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皮埃尔》是美国著名作家麦尔维尔的作品之一,其内容以19世纪的美国为创作背景,为我们展现了特定年代的道德主题,以及在这种道德环境中的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为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冲击。本文通过对《皮埃尔》伦理思想的深刻剖析,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完善的道德经验。
关键词:《皮埃尔》 赫尔曼·麦尔维尔 伦理 斯芬克斯因子
赫尔曼·麦尔维尔作为美国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大批质量上乘的文学佳作,其中《白鲸》广为世人所知,成为麦尔维尔传世的经典之作。尽管麦尔维尔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但其作品《皮埃尔》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皮埃尔》以19世纪的美国为创作背景,为我们展现了特定年代的道德主题,以及在这种道德环境中的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为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冲击。《皮埃尔》在兄妹乱伦的婚姻中展开,与众不同的开头给人一种猛烈的思想冲击。生性浪漫的贵族青年皮埃尔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巨大的人生变故时期,皮埃尔面临两难的选择,是选择隐藏妹妹私生女的身份,维护父母的尊严和社会地位,还是公开妹妹的身份,尽兄长的责任照顾和保护妹妹,在艰难的抉择前,皮埃尔竟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与自己的妹妹结婚,这种有违人伦的举动表面是对妹妹伊莎贝拉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是一系列悲剧的导火索。
小说《皮埃尔》围绕同父异母兄妹结婚为核心,因而,要想从思想领域对乱伦的动因、本质以及影响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就必须从文学伦理学的层面对小说进行细致的解剖。在对小说有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后还原小说情节的伦理现场,深度挖掘小说人物背后的伦理因素以及伦理环境,从伦理的高度出发对小说人物及时间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对人物关系做出缜密的分析以及严密的梳理。笔者认为小说《皮埃尔》始终围绕同父异母妹妹的婚姻展开,在这条线索中衍生出伦理结:伦理身份、困境以及主人公皮埃尔具有的斯芬克斯因子。同父异母妹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皮埃尔原本的生活,痛苦的人生际遇将皮埃尔推入伦理道德的深渊,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皮埃尔做了另人咋舌的举动,即,娶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追根溯源,皮埃尔乱伦行为的出现原因是其内心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强烈对峙,而自由意志战胜取得胜利。
一 伦理困境——艰难的伦理选择
小说《皮埃尔》将同父异母兄妹的婚姻作为主要线索,由这条线索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结,在众多伦理结中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皮埃尔与妹妹结婚的真实原因。为解答这一问题,作者麦尔维尔特意铺垫了私生子事件,这一伦理结围绕皮埃尔展开,也必须由皮埃尔主动解构。按照社会伦理来讲,兄妹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联系,在理性认识的支撑下是坚决禁止结婚的,而这一社会认知广为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社会规定。那皮埃尔作为有知识、有理性道德认知的贵族青年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呢?要想对皮埃尔乱伦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将皮埃尔放到小说所营造的特定情节中去,将皮埃尔与小说语境所融合,以文学的客观角度对其及其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更加深入了解皮埃尔乱伦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小说《皮埃尔》以19世纪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特定年代有违社会思想主旋律的故事。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起初对小说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认为小说中有违人伦思想的举动是对道德思想的败坏,应该坚决抵制。从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中可见,人们对传统思想的认同与维护,以及对反传统思想的抵触与反抗。在皮埃尔生活时期的美国,传统伦理思想根深蒂固,私生子被人们视为违背伦理道德的产物,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一旦皮埃尔妹妹私生子身份公开,对皮埃尔父亲的名誉将是致命性的打击。昔日行为正派、受人尊敬的父亲会因为私生女事件而名誉扫地,这是皮埃尔最不愿意见到的。