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5月,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晋城、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五县划归晋城市,又将原晋城县级市分设为城区、郊区(后改称为泽州县)六个县区。原晋东南行署除划晋城市的县区外,所剩十几个县与原长治市合并,仍称长治市。我被分配到晋城市工作。
当时山西省领导分工由常务副省长白清才同志负责市管县的工作。他同人民银行总行、财政部、中商部和对外贸易部协商,在新组建的晋城市搞财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晋城市财政金融贸易委员会(简称市财委),统管晋城市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内外贸,努力创新管理方法,有效激活市场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场上出现了建国以来最活跃、最繁荣的局面,商品流通领域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类型、多种商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这种格局,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商业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合理配置社会商业结构,其本质要求就是统管社会商业,加强对社会商业的计划指导和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当时缺乏组织管理商品市场的有效机制和管理经验,因此工作难度大。
面对这样现实的课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讨,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从宏观上统筹协调,管理配置社会商业的新路子。这条路子怎么走?我本人毫无经商经历和经验,简直是一筹莫展。好在晋城市财委这个领导班子是个有名的特殊班子:正副主任6个人,全是1968年的本科毕业生,年龄相当,水平相当,更有意思的是除赵顺喜副主任慈眉善眼比较温和外,其他人几乎是脾气一样,性格一样,都是凡事爱动脑子、遇事都有好点子的把式,市领导称我们为“六条汉子”。
在探讨管理配置社会商业新路子的问题上,经过几天思索,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首先是解决百家经商、多头管理,缺乏计划指导,发展和布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问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商业结构的配置要在整体计划指导下进行。当时社会商业的发展,已经是百家经商。工农商学兵家家都在办,诚然是好事,对于繁荣市场、方便消费者、安置就业、促进社会商业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没有统一的管理,使得行业差价的支配本应按照等量资金投入,取得等量效益的平均利润规律自发调节的功能失灵了。经营利润大的商品和行业一哄而上,经营利润微薄的商品和行业虽然消费者需要,却很少有人经营。这种自发调节的后果使有利的行业过剩,微利的行业不足。过剩的亏本甚至倒闭,不足的行业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比如经营服装、开设旅馆利润较大就发展过猛,致使生意萧条;维修业利润小就很少有人干。家用电器已普遍进入家庭,出点故障却找不到地方维修。洗染业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多头管理,没有一个总管的部门来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理配置和宏观调节。多头管理,各有对策,往往互相抵消力量。比如,为安置待业青年组建的劳动服务公司可以免税三年,而其它集体商业就没有这种优惠,结果被挤掉。1985年晋城市仅集体商业单位就比1980年减少了183个,下降14.3%。
其次是要解决由于对社会商业结构配置缺乏统筹和指导,导致发展不协调、配置不合理、结构不配套的问题。当时晋城的市场状况,一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食、副食品等网点,1988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980年减少了206个,只剩下355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专业网点转型为综合经营了。二是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网点太少,晋城市仅有134个,显然与有200多万农业人口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饮食业发展缓慢,5年全市商业网点增加三倍多,饮食服务业网点仅增一倍多,其中全民、集体两制分别减少41%和53%。个体饮食服务网点虽然发展到两千多个,比1980年增加了十四倍之多,但多数为设备简陋、无铺面的小摊贩,很难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理发和洗浴也没有多大发展,摄影和维修业更是萎缩不前。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晋城市所仅有。商业部经济研究所对全国八大中心城市商業体制改革的调查也反映有这些问题(见1986年《调研资料》第53、67、68、69期),说明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所以,合理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势在必行。
合理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不抓不行,但怎样操作这项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遵循着以下原则:
第一,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必须保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商业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原则是合理配置社会商业结构的最主要准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供销社商业,虽然它是集体所有制,但不同于其它集体经济,在我国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而且国家赋予它的职能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担负着繁荣和发展农村市场的责任,是“主导力量”的组成部分。“主导力量”在商业结构中如何体现?传统的体现方法是以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占社会商品批发量的经营比重为依据的。因为在商品流通规模上不具有相当量就不会占有优势,也不会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通过自身的实力来稳定市场。主导作用在于它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货源是难以胜任的。而货源的“龙头”是批发,抓不住这个“龙头”就无法实现其主导地位。
