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打碎一切权威,会毁了他们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教育是博弈(游戏),而游戏规则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有的游戏规则很坏,例如,父亲要求孩子不要得罪老师,母亲要求孩子敢于反抗老师,不仅如此,父亲和母亲为此争吵,当着孩子的面。这是最糟糕的规则或“无规则”,它的后果如何,取决于孩子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力——在家里谁说话最管用?孩子们都明白,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就是“谁怕谁”、“谁不怕谁”和“谁最怕谁”的问题。
  西方的中产阶级家庭,典型地,夫妻相敬如宾,至少在孩子们面前必须如此。这总比夫妻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地亲热或争吵要好很多,就儿童教育而言有明显的优势。核心的价值观,经典的教育理论家如杜威,明确表示“必须灌输”。民间的教育家,如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人,也明确说:“人助人总是顺着的,天助人总是逆着的。”古人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之初,趋乐避苦是动物本能。核心价值观通常是“苦”而非“乐”。克服动物本能,所以需要“灌输”。这与宗教的教养是一样的,熏陶,小孩跟着长者去教堂,耳濡目染,许多年之后,自然成习惯,再要他违背习惯,就会情感不适,于是接受他入教是“最自然的”后果。既然是“灌输”的,就要有权威性。相敬如宾或者至少基本观点达成一致之后再向孩子“灌输”这些基本观点,比没有权威性的争吵效果好一些。不仅如此,灌输给孩子的基本观点还要有“时间一致性”——不能随着社会风气朝秦暮楚,对年轻家长而言,这一要求比相敬如宾或许更艰难。谁愿意以卵击石呢?家长尚且追随社会风气,还要求孩子保持一致性吗?
  西方社会流行许多儿童教育的好书,大同小异,概括起来,用其中一本书的标题就是:“我们在哈佛大学得到的教育,都是我们在幼儿园里学过的。”这就是核心价值的确立过程,它要求长期灌输以融入生活成为习惯。
  所以,观察西方的幼儿园教育,我受益很多。例如,最重要的幼儿园规则,我只列出与伦理有关的(删除只与个人健康有关的):从哪里拿了东西一定要放回原处。这一规则的扩展是:一定要做完你开始了的事情。所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一扩展的扩展,就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然后,遇到“天降大任于斯者”,可以扩展普通的责任感为康德所说的义务和道德。还有一项规则也特别常见:与他人分享。这一规则的扩展当然很多,例如,同情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同情小动物,维护正义。总之,相当于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意思,扩展下去,就有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由上述各例可知,凡“君子之教”都有“知微见著”的特点,从日常小事开始,逐渐养成伟大承当的人格。其实,这就是今天我们研究的演化理论——凡事必须从演化角度看,儿童的教与养,更是如此。
  游戏规则,以上各例不仅适用于幼儿园,也适用于家庭。家里的大人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哪怕虚伪(伪装的善或曰“伪善”),也要遵守。有许多我们认为虚伪而不应保持的行为,再多思考一分钟:用哪些行为来代替被认为虚伪的这些行为呢?如果必须代替的话。如果没有可以代替的,那就不如保持下去。教育者(家长或任何对孩子有权力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面对的是孩子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必要的权威,哪怕是伪善的,也值得。否则,设想我们在孩子面前打碎一切权威,批判,尤其是反复批判,然后呢?关键是,孩子将无所适从,他尚未确立核心价值观,故而无法通过“冥想”或“沉思”独立地获得他的立场。