对于聪明能干、爱慕虚荣的皮埃尔母亲而言,私生女的出现也是对她尊严的一种践踏,她将永远无法抬起头直面他人的眼光,在他人的唾弃中过着卑微的下半生。因而,将妹妹私生女的身份告之众人,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一种的践踏,也是对父母尊严的一种致命性打击。作为有道德理性意识的皮埃尔,他深知维护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父母尊严的重要使命。然而,作为有责任意识的皮埃尔也深知对妹妹的保护责任,作为妹妹的兄长,父亲已故,哥哥皮埃尔有责任保护妹妹,这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对妹妹的保护必然会与维护父母尊严发生激烈的矛盾,在特定的年代里,两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在维护父母尊严与社会地位和保护妹妹的选择中,皮埃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恰似哈姆雷特式的伦理困境。
二 伦理身份——混乱的伦理秩序
想正确认知伦理事件的本质,必须将事件还原到故事情节中,对人物伦理身份进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伦理身份是小说情节的核心因素,对整个伦理事件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伦理学角度来看,皮埃尔的乱伦举动开始于其身份的变化。在巨大的人生变故中,皮埃尔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妹妹,他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伊莎贝尔的哥哥而是她的丈夫,他不再是昔日情人的未婚夫而是分道扬镳的陌生人,他不再是庄园主而是身无分文的寒酸者,他也不再是母亲最疼爱的儿子而是伤害亲人的背叛者。身份的陡然转变刺激了原本的伦理体系,皮埃尔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伦理认知,在对原有认知的动摇中,皮埃尔愈发失去理智意识,进而引发了一场伦理悲剧。皮埃尔是一个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人物,他活在自己构造的乌托邦式的世界中,以自己所谓高尚的道德为标准将一切贴上美好的标签,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皮埃尔会在完美主义的支撑下追求所谓的至善,因而,这也就不难理解,皮埃尔抛弃母亲和情人而用结婚的举动帮助同父异母的妹妹了。皮埃尔认为与妹妹伊莎贝拉结婚就能救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伊莎贝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皮埃尔的乱伦举动将一个个人物推向死亡的深渊。皮埃尔的母亲无法面对儿子的背叛抑郁而终;皮埃尔的未婚妻露西对爱情抱有誓死追随的决心,最后却因皮埃尔的背叛而香消玉殒;面对最爱人的相继离世,皮埃尔悲痛郁结心中,自杀而亡;伊莎贝拉感念皮埃尔,随其而逝,小说最后以所有人死亡结束。不得不说,皮埃尔充满幻想主义的伦理选择为之后一系列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最终在读者心中抹了象征死亡的黑色。 皮埃尔多重伦理身份的陡然转变酿成了凄惨的悲剧。皮埃尔自以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却触及了传统的思想禁忌,懵然间,皮埃尔从传统思想的捍卫者变成了违反伦理道德的先行者。尽管皮埃尔有违伦理思想的抉择酿成了悲剧,但是皮埃尔的出发点却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道德思想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伦理道德的孜孜追求。有人认为,Saddle Meadows庄园象征着伊甸园,皮埃尔与母亲象征着亚当与夏娃,他们自由而快乐地在伊甸园生活。伊莎贝拉则象征着魔鬼撒旦,她用自己的美貌引诱皮埃尔,让原本循规蹈矩的皮埃尔一步步走向道德边缘,最终成为伦理道德的封杀者。
三 斯芬克斯因子——伦理悲剧的根本原因
从特定年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出发,分析皮埃尔的伦理选择有其一定的道理,皮埃尔的选择既能维护父母的尊严,又能保护妹妹伊莎贝拉,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皮埃尔身上的斯芬克斯因子不断爆发,在保护妹妹的理性意识下压制的原始本能欲望愈加强烈,他对伊莎贝拉美色的垂涎程度日益加深,这也为皮埃尔日后悲剧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斯芬克斯因子用于文学作品的伦理表达上,它包含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兽性因子是指人本能性的欲望,而人性因子是理性意识下的思想,两种因子在皮埃尔身上互相对峙,矛盾激烈。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于同一个体中,两者的比重影响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自由意识能激发人原始的欲望,而理性意识能对人进行符合社会思想的规范性引导,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特定年代特殊的伦理困境下,斯芬克斯因子在皮埃尔身上展露无遗。人性因子引导皮埃尔既要维护父母尊严又要承担保护妹妹的责任,而兽性因子却爆发了皮埃尔本能性的欲望,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激烈对峙下皮埃尔做出一系列乱伦的举动。只有对皮埃尔有深入的认知,准确把握他思想情感的变化,才能透过现象看到隐藏在乱伦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即,兽性因子驱动下人性本能的爆发,也就是对伊莎贝拉美色的垂涎。正是兽性因子在人性因子的矛盾中占主导位置,才导致皮埃尔打着拯救伊莎贝拉的名义与其结婚,其实皮埃尔真正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一点,恐怕隐藏在皮埃尔的潜意识中,终其一生没被发现。