第二,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其巩固和发展决不能以限制与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条件,应当依其各自所处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尽其所长,各得其所,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营经济的助手,许多领域的生产和流通要依靠集体经济来兴办。而我国当时个体经济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就其经济成分而言是个体所有,但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因为,一是它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个体劳动者;二是它的经济活动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指导下从事的个体经营,尽管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但不是无政府主义状态:三是就其本身来说,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他既是个体劳动者,又是国家的主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有本质区别。基于这些特点,在配置社会商业结构中,要为城乡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在计划管理指导下,开展有益竞争,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优胜劣汰、协调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新旧两种体制交替并存、相互发挥作用时,偶尔出现复杂纷呈的矛盾局面。比如企业之间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横向联合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商业形式,原来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都会由此引起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推进横向经济联合要求的,但不符合政府部门曾经下发红头文件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整体经济效益出发,只要有利于推进改革、搞活市场,就应该给予支持和扶植。
解决好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的同时,还应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供应水平。1988年底晋城市财贸网点3152个,到1990年达到4430个,8年新增网点1178个;仓储面积由1988年的12.2万平方米增加到20多万平方米,五年新增库容8万平方米;商办工业技改投资1630万元,新增产值6000万元;新建了三百多吨恒温菜库、集贸市场等十几个大中型项目。这些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晋城市的市场供应水平和能力。
硬件建设上去了,还必须注重优质服务。因此我们在晋城市开展了“升级、创优、争最佳”活动。1986年评选出最佳营业员1200名;1988年在晋城市商业系统进行规范服务知识竞赛;1988、1989两年在参加山西省十个行业优质服务竞赛中,晋城市两次都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优胜城市,我本人也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财贸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也很有成效。由晋城市财委牵头,几家单位联办了“刊授联合大学”,共办了七期,培训学员647名,另有1437名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了中短期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占到职工总数的40%,晋城市财委被山西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晋城市财委培训教育科长程建祥等同志被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职工教育先进个人。
在金融管理方面,因为银行、保险都是垂直管理,晋城市财委作为地方政府的财贸管理部门,插手条管单位有一定困难。所以山西省政府分管财贸工作的白清才副省长召开省分行各行长和省保险公司经理会议,明确了在晋城市的金融机构由省分行、省保险公司同晋城市财委条块结合双管理。我请示各行省分行行长和省人险、省财险公司经理后,拟出了一个晋城市金融改革方案,经省各分行行长,省人险、财险公司经理同意后,在全晋城市金融系统实施。
晋城市财委对财贸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使得晋城市整個财贸系统的工作指挥灵动快,多项工作都名列前茅,条管单位也都是本系统的山西省先进或模范单位。
晋城市财贸系统的工作有声有色,顺风顺水,山西省各地的财贸市长和财办主任陆续来晋城考察、指导。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贸工作会议上,大会领导组安排我代表晋城市政府介绍了晋城市财贸体制改革情况,会后全国十几个省市财贸系统的领导组团来晋城考察和指导,更加推进了晋城市财贸工作的健康发展。
1995年6月,我由晋城市财委主任调任山西省物价局副局长。
在山西省物价局工作了10年,到2005年底正式退休。这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的10年,也是不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的10年。对我来说,是在人生道路上永远难忘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10年。
10年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3年,物价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确保物价控制目标的实现;后7年物价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服务。按照局党组的分工,我和相关处室的同志们,圆满完成了我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工作包括:
