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可分为积极政治认同和消极政治认同。培育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情感,真正牢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鉴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一致性的特点。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要深度发掘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和参与中、在情景和生成中、在自我“伦理明察”中、在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一致性中培育。
【关键字】高中生 核心素养 积极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96-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定义,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但是,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具有内显性,它埋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候可能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48页明确指出“从政治认同产生的形式来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积极的政治认同和消极认同。积极政治认同即自觉政治认同,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和心理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而消极的政治认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一种不情愿或不自觉地顺。”[2]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情感,才能打牢固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崛起、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的思想基础,才是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怎样才能构建高中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积极政治认同呢?笔者基于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分析,对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一、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时代特点
1.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的特点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媒体的渗透对学生政治认同有很大的影响,高中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新时代人。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影响下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高中生产生思想的波动。学校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得不深,理解得不透,导致学生个体存在思想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等问题,也使得高中生的思想不坚定、观点不明确等。
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高中生的个体心理、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会受到所处环境、所接收的信息、所受的教育以及社会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既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培育高中生的积极政治认同,是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体验不同,对自我定义和身份认同也不尽相同,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也是不同的,因此,高中生对我国政治认同存在个体差异性。
另一方面,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个人行为的社会化程度也空前提高,高中生认知和行为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集体认同与集体失范的可能性都越大,使得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也具有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自觉的政治认同是个人实践、认知体验与政治认同内容的重叠部分。只有当个体经验与政治认同一致时,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高,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和践行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充分体现对组织的包容性和集体性,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理想状态。[5]
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
1.深度开发教学内容,在增进理解的学习资源中,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理性认同,要建立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虚伪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不可能有自觉地政治认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首先,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对教材基本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或增加、或删减、或补充、或更新、或整合等,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开发成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学习资源。
2.营造体验和参与的课堂生态,在创设的情景体验中,培养积极政治认同
具身学习理论认为:没有脱离身体的心智发展,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所以,要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而自觉的心理认同,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是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的关键。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关联,应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有意义的任务的完成,获得體验和感悟,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形成情感认同和升华。[3]
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营造体验和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实践活动中生成可感知的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听、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感知经验,并鼓励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生发积极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在对“学习资源”情景化、任务化的过程中,情景的设计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多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是学生有经历过的时政热点素材,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学科问题任务的设计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能“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3.引导学生在自我“伦理明察”中,选择积极政治认同
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学科特性,思想政治课以思想碰撞、思维活动为主,但仅运用理论解读、历史证明和镜头画面等,很难做到让全体学生发自内心地充分理解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德国现象学家舍勒提出“伦理明察”,认为人的伦常行为都是建立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的,其本质就是价值明察。积极政治认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价值选择,一定是学生在自我的“伦理明察”中选择的结果。[4]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价值冲突,学生身处其中会有接触和了解,老师难以回避负面信息和不良价值观念,更不能采取强制否认来面对学生的质疑。而是应该与学生一起直面生活中的负面话题和价值冲突,引导学生在质疑与碰撞中“伦理明察”,在批驳中明辨,在冲突中坚定,让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坚定积极的政治认同。
4.引导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互动的一致性中,生成积极地政治认同
积极政治认同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哈贝马斯:“人类的利益动机才是维系科学活动的根本动力。”认知主体不可能是被动地、无感情地面对客体,同样也不可能被动地、无感情地面对政治认同。积极政治认同的培养要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政治认同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双向的构建过程,即在对国家层面认同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个体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不断的以个体价值认同适应和丰富国家层面认同的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高中生个人发展的坚实保障和物质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环境,是高中生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规范和个人的价值规范一直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能奠定个人成长的基石,也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要培育学生积极政治认同,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致性发掘出来,即在个人和社会双向互动中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自觉的政治认同,坚持四个自信,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是一件有难度、需要有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工作,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11703)的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48-50.
[3]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30-33.
[4]教什么知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99.
[5]张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的培育理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08).