小说在兄妹结婚之前对兄妹的关系曾做过多次铺设,未遇到妹妹伊莎贝拉前,皮埃尔感觉到命中注定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子,当父亲去世后,面对父亲的遗像这种神秘感愈加突出,皮埃尔对伊莎贝拉潜意识中的想象正是其兽性因子的投射物,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想法深刻揭示了皮埃尔灵魂深处的肮脏与龌龊。皮埃尔具有理性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撑下,他对人、事、物有自己理性化的认知,但同时皮埃尔也兼具自由意识,在自由意识的催发下,个体本能的欲望与冲动展露无遗。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对立统一于个体中,如果自由意识压制理性意识,占据个人意识的上峰,那么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皮埃尔的乱伦行为正是自由意识过于强大的作用。随着剧情的推进,皮埃尔开始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他逐渐意识到自身乱伦行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违背,但在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的激烈对峙中,兽性因子再次占据人性的上峰,皮埃尔的行为越发偏离伦理道德,也愈发远离他的初衷。在皮埃尔的错误抉择下,他背叛了父母、抛离自己的爱人、伤害了妹妹,最终尝到了自己所种的恶果,被命运无情地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酿成了一场必然的悲剧。
四 结语
麦尔维尔擅长写海洋小说,并将其创作精力都付诸于海洋小说,而《皮埃尔》是麦尔维尔为数不多的非海洋小说,由于涉猎该领域小说较少,因而《皮埃尔》难以避免出现诸多瑕疵,其也受到了众人的批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皮埃尔》形象地刻画了19世纪美国的社会伦理图景,以及人们在传统伦理思想下的生活。有人认为《皮埃尔》的创作与作者麦尔维尔生活的年代有紧密的联系,主人公皮埃尔的创作则以麦尔维尔为原型。麦尔维尔的父兄相继去世后,母亲将所有的精神寄托在麦尔维尔身上,这种寄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母子情分,在母子相依为命时,麦尔维尔偶然间得知自己还有一个私生子的弟弟,麦尔维尔的这种人生际遇与皮埃尔惊人的相似。文学与伦理思想密不可分,文学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审美功能与教诲功能,因而,通过对《皮埃尔》伦理思想的深刻剖析,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完善的道德经验。
参考文献:
[1] 聂庆娟:《论〈皮埃尔〉的乱伦意识与乱伦悲剧》,《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
[2] 阿斯恒:《麦尔维尔对道德的批判》,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聂庆娟:《论〈皮埃尔〉中的婚恋伦理思想》,《山花》,2015年第6期。
(贾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刘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
关键词:《皮埃尔》 赫尔曼·麦尔维尔 伦理 斯芬克斯因子
赫尔曼·麦尔维尔作为美国著名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了大批质量上乘的文学佳作,其中《白鲸》广为世人所知,成为麦尔维尔传世的经典之作。尽管麦尔维尔的文学作品享誉世界,但其作品《皮埃尔》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皮埃尔》以19世纪的美国为创作背景,为我们展现了特定年代的道德主题,以及在这种道德环境中的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为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情感冲击。《皮埃尔》在兄妹乱伦的婚姻中展开,与众不同的开头给人一种猛烈的思想冲击。生性浪漫的贵族青年皮埃尔在父亲去世后得知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巨大的人生变故时期,皮埃尔面临两难的选择,是选择隐藏妹妹私生女的身份,维护父母的尊严和社会地位,还是公开妹妹的身份,尽兄长的责任照顾和保护妹妹,在艰难的抉择前,皮埃尔竟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与自己的妹妹结婚,这种有违人伦的举动表面是对妹妹伊莎贝拉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致命性的打击,是一系列悲剧的导火索。