一是加强内部政务管理,搞好后勤服务。1998年之前我分管办公室工作。无论是内务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服务,还是文件资料,档案、印鉴管理,在裴洪涛主任和办公室同志们的努力下,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三年多为山西省物价局里争取各类资金两千多万元,从资金上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是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工作。山西省的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工作每年都排名全国前五名。政务信息报送数量最多、质量好,省直厅级单位排名每次都在前三名,在省委组织的对手赛中排名第三。《物价公报》山西版的编辑、出版、征订和发行,多次受到中国价格信息中心的表彰;《山西物价报》的发行量居行业报纸发行量之首。
三是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联系山西省实际,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小麦、玉米的订购价格,棉花、甜菜、蚕茧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按照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在认真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省管几十种中成药的销售价格。成本调查队开展粮食成本、收益的预测预报,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范围涉及小麦玉米主产区的53个县、市和500多户农民。对农民的种植意向进行调查,向政府及时提供粮食品种及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针对山西省实施的“小麦工程”“玉米战略”,对小麦玉米的成本、收益进行调查,并同经济作物、林果业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受到国家计委表彰。我们根据调查分析所写的论文,在全国成本工作会议上交流,并获国家计委优秀论文二等奖。
四是搞好认证、鉴证工作,树立价格认证和鉴证的权威。抓紧“机构、制度、培训、展业”八个字,对涉案物品鉴证,首先是谨慎评估,严格把关;在价值认定上做到现场勘查细、分析判断准、鉴证事实清、鉴证结论公,减少了案件复核率,提高了价格认证中心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其次是以涉案物品鉴证为龙头,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山西省60%以上的市、县、区都把交通事故车辆评估纳入了价格鉴证范围。第三是开展了旧机动车辆价格评估,晋中现场会更加推进这项工作。第四是多次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鉴证水平,三次全国价格鉴证师考试,山西省的及格率都高于全国水平。第五是充分发挥价格认证的杠杆作用,各级认证中心努力为企业商品进入市场提供认证服务。
五是清理整顿住房建设收费,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房地产处在对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后,首先按照国家计委的统一要求,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取消了部分收费项目,修改和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个地市经济适用房指导价,审批了部分城市公有住房租金的调整方案,制定了太原、大同两市住房置业担保服务费的试行标准。这些举措对降低楼房造价,促进住房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是修改完善《山西省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管理办法》和地产服务费、咨询费的有关规定,使之更加合理、便于操作。第三是制定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费试行标准,规范了山西省环卫有偿服务收费。第四是对农村建房中乱收费进行调查,对典型案件进行处理。这些工作对规范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六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价格检查工作在1995年到1997年,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为中心,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物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这些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为价格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8年之后,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方针,严厉打击乱涨价、乱收费和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服务。
1995年到2002年,山西省共查处价格违法所得金额118.4万元,实施经济制裁7.357亿元,退还用户2.96亿元,没收非法所得3.99亿元,罚款4000万元,上缴财政4.4亿元。全省连续七年经济制裁突破亿元,省所连续五年经济制裁突破千万元。这是从1984年建所到2002年十八年来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价检队伍以业务精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成为一支日臻成熟的队伍,成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价格监督检查的作用会更加显现。
其他工作如成本队、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在我分管期间,各位处长和同志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不逐一描述。
必须说明的是,我所分管每一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山西省物价局党组的领导和各处室同志们辛勤工作和积极努力下取得的。2005年8月,按规定已到退休,省委通知让我到年底退休。到年底,我为党工作了38年正式退休,彻底夕阳红了。当时,有几家企业让我给他们当顾问,但按规定干部退休三年内不能参与原来业务管辖单位的工作,而物价局业务涉及各行,很难界定和哪家没有关联,我决定不到任何企业当顾问,干脆彻底休息了。没过几天,外省一家全国“500强”企业在山西有19家分公司,并在太原设有办事处,他们要我当办事处顾问,这不违背政策规定,当了两年顾问之后,就彻底退休了。每天读书、练字、写文章,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合唱团、舞蹈队,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并获得太原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颁发的《最美志愿者》荣誉证书。
