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很多的语文老师对诗歌的教学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上,不注重诗歌内在情感寓意。本文以一诗句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这几个方面讲述了诗歌的教学及易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教学活动
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地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杜甫《阁夜》一诗是我今年讲的一堂观摩课,课后反思,颇有心得。
一、关于教学设计
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亦是千古名篇。这首诗具有意境沉郁、感情丰富、内容容量大、层次错落有致等特点,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破解“两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四点:
(一)抓重点词语赏析
理解诗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是赏析诗文的前提,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文下注解对词语作了一些解释,但对于全面理解诗意稍显粗略,在教学中一些重点词句我都特别提出来,引导同学分析理解。如“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三峡星河影动摇”等。让学生真正明其义,识其境、悟其情,达到心与诗人相通,情与诗人共鸣。
(二)抓情感主线
纵观全诗,有一情感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悲慨”。诗人一悲自己客居天涯,境遇凄怆;二悲国内战乱频仍,山河破碎;三悲人民灾难沉重,生活艰辛;四悲友人音信断绝,人事无常。抓住这条主线,全诗情感脉络豁然开朗。谈全诗,令人想见诗人仰天长叹,长歌一哭,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三)抓意境感悟
意境是景、情、境的综合体,与上面所谈情感是包含关系,并列起来似乎不妥。但为了论述清晰起见,故分列出来。
诗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画卷,画中人物或个人或群体,或无语或有声,画中景物或近或远,或细微或壮阔,无不展现出在那特定的景象中主体画像。而诗人的感情也尽情地倾注其中。如首联的岁暮已至,霜雪初霁,彻夜难眠;颔联的鼓角争鸣,三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颈联的千家野哭,夷歌数处等,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他们的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的图画,想见画中人物的遭遇,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此,所谓的对意境的感悟也就实现了。
(四)抓解题思路指导
为使学生解答问题准确全面,我特意安排了“解题思路”这一环节。按照高考试卷评阅方法要求,将解题思路分解列项,让学生有路可循,有例可学,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
二、关于教学方法
在教案所列教学方法中有三项,即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在实际操作中,则体现为“两个结合”。
(一)“导”与“演”相结合
教师教当中的主要角色是“导”,而“导”又分为“指导”与“引导”。如朗读技巧我用的是指导,而品读诗文则用引导。读诗如喝茶,喝茶讲究品,抿一小口,慢慢咂摸,方知个中滋味。读诗要品,细细品味,方觉其中实意真情。而这些要靠老师引导,所谓循循善诱者也。如诗中的意境的赏析,情感的体味,都需教者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直奔答案而去。又如解题思路用指导,而解答具体问题则用引导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时教者又须扮演员的角色。如范读诗文、学生回答问题后评析订正、讨论后归纳总结,则都由老师去做。
(二)“放”与“收”相结合
所谓“放”指凡应让学生去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如对照注释翻译诗文,回答问题,研讨探究诗文意境等,我都用“放”,只是出现“悱”和“愤”的时候,才做适当的点拨引导。但当出现不同见解且都以为言之成理时,我则将其收到自己手中,给以评判,统一认识。又如研讨时有可能超出问题本身有失控迹象,我就将其收拢来,使之归入正题。
三、关于学习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研讨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在诸学习方法的运用中贯穿一点,即“钻进去”、“跳出来”。 “钻进去”是指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词、语、句的意义。“跳出来”是指不应拘泥于词、语、句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找出相关意象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究诗人的本意。如:军营鼓角声的悲壮与峡江星空倒影摇曳多姿的壮美之间的关系。川中古人终埋黄土与当代友人音信全无有何内在联系等。这项工作是理解诗文内涵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关键点。突破了它,教学任务则完成大事了。
纵观全课,以上各项进展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绪饱满,配合度、参与度都很高。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准确,对意境的理解不够全面,表述不够清晰等。这些关涉到语文基础素养问题。任重而道不远,今后还应师生共同努力,为提高语文成绩奋力冲刺。
参考文献:
[1]王泽海.以激情与理智穿越《诚实与信任》[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09.7~8.