小说《皮埃尔》围绕同父异母兄妹结婚为核心,因而,要想从思想领域对乱伦的动因、本质以及影响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就必须从文学伦理学的层面对小说进行细致的解剖。在对小说有整体和全面的认识后还原小说情节的伦理现场,深度挖掘小说人物背后的伦理因素以及伦理环境,从伦理的高度出发对小说人物及时间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对人物关系做出缜密的分析以及严密的梳理。笔者认为小说《皮埃尔》始终围绕同父异母妹妹的婚姻展开,在这条线索中衍生出伦理结:伦理身份、困境以及主人公皮埃尔具有的斯芬克斯因子。同父异母妹妹的突然出现打破了皮埃尔原本的生活,痛苦的人生际遇将皮埃尔推入伦理道德的深渊,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皮埃尔做了另人咋舌的举动,即,娶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追根溯源,皮埃尔乱伦行为的出现原因是其内心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强烈对峙,而自由意志战胜取得胜利。
一 伦理困境——艰难的伦理选择
小说《皮埃尔》将同父异母兄妹的婚姻作为主要线索,由这条线索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结,在众多伦理结中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皮埃尔与妹妹结婚的真实原因。为解答这一问题,作者麦尔维尔特意铺垫了私生子事件,这一伦理结围绕皮埃尔展开,也必须由皮埃尔主动解构。按照社会伦理来讲,兄妹之间存在天然的血缘联系,在理性认识的支撑下是坚决禁止结婚的,而这一社会认知广为人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基础性的社会规定。那皮埃尔作为有知识、有理性道德认知的贵族青年为什么会明知故犯呢?要想对皮埃尔乱伦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将皮埃尔放到小说所营造的特定情节中去,将皮埃尔与小说语境所融合,以文学的客观角度对其及其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进而更加深入了解皮埃尔乱伦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小说《皮埃尔》以19世纪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特定年代有违社会思想主旋律的故事。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起初对小说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认为小说中有违人伦思想的举动是对道德思想的败坏,应该坚决抵制。从人们对小说的态度中可见,人们对传统思想的认同与维护,以及对反传统思想的抵触与反抗。在皮埃尔生活时期的美国,传统伦理思想根深蒂固,私生子被人们视为违背伦理道德的产物,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一旦皮埃尔妹妹私生子身份公开,对皮埃尔父亲的名誉将是致命性的打击。昔日行为正派、受人尊敬的父亲会因为私生女事件而名誉扫地,这是皮埃尔最不愿意见到的。对于聪明能干、爱慕虚荣的皮埃尔母亲而言,私生女的出现也是对她尊严的一种践踏,她将永远无法抬起头直面他人的眼光,在他人的唾弃中过着卑微的下半生。因而,将妹妹私生女的身份告之众人,不仅是对伦理道德的一种的践踏,也是对父母尊严的一种致命性打击。作为有道德理性意识的皮埃尔,他深知维护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父母尊严的重要使命。然而,作为有责任意识的皮埃尔也深知对妹妹的保护责任,作为妹妹的兄长,父亲已故,哥哥皮埃尔有责任保护妹妹,这既是本性使然,也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对妹妹的保护必然会与维护父母尊严发生激烈的矛盾,在特定的年代里,两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在维护父母尊严与社会地位和保护妹妹的选择中,皮埃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恰似哈姆雷特式的伦理困境。
二 伦理身份——混乱的伦理秩序
想正确认知伦理事件的本质,必须将事件还原到故事情节中,对人物伦理身份进行准确的把握。人物的伦理身份是小说情节的核心因素,对整个伦理事件的进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伦理学角度来看,皮埃尔的乱伦举动开始于其身份的变化。在巨大的人生变故中,皮埃尔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妹妹,他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是伊莎贝尔的哥哥而是她的丈夫,他不再是昔日情人的未婚夫而是分道扬镳的陌生人,他不再是庄园主而是身无分文的寒酸者,他也不再是母亲最疼爱的儿子而是伤害亲人的背叛者。身份的陡然转变刺激了原本的伦理体系,皮埃尔开始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伦理认知,在对原有认知的动摇中,皮埃尔愈发失去理智意识,进而引发了一场伦理悲剧。皮埃尔是一个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人物,他活在自己构造的乌托邦式的世界中,以自己所谓高尚的道德为标准将一切贴上美好的标签,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皮埃尔会在完美主义的支撑下追求所谓的至善,因而,这也就不难理解,皮埃尔抛弃母亲和情人而用结婚的举动帮助同父异母的妹妹了。皮埃尔认为与妹妹伊莎贝拉结婚就能救赎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伊莎贝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皮埃尔的乱伦举动将一个个人物推向死亡的深渊。皮埃尔的母亲无法面对儿子的背叛抑郁而终;皮埃尔的未婚妻露西对爱情抱有誓死追随的决心,最后却因皮埃尔的背叛而香消玉殒;面对最爱人的相继离世,皮埃尔悲痛郁结心中,自杀而亡;伊莎贝拉感念皮埃尔,随其而逝,小说最后以所有人死亡结束。不得不说,皮埃尔充满幻想主义的伦理选择为之后一系列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最终在读者心中抹了象征死亡的黑色。 皮埃尔多重伦理身份的陡然转变酿成了凄惨的悲剧。皮埃尔自以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却触及了传统的思想禁忌,懵然间,皮埃尔从传统思想的捍卫者变成了违反伦理道德的先行者。尽管皮埃尔有违伦理思想的抉择酿成了悲剧,但是皮埃尔的出发点却是至善的,这种至善的道德思想正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伦理道德的孜孜追求。有人认为,Saddle Meadows庄园象征着伊甸园,皮埃尔与母亲象征着亚当与夏娃,他们自由而快乐地在伊甸园生活。伊莎贝拉则象征着魔鬼撒旦,她用自己的美貌引诱皮埃尔,让原本循规蹈矩的皮埃尔一步步走向道德边缘,最终成为伦理道德的封杀者。