【关键字】高中生 核心素养 积极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8-196-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定义,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但是,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具有内显性,它埋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时候可能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第48页明确指出“从政治认同产生的形式来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积极的政治认同和消极认同。积极政治认同即自觉政治认同,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和心理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而消极的政治认同是在外力作用下的一种不情愿或不自觉地顺。”[2]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才能真正增强高中生的政治情感,才能打牢固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崛起、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的思想基础,才是真正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怎样才能构建高中生真正的发自内心的积极政治认同呢?笔者基于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特点分析,对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进行了初略的探讨。
一、现代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时代特点
1.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的特点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和资源的获取途径的多样化,媒体的渗透对学生政治认同有很大的影响,高中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新时代人。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影响下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高中生产生思想的波动。学校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得不深,理解得不透,导致学生个体存在思想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等问题,也使得高中生的思想不坚定、观点不明确等。
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个体心理状态和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高中生的个体心理、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也会受到所处环境、所接收的信息、所受的教育以及社会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高中生政治认同的既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培育高中生的积极政治认同,是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高中生政治认同的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体验不同,对自我定义和身份认同也不尽相同,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也是不同的,因此,高中生对我国政治认同存在个体差异性。
另一方面,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时代,个人行为的社会化程度也空前提高,高中生认知和行为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集体认同与集体失范的可能性都越大,使得高中生的政治认同也具有社会一致性的特点。
自觉的政治认同是个人实践、认知体验与政治认同内容的重叠部分。只有当个体经验与政治认同一致时,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越高,对政治认同的理解和践行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自觉性,充分体现对组织的包容性和集体性,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理想状态。[5]
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路径
1.深度开发教学内容,在增进理解的学习资源中,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积极政治认同是一种理性认同,要建立在求真、向善的基础上,虚伪的说教和强制的灌输不可能有自觉地政治认同。构建高中生积极政治认同,首先,要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引和对教材基本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开发,或增加、或删减、或补充、或更新、或整合等,创造性地将教学内容开发成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经得起实践检验、能促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学习资源。
2.营造体验和参与的课堂生态,在创设的情景体验中,培养积极政治认同
具身学习理论认为:没有脱离身体的心智发展,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所以,要产生一种发自内心而自觉的心理认同,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是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的关键。积极政治认同的培育要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关联,应该以真实的生活情境或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并通过有意义的任务的完成,获得體验和感悟,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形成情感认同和升华。[3]
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营造体验和参与的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实践活动中生成可感知的体验,让学生通过看、听、说、触、做等多通道进行感官训练,感知经验,并鼓励学生与环境的交互中进行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生发积极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在对“学习资源”情景化、任务化的过程中,情景的设计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相结合,多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或是学生有经历过的时政热点素材,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学科问题任务的设计中,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参与感和体验感,能“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
3.引导学生在自我“伦理明察”中,选择积极政治认同
课程标准将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基于学科特性,思想政治课以思想碰撞、思维活动为主,但仅运用理论解读、历史证明和镜头画面等,很难做到让全体学生发自内心地充分理解和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德国现象学家舍勒提出“伦理明察”,认为人的伦常行为都是建立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的,其本质就是价值明察。积极政治认同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觉价值选择,一定是学生在自我的“伦理明察”中选择的结果。[4]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和价值冲突,学生身处其中会有接触和了解,老师难以回避负面信息和不良价值观念,更不能采取强制否认来面对学生的质疑。而是应该与学生一起直面生活中的负面话题和价值冲突,引导学生在质疑与碰撞中“伦理明察”,在批驳中明辨,在冲突中坚定,让学生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坚定积极的政治认同。
4.引导学生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互动的一致性中,生成积极地政治认同
积极政治认同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哈贝马斯:“人类的利益动机才是维系科学活动的根本动力。”认知主体不可能是被动地、无感情地面对客体,同样也不可能被动地、无感情地面对政治认同。积极政治认同的培养要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政治认同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双向的构建过程,即在对国家层面认同基础上,将其转化为个体价值认同的过程,也是不断的以个体价值认同适应和丰富国家层面认同的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高中生个人发展的坚实保障和物质基础;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环境,是高中生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良好氛围;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是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社会的价值规范和个人的价值规范一直处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能奠定个人成长的基石,也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要培育学生积极政治认同,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把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致性发掘出来,即在个人和社会双向互动中培育积极的政治认同。
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让我们的学生形成自觉的政治认同,坚持四个自信,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是一件有难度、需要有知识、方法和技巧的工作,我们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11703)的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8.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48-50.
[3]学历案与深度学习[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30-33.
[4]教什么知识[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199.
[5]张媛.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认同的培育理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