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治,大病吃苦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d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出台,不少老年人都在考虑今后怎么看病,才能既省钱,又不影响健康。这个问题涉及许多方面,值得在此做些讨论。
  
  一、晚治不如早防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尺五”。意思十分明确:衣服上破了一个小洞,补起来很容易。如不及时处理,一旦成了大洞,没准花多大工夫也补不了。
  这种观念,用在医疗保健上也是完全正确的。
  在疾病防治问题上,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处理越早,效果越好,花钱越少。晚治不如早治,早治不如预防。比如牙病,按照口腔科医生的要求认真刷牙,是最简便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果有龋齿,也应该尽早治疗。一个小龋洞,很容易补好;如不及时治,拖成大洞,就难免会感染、疼痛,有时还只能把牙拔掉才行。虽然可以安上假牙,但总不如真牙好。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一贯的方针,其中又以“一级预防”最为有效。所谓一级预防是对基本健康的人,强调学习卫生保健知识,遵守合理的生活方式,去除某些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这些积极的措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力。“二级预防”是指通过自我注意和健康普查早期发现疾病。“三级预防”则是对已有病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老年人多少总有些病,不足为奇。及早治疗不仅效果最佳,而且最省钱。有病不治,可能更不合算。
  
  二、保健不在于用药
  
  说起保健,不少老年人马上会想到保健药物,以为“人老了,即使没病,也要用点保健药”。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近些年,保健品充斥市场,良莠不齐。虽然都用“科学”的词藻,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却不可靠,至少是价高质低。经济状况不太富裕的人,犯不着花这种钱。
  当今,老年人最常见的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这些病,都有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和脂肪代谢异常以及一些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应及时治疗,有的则需要自己注意。保持平衡膳食,戒烟戒酒,坚持适当活动,防止肥胖,注意劳逸结合和心理调适,对于防止这些疾病的发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盲目使用保健品却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已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就应及时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在用药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运动、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因素。重要的是,必须长期坚持,这样就能用较少的药达到较好的疗效。一般而言,合理的治疗并不需要花很多钱,但却能有效防止疾病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而治疗这些并发症,不但必须花多得多的钱,而且效果也远不如早期治疗好。特别像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在病人生理、心理上都成为沉重的负担,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对于肿瘤,关键也在于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肿瘤治疗困难不大,花费不很多,预后也较好。但只有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才不至于耽误。就此意义而言,体检的花费就不是冤枉钱。
  
  三、少花钱也能治病
  
  近些年,医疗费用很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些诊断治疗费用是必需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有些并非必要。
  长期以来,可能因为有公费医疗的关系,医生和病人都不太注意在诊断治疗问题上算细帐。有的病人误认为用药多多益善,医生给药少了不高兴;有的医生开药大手大脚,甚至为增加经济效益而多开贵药。这些认识和做法当然都是不正确的。
  首先,对药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它有用的一面。绝大多数药都有毒副作用。事实表明,药和毒,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使用得当是药,使用不当就可能是毒。其次,新药、贵药、进口药与好药之间,是互不相干的概念。客观地说,世上并没有好药、坏药之分。使用不当,多好、多贵的药也没有用;使用得当,便宜药照样能治病。再次,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往往弊多利少,因为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十分复杂,很难预料。据统计,同时用药5种以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5%;超过15种,则54%可发生不良反应。而且,老年人一方面因为可能存在几种病,到不同专科诊治后,医生可能分别开给许多种药;另一方面,由于机体功能减退,对药品剂量和种类的耐受力均降低,故往往成为药物不良反应最易受害的人群。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对于病人来说,懂得以上道理应该会有帮助。但是,联系到具体却难免拿不定主意。因为,他们的医疗保健知识有限,很难分清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省的。
  医疗费用中存在浪费是客观事实。这些,医务人员并非毫不知情。但原因有多方面,特别是涉及某些体制问题,医院和医生也有难言的苦衷。
  在新的医改条件下,医生应该注意到,大多数工薪阶层,特别是退休人员的生活并不富裕。今后,医疗费用对许多人来说,都将成为一个不小的负担。有病当然需要治疗,有了重病,花费较多的医疗费也在所难免。尽可能地节约,仍是医患双方都应注意的事。医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包括最新的医学进展。能用不多的费用把病治好的医生,才是最受欢迎的医生。这方面,病人最有发言权。
  