三 斯芬克斯因子——伦理悲剧的根本原因
从特定年代的伦理道德思想出发,分析皮埃尔的伦理选择有其一定的道理,皮埃尔的选择既能维护父母的尊严,又能保护妹妹伊莎贝拉,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皮埃尔身上的斯芬克斯因子不断爆发,在保护妹妹的理性意识下压制的原始本能欲望愈加强烈,他对伊莎贝拉美色的垂涎程度日益加深,这也为皮埃尔日后悲剧性的结尾埋下了伏笔。斯芬克斯因子用于文学作品的伦理表达上,它包含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兽性因子是指人本能性的欲望,而人性因子是理性意识下的思想,两种因子在皮埃尔身上互相对峙,矛盾激烈。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于同一个体中,两者的比重影响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自由意识能激发人原始的欲望,而理性意识能对人进行符合社会思想的规范性引导,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在特定年代特殊的伦理困境下,斯芬克斯因子在皮埃尔身上展露无遗。人性因子引导皮埃尔既要维护父母尊严又要承担保护妹妹的责任,而兽性因子却爆发了皮埃尔本能性的欲望,在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的激烈对峙下皮埃尔做出一系列乱伦的举动。只有对皮埃尔有深入的认知,准确把握他思想情感的变化,才能透过现象看到隐藏在乱伦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即,兽性因子驱动下人性本能的爆发,也就是对伊莎贝拉美色的垂涎。正是兽性因子在人性因子的矛盾中占主导位置,才导致皮埃尔打着拯救伊莎贝拉的名义与其结婚,其实皮埃尔真正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一点,恐怕隐藏在皮埃尔的潜意识中,终其一生没被发现。
小说在兄妹结婚之前对兄妹的关系曾做过多次铺设,未遇到妹妹伊莎贝拉前,皮埃尔感觉到命中注定有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女子,当父亲去世后,面对父亲的遗像这种神秘感愈加突出,皮埃尔对伊莎贝拉潜意识中的想象正是其兽性因子的投射物,这种有违伦理道德的想法深刻揭示了皮埃尔灵魂深处的肮脏与龌龊。皮埃尔具有理性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支撑下,他对人、事、物有自己理性化的认知,但同时皮埃尔也兼具自由意识,在自由意识的催发下,个体本能的欲望与冲动展露无遗。理性意识与自由意识对立统一于个体中,如果自由意识压制理性意识,占据个人意识的上峰,那么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皮埃尔的乱伦行为正是自由意识过于强大的作用。随着剧情的推进,皮埃尔开始站在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他逐渐意识到自身乱伦行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违背,但在兽性因子与人性因子的激烈对峙中,兽性因子再次占据人性的上峰,皮埃尔的行为越发偏离伦理道德,也愈发远离他的初衷。在皮埃尔的错误抉择下,他背叛了父母、抛离自己的爱人、伤害了妹妹,最终尝到了自己所种的恶果,被命运无情地推到了崩溃的边缘,酿成了一场必然的悲剧。
四 结语
麦尔维尔擅长写海洋小说,并将其创作精力都付诸于海洋小说,而《皮埃尔》是麦尔维尔为数不多的非海洋小说,由于涉猎该领域小说较少,因而《皮埃尔》难以避免出现诸多瑕疵,其也受到了众人的批判,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皮埃尔》形象地刻画了19世纪美国的社会伦理图景,以及人们在传统伦理思想下的生活。有人认为《皮埃尔》的创作与作者麦尔维尔生活的年代有紧密的联系,主人公皮埃尔的创作则以麦尔维尔为原型。麦尔维尔的父兄相继去世后,母亲将所有的精神寄托在麦尔维尔身上,这种寄托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母子情分,在母子相依为命时,麦尔维尔偶然间得知自己还有一个私生子的弟弟,麦尔维尔的这种人生际遇与皮埃尔惊人的相似。文学与伦理思想密不可分,文学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审美功能与教诲功能,因而,通过对《皮埃尔》伦理思想的深刻剖析,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完善的道德经验。
参考文献:
[1] 聂庆娟:《论〈皮埃尔〉的乱伦意识与乱伦悲剧》,《外国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
[2] 阿斯恒:《麦尔维尔对道德的批判》,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 聂庆娟:《论〈皮埃尔〉中的婚恋伦理思想》,《山花》,2015年第6期。
(贾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刘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