(作者为原山西省物价局副局长)
当时山西省领导分工由常务副省长白清才同志负责市管县的工作。他同人民银行总行、财政部、中商部和对外贸易部协商,在新组建的晋城市搞财贸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设立晋城市财政金融贸易委员会(简称市财委),统管晋城市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内外贸,努力创新管理方法,有效激活市场活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市场上出现了建国以来最活跃、最繁荣的局面,商品流通领域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类型、多种商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格局。这种格局,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商业行政管理体制。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合理配置社会商业结构,其本质要求就是统管社会商业,加强对社会商业的计划指导和管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当时缺乏组织管理商品市场的有效机制和管理经验,因此工作难度大。
面对这样现实的课题,必须从理论上进行研讨,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从宏观上统筹协调,管理配置社会商业的新路子。这条路子怎么走?我本人毫无经商经历和经验,简直是一筹莫展。好在晋城市财委这个领导班子是个有名的特殊班子:正副主任6个人,全是1968年的本科毕业生,年龄相当,水平相当,更有意思的是除赵顺喜副主任慈眉善眼比较温和外,其他人几乎是脾气一样,性格一样,都是凡事爱动脑子、遇事都有好点子的把式,市领导称我们为“六条汉子”。
在探讨管理配置社会商业新路子的问题上,经过几天思索,大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
首先是解决百家经商、多头管理,缺乏计划指导,发展和布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问题。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然要求商业结构的配置要在整体计划指导下进行。当时社会商业的发展,已经是百家经商。工农商学兵家家都在办,诚然是好事,对于繁荣市场、方便消费者、安置就业、促进社会商业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没有统一的管理,使得行业差价的支配本应按照等量资金投入,取得等量效益的平均利润规律自发调节的功能失灵了。经营利润大的商品和行业一哄而上,经营利润微薄的商品和行业虽然消费者需要,却很少有人经营。这种自发调节的后果使有利的行业过剩,微利的行业不足。过剩的亏本甚至倒闭,不足的行业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比如经营服装、开设旅馆利润较大就发展过猛,致使生意萧条;维修业利润小就很少有人干。家用电器已普遍进入家庭,出点故障却找不到地方维修。洗染业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就是多头管理,没有一个总管的部门来统一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合理配置和宏观调节。多头管理,各有对策,往往互相抵消力量。比如,为安置待业青年组建的劳动服务公司可以免税三年,而其它集体商业就没有这种优惠,结果被挤掉。1985年晋城市仅集体商业单位就比1980年减少了183个,下降14.3%。
其次是要解决由于对社会商业结构配置缺乏统筹和指导,导致发展不协调、配置不合理、结构不配套的问题。当时晋城的市场状况,一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食、副食品等网点,1988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1980年减少了206个,只剩下355个,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专业网点转型为综合经营了。二是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网点太少,晋城市仅有134个,显然与有200多万农业人口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饮食业发展缓慢,5年全市商业网点增加三倍多,饮食服务业网点仅增一倍多,其中全民、集体两制分别减少41%和53%。个体饮食服务网点虽然发展到两千多个,比1980年增加了十四倍之多,但多数为设备简陋、无铺面的小摊贩,很难适应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理发和洗浴也没有多大发展,摄影和维修业更是萎缩不前。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晋城市所仅有。商业部经济研究所对全国八大中心城市商業体制改革的调查也反映有这些问题(见1986年《调研资料》第53、67、68、69期),说明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所以,合理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势在必行。
合理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不抓不行,但怎样操作这项工作?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遵循着以下原则:
第一,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必须保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商业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个原则是合理配置社会商业结构的最主要准绳。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供销社商业,虽然它是集体所有制,但不同于其它集体经济,在我国它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而且国家赋予它的职能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和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担负着繁荣和发展农村市场的责任,是“主导力量”的组成部分。“主导力量”在商业结构中如何体现?传统的体现方法是以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占社会商品批发量的经营比重为依据的。因为在商品流通规模上不具有相当量就不会占有优势,也不会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通过自身的实力来稳定市场。主导作用在于它的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货源是难以胜任的。而货源的“龙头”是批发,抓不住这个“龙头”就无法实现其主导地位。
