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祖容画像作为具功能性的图解产物出现于宋代,历元、明,到清代达到盛极.然而,出于掌握主流审美价值取向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偏见,祖容肖像长期作为匠气之物而受到歧视.经历时代变迁,存世日稀的民间祖容像因未获重视而遭到破坏及流失.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过对祖容像进行的综合探讨,以期引起美术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历史研究及服饰研究等跨领域学科的注意,共同关注这一不可多得的图像参考宝库,并对其作出应有的保护.本研究中,大量珍贵讯息得自正面接触、探访珍藏于博物馆、画廊、基金会、宗亲会、古董店及私人收藏家手中数以百计的祖容绘画真迹,以作为原典图像分类和比较的基础,并从中确认祖容像的内容、特质和象征.另一方面,元人王绎的、清代蒋骥的及王皋的三篇肖像画法专论,皆为了解祖容像的形式和风格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材料.在上述对祖容认识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从思想史及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确定祖容画像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直接联系.本文认为宋代士绅阶层影响力的扩大、古代文化及儒学的重新确认及南宋民间宗族制度的成熟促成了祖容画像的发展.在新儒家观念世俗化、甚至近乎宗教化的散播过程中,祖容像一直发挥着道德教化及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功能.作为写真专业,对物象的绘画能力及图式的充分把握自然是画师必须具备的条件.纵使祖容画像流行于宋代,但其"以形写神"的概念可追溯远至六朝的绘画理论及历久不衰的帝皇画像传统.另一方面,某些外来因素,如明末西洋绘画的传入及清末摄影术的流行,都对容祖画像的图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这些变化显示出民间画匠对图式的吸纳及其环境适应力.按照使用的功能及情境,祖容像被分成不同的名称和类型:"喜神"、"揭帛"、"家庆图"、"衣冠图"、"家堂图"等等,然而,因应社会期望与要求,这些祖容像均具有某些明显的特质:画面强烈的秩序感,对衣冠的细致描绘、人物的正向姿态及神情的严肃庄重感等等.但在上下文的断读中,这些特征往往被形容为"呆板"和"缺乏生气",甚而,祖容像所包含的丰富象征意义亦长期受到忽视.有关的象征性图像既包括对世俗富贵荣华的追求,亦包括来自远古的思想渊源与传统,就如集体容像"九代荣",一方面显示出对社会地位的炫耀,同时亦反映出远古的世代规模的概念.本研究在被长期忽略的课题及至今仍是有限的研究成果上,从祖容像的社会性价值;图式的承传、调整及匹配;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及其蕴含的象征意象等多方面作探讨,力图扭转主流理论对祖容像的曲解及重新评估其特有价值.在结论中,本论文将透过祖容画像出现至消失的过程,指出远古"天道"概念对封建文化系统做成的全面性影响及为何于当代环境中失效,从而进一步确认祖容像为中华文化的组成元素,且是研究中国社会特质及民族性格塑造不可替代的重要图像参考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