其他文献
本月特征宝宝已进入4个月了,喜欢爸爸妈妈将他竖抱起来,并像大个一样东张西望。特别有趣的是,宝宝会旁若无人地将自己的小咂叭得津津有味,甚至将整个拳头塞进嘴里,其投入之状,让人忍俊不禁。我两岁(四)丁艳华  生理、心理发展  扶坐时,宝宝可以将头竖得又直又稳,并能向两边自如地转动,视野因此而扩大,两眼能长时间注视静止和移动的物体。当宝宝俯卧在床上时,能抬头和肩胛成90°。扶腋让宝宝站立时,爸爸妈妈明显
期刊
有的人在走路时,会突然觉得关节被什么东西卡住,一下子被“定格” 似的,动弹不得;有的人在跑步时腿会“发软”,甚至突然摔倒;有的人常会发生不明原因的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的疼痛。其实,这些都是关节疾患的表现,尤其是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膝关节疾病的发病率可高达40%。关节疾病给病人增添许多痛苦和烦恼,如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或脆化碎裂,可导致病人行动不便。运动员因剧烈运动引起膝关节韧带损伤,将永远失去运动生
期刊
提起高血压病,很多人会将它和头晕、头痛、颈项部扳直感、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患者都是在出现头晕、眼花症状时才去量血压,才想起服药。一旦症状消失,就自行停药。出现这种误区,主要是因为人们对高血压病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全面。如果患者长期按照这种认识行事,将会有生命危险!  诚然,高血压病确实会导致上述种种症状,但它的危害绝不仅在于此。持续的高血压状态会无声无息地影响人体的很多重要器官
期刊
孕期易染病    孕妇最担心的事莫过于生病、吃药,她们害怕药物会影响腹中胎儿的安危,因此,大多数孕妇都会特别小心地保护自己。但是,由于怀孕后一些特殊的生理变化,有些疾病在孕期发病的机会明显增加,生殖道的真菌感染就是其中之一。妇女怀孕后体内激素水平明显上升,改变了阴道内的酸碱度,为真菌尤其是念珠菌在阴道内生长、繁殖和黏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孕期免疫力下降,促使原先寄生在阴道内不引起疾病的白色念珠菌在
期刊
这家幼儿园的全称是上海博爱儿童康健园。  院长高亚莉同钱丽芳女士一样,也有一个患脑瘫的孩子。当年,她走南闯北为儿子四处求医后,最终认准了这么一个理:持之以恒的运动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手段。可去医院治疗每次花上半天时间,家长中必有一人不能正常工作;但不去治疗、放任自流吧,意味着孩子有可能终身瘫痪在床。一个念头在高亚莉心中萌动:我要办一个为脑瘫患儿家长解除后顾之忧的幼儿园,让患脑瘫的孩子在这里得到
期刊
如今,家里装上空调已十分普遍,使用多年以后,人们不仅想到使用空调如何“省电”、“节能”,还十分关注夏季使用空调怎样才不影响健康。  空调房间是相对封闭的,室内的空气并不是“净土”,它将受到多方面的室内污染。主要有四方面:①室内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如苯、甲醛等,有些甚至具有潜在的致癌作用。②现代化办公设备,如复印机在复印过程中产生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刺激人的眼睛、鼻、咽等,引起头晕、
期刊
特别提醒:  不良饮食及烹饪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作为全家生活“总管”的家庭主妇,对此应多加注意,要掌握食物的搭配、烹饪等方面的知识。  烹调方法中,“保钙”的菜肴搭配技巧,是荤素混食、豆谷混食。在烹饪时,要尽量去除影响钙吸收利用的因素,以保存更多的钙。在日常菜肴中,有些菜肴的“补钙”作用较好,而有些烹饪技巧则需改进。    具体介绍:  (1)烹调荤菜时常用醋,糖醋鱼、糖醋排
期刊
补钙是伴随着人一生的事。有关补充钙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说法,近年来可谓家喻户晓。但许多人心中仍有不少困惑,如究竟需要补多少钙?从什么阶段开始补钙?什么时候补钙效果最佳?每日适宜的钙摄入量为多少?等等。  根据我国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我国居民膳食钙的摄入量平均为405毫克,远远达不到推荐的供给量(不低于800毫克)。  要想说明我国居民的钙摄取量为什么普遍不足,还得从我国的膳食结构说起。在
期刊
一天,某咨询热线接到一位曾多次遭受丈夫恶拳的女性的电话。她说:  读大学时我的追求者很多,最后是我现在的丈夫击败了当时所有的追求者,让我幸福得晕晕乎乎地和他结了婚。  然而,结婚不到一年,他就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特别是我们有了孩子以后,他对我说话的口气不仅再也没有了恋爱阶段的讨好和体贴,相反,常常为一些家务琐事指责训斥我。  开始,过性生活前他还会对我温存一些,但后来干脆想要怎样就怎样,不容我违抗,
期刊
家,一个温馨的字眼!每个人在自己家中度过的时光,恐怕要占人生的一半吧。家庭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如今,大多数家庭能经常对餐饮具消毒,防止“病从口入”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家庭其他日常物品的卫生情况又如何呢?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对全市20个区县200户家庭进行一项抽样调查发现,牙刷、卫生洁具、洗衣机、肥皂等用品污染严重。具体检测结果是:在采集的628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