第二,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我国的经济结构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主导地位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其巩固和发展决不能以限制与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条件,应当依其各自所处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作用,尽其所长,各得其所,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营经济的助手,许多领域的生产和流通要依靠集体经济来兴办。而我国当时个体经济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就其经济成分而言是个体所有,但它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因为,一是它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从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个体劳动者;二是它的经济活动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指导下从事的个体经营,尽管会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但不是无政府主义状态:三是就其本身来说,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他既是个体劳动者,又是国家的主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者有本质区别。基于这些特点,在配置社会商业结构中,要为城乡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在计划管理指导下,开展有益竞争,让各种所有制经济优胜劣汰、协调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新旧两种体制交替并存、相互发挥作用时,偶尔出现复杂纷呈的矛盾局面。比如企业之间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横向联合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商业形式,原来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都会由此引起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推进横向经济联合要求的,但不符合政府部门曾经下发红头文件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整体经济效益出发,只要有利于推进改革、搞活市场,就应该给予支持和扶植。
解决好配置和管理社会商业的同时,还应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供应水平。1988年底晋城市财贸网点3152个,到1990年达到4430个,8年新增网点1178个;仓储面积由1988年的12.2万平方米增加到20多万平方米,五年新增库容8万平方米;商办工业技改投资1630万元,新增产值6000万元;新建了三百多吨恒温菜库、集贸市场等十几个大中型项目。这些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晋城市的市场供应水平和能力。
硬件建设上去了,还必须注重优质服务。因此我们在晋城市开展了“升级、创优、争最佳”活动。1986年评选出最佳营业员1200名;1988年在晋城市商业系统进行规范服务知识竞赛;1988、1989两年在参加山西省十个行业优质服务竞赛中,晋城市两次都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优胜城市,我本人也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一等功。
财贸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也很有成效。由晋城市财委牵头,几家单位联办了“刊授联合大学”,共办了七期,培训学员647名,另有1437名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了中短期培训;参加学历教育的人数占到职工总数的40%,晋城市财委被山西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七五”期间职工教育先进单位,晋城市财委培训教育科长程建祥等同志被省总工会评为山西省职工教育先进个人。
在金融管理方面,因为银行、保险都是垂直管理,晋城市财委作为地方政府的财贸管理部门,插手条管单位有一定困难。所以山西省政府分管财贸工作的白清才副省长召开省分行各行长和省保险公司经理会议,明确了在晋城市的金融机构由省分行、省保险公司同晋城市财委条块结合双管理。我请示各行省分行行长和省人险、省财险公司经理后,拟出了一个晋城市金融改革方案,经省各分行行长,省人险、财险公司经理同意后,在全晋城市金融系统实施。
晋城市财委对财贸工作的有效管理和服务,使得晋城市整個财贸系统的工作指挥灵动快,多项工作都名列前茅,条管单位也都是本系统的山西省先进或模范单位。
晋城市财贸系统的工作有声有色,顺风顺水,山西省各地的财贸市长和财办主任陆续来晋城考察、指导。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财贸工作会议上,大会领导组安排我代表晋城市政府介绍了晋城市财贸体制改革情况,会后全国十几个省市财贸系统的领导组团来晋城考察和指导,更加推进了晋城市财贸工作的健康发展。
1995年6月,我由晋城市财委主任调任山西省物价局副局长。
在山西省物价局工作了10年,到2005年底正式退休。这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的10年,也是不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的10年。对我来说,是在人生道路上永远难忘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10年。
10年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3年,物价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确保物价控制目标的实现;后7年物价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服务。按照局党组的分工,我和相关处室的同志们,圆满完成了我分管的各项工作任务。这些工作包括:
一是加强内部政务管理,搞好后勤服务。1998年之前我分管办公室工作。无论是内务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服务,还是文件资料,档案、印鉴管理,在裴洪涛主任和办公室同志们的努力下,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三年多为山西省物价局里争取各类资金两千多万元,从资金上保证了全局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是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工作。山西省的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工作每年都排名全国前五名。政务信息报送数量最多、质量好,省直厅级单位排名每次都在前三名,在省委组织的对手赛中排名第三。《物价公报》山西版的编辑、出版、征订和发行,多次受到中国价格信息中心的表彰;《山西物价报》的发行量居行业报纸发行量之首。
三是深化农产品价格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联系山西省实际,围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制定了小麦、玉米的订购价格,棉花、甜菜、蚕茧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按照新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在认真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省管几十种中成药的销售价格。成本调查队开展粮食成本、收益的预测预报,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范围涉及小麦玉米主产区的53个县、市和500多户农民。对农民的种植意向进行调查,向政府及时提供粮食品种及种植面积的变化情况。针对山西省实施的“小麦工程”“玉米战略”,对小麦玉米的成本、收益进行调查,并同经济作物、林果业收益进行对比分析,受到国家计委表彰。我们根据调查分析所写的论文,在全国成本工作会议上交流,并获国家计委优秀论文二等奖。
四是搞好认证、鉴证工作,树立价格认证和鉴证的权威。抓紧“机构、制度、培训、展业”八个字,对涉案物品鉴证,首先是谨慎评估,严格把关;在价值认定上做到现场勘查细、分析判断准、鉴证事实清、鉴证结论公,减少了案件复核率,提高了价格认证中心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其次是以涉案物品鉴证为龙头,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山西省60%以上的市、县、区都把交通事故车辆评估纳入了价格鉴证范围。第三是开展了旧机动车辆价格评估,晋中现场会更加推进这项工作。第四是多次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鉴证水平,三次全国价格鉴证师考试,山西省的及格率都高于全国水平。第五是充分发挥价格认证的杠杆作用,各级认证中心努力为企业商品进入市场提供认证服务。
五是清理整顿住房建设收费,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房地产处在对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后,首先按照国家计委的统一要求,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取消了部分收费项目,修改和制定了山西省十一个地市经济适用房指导价,审批了部分城市公有住房租金的调整方案,制定了太原、大同两市住房置业担保服务费的试行标准。这些举措对降低楼房造价,促进住房销售,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是修改完善《山西省平时使用人防工程收费管理办法》和地产服务费、咨询费的有关规定,使之更加合理、便于操作。第三是制定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费试行标准,规范了山西省环卫有偿服务收费。第四是对农村建房中乱收费进行调查,对典型案件进行处理。这些工作对规范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六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价格检查工作在1995年到1997年,主要以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为中心,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确保物价控制目标的实现。
这些措施抑制了通货膨胀,为价格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8年之后,认真贯彻党和政府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方针,严厉打击乱涨价、乱收费和低价倾销、价格欺诈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服务。
1995年到2002年,山西省共查处价格违法所得金额118.4万元,实施经济制裁7.357亿元,退还用户2.96亿元,没收非法所得3.99亿元,罚款4000万元,上缴财政4.4亿元。全省连续七年经济制裁突破亿元,省所连续五年经济制裁突破千万元。这是从1984年建所到2002年十八年来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价格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价检队伍以业务精通、素质过硬、作风优良,成为一支日臻成熟的队伍,成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价格监督检查的作用会更加显现。
其他工作如成本队、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等,在我分管期间,各位处长和同志们都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绩,不逐一描述。
必须说明的是,我所分管每一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山西省物价局党组的领导和各处室同志们辛勤工作和积极努力下取得的。2005年8月,按规定已到退休,省委通知让我到年底退休。到年底,我为党工作了38年正式退休,彻底夕阳红了。当时,有几家企业让我给他们当顾问,但按规定干部退休三年内不能参与原来业务管辖单位的工作,而物价局业务涉及各行,很难界定和哪家没有关联,我决定不到任何企业当顾问,干脆彻底休息了。没过几天,外省一家全国“500强”企业在山西有19家分公司,并在太原设有办事处,他们要我当办事处顾问,这不违背政策规定,当了两年顾问之后,就彻底退休了。每天读书、练字、写文章,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合唱团、舞蹈队,还经常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并获得太原市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颁发的《最美志愿者》荣誉证书。
(作者为原山西省物价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