点,对民国时期社会的世间百态进行了直观展现,而观众在对这些视点所体现的社会生活进行延伸后,则能够对社会生活全景拥有更加具体、深入、全面的了解。
三、自由开放型戏剧的美学特征
(一)人物角色设置较为复杂
为凸显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自由开放型戏剧通常会以在剧中设置相对较多的任务角色,并将人物角色的成分复杂化,即塑造各个社会领域、阶层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样既可以通过群像来吸引观众,同时也能够使剧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完整,与围绕某一个或几个特定人物展开的传统紧缩封闭型戏剧相比,在人物安排上具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例如在《茶馆》中,又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多达50位,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不同,社会地位、阶级、政治面貌同样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即便剧中场景仅局限于茶馆一隅,但透过诸多人物的行为、对话、心理活动,观众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现状,同时敏锐捕捉到社会变革所展露出的细节。
(二)透过细节凸显人物性格 在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创作中,由于剧作家需要利用诸多成分复杂的人物形象来展现社会生活全貌,因此在每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并不能够耗费太多的笔墨,要想将人物性格准确凸显出来,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就只能在少数细节上对人物性格进行集中展现,而这也正是自由开放性戏剧的美学特征之一。例如在《上海屋檐下》中,赵振宇的妻子虽然出场并不多,但作者却通过她在买菜时为占小便宜而连蒙带唬,关门抵拒,以及“回身摸袋,故意迟疑”、“当卖菜的挑起篰正要走的时候,她就很快地从他的篰里面拿了一支茭白”等细节的描写,将一个“斤斤计较”、“愁穷哭苦”的市井妇女角色生动刻画了出来,为全剧增色不少[2]。
(三)人物剧中地位大致平等
紧缩封闭型戏剧不同的是,自由开放型戏剧虽然有时同样会在剧中设置主线,但对于剧中的诸多人物形象,却并不会进行过于明显的主次区分,这意味着无论戏剧剧情出现怎样的变化,剧中所有人物形象都会基本处于平等地位,并不会也无法发挥出主人公的作用,而这种不设置绝对化中心人物的创作手法,也使作品人物体系具备开放性的美学特征。例如在《日出》中,剧情雖然是以陈白露与方达生的视角为主线进行推进,但如潘月亭、李石清、崔喜、胡四、张乔治等其余人物,也同样有着较多的出场,同时也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3]。
(四)人物定位相对普通
自由开放型戏剧中出场的人物形象虽然十分复杂,在职业、阶级、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十分多样,但基本都是以小人物为主,并不会像传统的紧缩封闭型戏剧一样,将人物投入到具有尖锐矛盾的特定情境之中,而这些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形象,也使得戏剧在情节上变得更加生活化。例如在《茶馆》中,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等人虽然身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视角来看,基本都属于普通人阶层,而这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正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生活情境。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剧作家的生活经历已经接触到的人物都比较有限,以普通“小人物”为剧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描写,能够将自身生活经历全面注入到戏剧作品中,将自由开放型戏剧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相反如选择“大人物”作为戏剧主要人物形象,那么在生活经历的限制下,作者就很难对其进行正面描写,创作的自由度与开放度也会因此大大降低。
(五)情节设置比较零散
自由开放型戏剧在情节的设置上比较零散,不同人物形象在行为上的逻辑联系并不紧密,仿佛每个人都真实存在且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使戏剧的真实感、生活感大大增强,同时也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偶然感。例如在《日出》,“小东西”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与其他人物及情节间的联系非常至少,并不会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的戏而服务,有些读者甚至提出了“小东西”这一角色可有可无的观点,但正是这一“可有可无”角色的存在,才真正将戏剧“零散化”的美学特征凸显了出来。
结束语:总而言之,自由开放型戏剧的出现,对观众审美观念与审美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使戏剧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而对于现代剧作家来说,要想基于这一新兴戏剧流派来实现戏剧创作的突破与创新,则需要深入理解其戏剧文化观念,同时对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人物安排等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准确把握。
参考文献:
[1]王世银.《茶馆》中“茶”语言的美学特征与平民情怀[J].福建茶叶,2017,39(09):74.
[2]缪玲.从《在上海屋檐下》看夏衍的戏剧创作[J].北方文学,2017,(23):33.
[3]曹瀛.曹禺《日出》的美学特征[J].剧影月报,2017,(03):36-40.
作者简介:
刘旗旗(1994-),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单位:北京儿童艺术剧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学专业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