作者简介:邵伟,新建县第一中学,邮编:330100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教学活动
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不少老师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层面上。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地还应是关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杜甫《阁夜》一诗是我今年讲的一堂观摩课,课后反思,颇有心得。
一、关于教学设计
本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亦是千古名篇。这首诗具有意境沉郁、感情丰富、内容容量大、层次错落有致等特点,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破解“两难”,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四点:
(一)抓重点词语赏析
理解诗中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是赏析诗文的前提,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之一,虽然文下注解对词语作了一些解释,但对于全面理解诗意稍显粗略,在教学中一些重点词句我都特别提出来,引导同学分析理解。如“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三峡星河影动摇”等。让学生真正明其义,识其境、悟其情,达到心与诗人相通,情与诗人共鸣。
(二)抓情感主线
纵观全诗,有一情感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悲慨”。诗人一悲自己客居天涯,境遇凄怆;二悲国内战乱频仍,山河破碎;三悲人民灾难沉重,生活艰辛;四悲友人音信断绝,人事无常。抓住这条主线,全诗情感脉络豁然开朗。谈全诗,令人想见诗人仰天长叹,长歌一哭,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三)抓意境感悟
意境是景、情、境的综合体,与上面所谈情感是包含关系,并列起来似乎不妥。但为了论述清晰起见,故分列出来。
诗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画卷,画中人物或个人或群体,或无语或有声,画中景物或近或远,或细微或壮阔,无不展现出在那特定的景象中主体画像。而诗人的感情也尽情地倾注其中。如首联的岁暮已至,霜雪初霁,彻夜难眠;颔联的鼓角争鸣,三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颈联的千家野哭,夷歌数处等,都给读者留下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在他们的脑中勾勒出一幅幅灵动的图画,想见画中人物的遭遇,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此,所谓的对意境的感悟也就实现了。
(四)抓解题思路指导
为使学生解答问题准确全面,我特意安排了“解题思路”这一环节。按照高考试卷评阅方法要求,将解题思路分解列项,让学生有路可循,有例可学,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
二、关于教学方法
在教案所列教学方法中有三项,即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法。在实际操作中,则体现为“两个结合”。
(一)“导”与“演”相结合
教师教当中的主要角色是“导”,而“导”又分为“指导”与“引导”。如朗读技巧我用的是指导,而品读诗文则用引导。读诗如喝茶,喝茶讲究品,抿一小口,慢慢咂摸,方知个中滋味。读诗要品,细细品味,方觉其中实意真情。而这些要靠老师引导,所谓循循善诱者也。如诗中的意境的赏析,情感的体味,都需教者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直奔答案而去。又如解题思路用指导,而解答具体问题则用引导等等,不一而足。
但有时教者又须扮演员的角色。如范读诗文、学生回答问题后评析订正、讨论后归纳总结,则都由老师去做。
(二)“放”与“收”相结合
所谓“放”指凡应让学生去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如对照注释翻译诗文,回答问题,研讨探究诗文意境等,我都用“放”,只是出现“悱”和“愤”的时候,才做适当的点拨引导。但当出现不同见解且都以为言之成理时,我则将其收到自己手中,给以评判,统一认识。又如研讨时有可能超出问题本身有失控迹象,我就将其收拢来,使之归入正题。
三、关于学习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学习方法有诵读法、研讨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在诸学习方法的运用中贯穿一点,即“钻进去”、“跳出来”。 “钻进去”是指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词、语、句的意义。“跳出来”是指不应拘泥于词、语、句的表面意义,而是通过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找出相关意象的内在联系,从而探究诗人的本意。如:军营鼓角声的悲壮与峡江星空倒影摇曳多姿的壮美之间的关系。川中古人终埋黄土与当代友人音信全无有何内在联系等。这项工作是理解诗文内涵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关键点。突破了它,教学任务则完成大事了。
纵观全课,以上各项进展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情绪饱满,配合度、参与度都很高。但仍有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准确,对意境的理解不够全面,表述不够清晰等。这些关涉到语文基础素养问题。任重而道不远,今后还应师生共同努力,为提高语文成绩奋力冲刺。
参考文献:
[1]王泽海.以激情与理智穿越《诚实与信任》[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09.7~8.
作者简介:邵伟,新建县第一中学,邮编:33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