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淄博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环境问题。加强淄博市环境生态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淄博市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调并进。
关键词:淄博市;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已成为社会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5%。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球旅游者已达9.4亿人次[1]。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这里的资源环境造成了损坏与污染。因此,科学地理解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内涵,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无疑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淄博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现状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游客肯定会给旅游景区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踩踏会破坏植被,珍惜花草被折断,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随地野炊破坏环境,引发火灾,空气水体被污染等等。淄博沂源溶洞每年在接收大量游客之后,溶洞内的石笋、钟乳石等都由不同程度的损坏,让人很是心疼。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2]。此外,为了接待旅游者,景区景点专门设计了诸多的接待设施,由于设计和建造的问题,存在着与景区氛围和周边环境不和谐的情况。
二、淄博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开发,保护意识差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旅游开发中稍有不慎,就会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危害,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旅游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有限的短期收入,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在旅游区内大搞土木工程,乱设购物、餐饮网点,乱建停车场、宾馆等,直接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和整体美,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同时,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保护知识、美学修养欠缺,在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措施。
2、环境无偿使用的认识误区
过去一般认为,环境是自然界长期演变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所以它没有价值,而新的环境观认为,环境是资源,资源具有稀缺性,也是资本,是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其经济价值。而且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延续很长时间,投资于环境保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在实践中,环境保护总是滞后的,于是置破坏而不理,视污染而不见,将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简单夸大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来取得旅游收益的增长,使环境的破坏日重一日。
3、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而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 [3]。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表现在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
4、无视景区承载力,突破容量极限
游客超过旅游景区容量,“人满为患”,造成景点景物受到践踏磨损、水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公共设施常被挤坏。要搞好旅游,就必须遵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进行生态管理。旅游是一项季节性的活动,旅游容量管理是实现生态管理的关键。在确定容量后,可以通过票价旺季上浮,淡季下调,旺季限量售票以及预约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游客流量。
三、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几项措施
第一,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分应组织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发出的《发于加强旅游区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4]。
第二,明确保护责任范围,建立健全各项环保制度,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要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旅游区一切开发建设项目须有包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内容的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制度;旅游区各项建设的审批制度;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態环境监测、监督制度;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收取环境补偿费的规定等等。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分范围地明确管理职责和保护的具体要求,列入岗位目标管理,切实加强管理与保护工作[5]。
第三,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保护水平,走“科技旅游”的道路[6]。在旅游业中注入高科技元素,加大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从上级主管部门开始,加大对这方面科学研究的经费和管理支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深入开展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地学、旅游美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只有尊重科学,发挥科技力量,把旅游业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走“科技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业快速、高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传光.”天人合一”的旅游.辽宁师专学报,2001,5:182~183.
[2]陈静.关于城市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5:132~135.
[3]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1:137~139.
[4]吕君.旅游景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130~133.
[5]陶丽华.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134~137
[6]刘肖梅,胡继连.山东省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8,5:113~115
关键词:淄博市;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已成为社会上发展势头最强劲、创造价值最多的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全球旅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5%。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球旅游者已达9.4亿人次[1]。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这里的资源环境造成了损坏与污染。因此,科学地理解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内涵,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无疑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淄博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现状
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游客肯定会给旅游景区的环境带来不好的影响。经常踩踏会破坏植被,珍惜花草被折断,野生动物栖息地被破坏,随地野炊破坏环境,引发火灾,空气水体被污染等等。淄博沂源溶洞每年在接收大量游客之后,溶洞内的石笋、钟乳石等都由不同程度的损坏,让人很是心疼。据统计,全国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受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的现象[2]。此外,为了接待旅游者,景区景点专门设计了诸多的接待设施,由于设计和建造的问题,存在着与景区氛围和周边环境不和谐的情况。
二、淄博市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开发,保护意识差
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脆弱,在旅游开发中稍有不慎,就会对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危害,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旅游经营管理者为了获得有限的短期收入,不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旅游环境的破坏,在旅游区内大搞土木工程,乱设购物、餐饮网点,乱建停车场、宾馆等,直接破坏了旅游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和整体美,使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下降。同时,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保护知识、美学修养欠缺,在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措施。
2、环境无偿使用的认识误区
过去一般认为,环境是自然界长期演变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所以它没有价值,而新的环境观认为,环境是资源,资源具有稀缺性,也是资本,是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有其经济价值。而且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延续很长时间,投资于环境保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效益,所以在实践中,环境保护总是滞后的,于是置破坏而不理,视污染而不见,将环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简单夸大旅游的经济效益,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为代价来取得旅游收益的增长,使环境的破坏日重一日。
3、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活动,而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 [3]。旅游经营者素质不高表现在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
4、无视景区承载力,突破容量极限
游客超过旅游景区容量,“人满为患”,造成景点景物受到践踏磨损、水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公共设施常被挤坏。要搞好旅游,就必须遵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进行生态管理。旅游是一项季节性的活动,旅游容量管理是实现生态管理的关键。在确定容量后,可以通过票价旺季上浮,淡季下调,旺季限量售票以及预约制度等手段来调节游客流量。
三、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几项措施
第一,增强主人翁意识,加强法制观念,提倡绿色文明旅游。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分应组织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等联合发出的《发于加强旅游区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分期进行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培训,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理和保护旅游环境[4]。
第二,明确保护责任范围,建立健全各项环保制度,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力度。要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旅游区一切开发建设项目须有包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内容的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制度;旅游区各项建设的审批制度;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態环境监测、监督制度;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和合理收取环境补偿费的规定等等。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别、分层次、分范围地明确管理职责和保护的具体要求,列入岗位目标管理,切实加强管理与保护工作[5]。
第三,开展旅游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提高科技保护水平,走“科技旅游”的道路[6]。在旅游业中注入高科技元素,加大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从上级主管部门开始,加大对这方面科学研究的经费和管理支持。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深入开展旅游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旅游地学、旅游美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只有尊重科学,发挥科技力量,把旅游业纳入科技研究、管理的轨道,走“科技旅游”的道路,才能使旅游业快速、高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传光.”天人合一”的旅游.辽宁师专学报,2001,5:182~183.
[2]陈静.关于城市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5:132~135.
[3]徐军.旅游环境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江淮论坛.1998,1:137~139.
[4]吕君.旅游景区发展的生态环境管理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1:130~133.
[5]陶丽华.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1(3):134~137
[6]刘肖梅,胡继连.山东省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8,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