  对他来说,最容易接受的是“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等价于“不论什么都合理”,意味着“任何无理行为也都是合理的”。这就相当于吸食高纯度海洛因,只一次,必定上瘾。然后走向毁灭,很难挽救。
其他文献
那天,一伙人在一起吃饭。有人说,有一位了不起的“未来领袖”要来。果然,一会儿来了一个13岁的美国孩子,但成熟老练像30岁。坐定后,他跟每个人打招呼,然后拿出资料,介绍他发明的飞机燃料之类的东东,讲话时得体大方自信,像在正式演讲一样。原来他从6岁开始,就自己做生意,还有俱乐部,经常搞活动,赚了不少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离开时和我们每个人握手道别,连坐在角落里的都没有漏掉,绕道过去。  后来,我和他妈
期刊
其实也不算郊游啦,是到牛阿姨郊区的房子去做客。因为成员都是妇女儿童,所以我决定让荷包爹在家留守。荷包爹把我们送到车上,挥挥手说:“再见!”荷包就哭了,他说:“爸爸一个人在家好可怜。”  不过见了牛阿姨。景阿姨、妙妙姐姐后,荷包很快开心了。景阿姨说:“荷包好漂亮啊!”荷包说:“我不漂亮!我是男人!男人帅!”  牛阿姨夸奖妙妙姐姐漂亮,像林黛玉,荷包表示赞同。妙妙姐姐穿一件红格子衬衫,荷包说:“林黛玉
期刊
每晚到十一点才能放松  在剑桥大学里,儿子的学习与生活紧张而充实,他的课程共有4门:数学、化学、生理学、细胞学。  每天早上8点起床,9点开始上课。学校食堂不提供早餐,儿子每天早上自己买烟熏三文鱼、新鲜生菠菜和全麦面包来做三明治,再配上羊奶或者牛奶,丰盛的早餐让儿子心满意足地开始一天的生活。  从周一到周六,儿子每天上午都有2个小时的大课,大课有100多位同学一起上。上完大课后便开始实验课,实验课
期刊
儿子刚上一年级,开学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进入状态。老师说他在课堂上不专心,老是做小动作,还喜欢说话。回到家,说好的写完作业再玩,可他总是做不到。每次写作业,我都得在旁边陪着,经常发现他不是坐姿不对,就是不会握笔,不知纠正了多少次,他该咋样咋样,就和没听见一样。他写字也很费劲,不但歪歪扭扭,还写得很慢。我们邻居有个小女孩,和他一个班,人家就表现挺好的,字也写得很工整,我经常提醒他要向人家学习,可他好
期刊
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那么讨厌蔬菜!小胖还在吃辅食的时候,我又洗又涮又焯又蒸的自制蔬菜泥混在搅碎的芋头土豆中,单吃任何一种,不亦乐乎,但只要舌尖碰到菜的颗粒,立马拼命扭头躲着勺子……  长大一点,会说话了,坐进餐椅,扫视餐桌,擂桌大喊:我要吃肉肉!肉肉!  哼,反正我连菜带肉给他拨拉到小餐碗里,肉丁切得小,和西兰花一起炒,小勺子一挖就得连菜带肉,看你吃不吃。结果……急了的小人儿直接下手抓肉去了!胖乎乎
期刊
有一天你家里来了一位朋友,朋友带了孩子,跟你孩子差不多大,俩小朋友快乐地玩在一起。到了吃水果的时候了,难题出现了。家里就只剩了俩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怎么分?  这要比 “母亲和女友同时掉到水里该先救谁”的题目简单点儿吧?  你是不是给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  如果孩子不听那一套,俩都想要那个大的,咋办?  或者,就把大的给朋友的孩子,让自己家的啃小的?  这是最好的么?还有更好的办法没
期刊
去单位门口理发,见老板娘的儿子手持一本《最家长》,津津有味地看着,心窃喜,装无辜,问:好像,这本杂志是给爸爸妈妈看的,怎么,小朋友也喜欢?  老板娘抢着说:他经常拿上面的文章教育我,把我批得体无完肤。  去外地开会,发现随行司机副驾驶座上有一本《最家长》,便问这杂志怎么样。他答:这杂志不错哎,但我不敢让我闺女看,怕她学坏了!  学坏?细问下去,才知道,司机老师的女儿,经常拿杂志里的某句话来“要求”
期刊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整个童年都处在极左政治带来的物质匮乏、精神单调偏颇的社会中,幼弱的心灵充满了成长的困苦、不解、孤独与渴望。  好在我是一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能够在简陋的生存中也找到乐趣,母亲当时管理着学校的图书室,我就在那一排排的书架前寻找适合阅读的书籍,每翻开一本,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引我走进一个奇异的世界。  我发现了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每天一放学,我就溜进图书室,坐到水泥地上读书,那
期刊
赵晓楠的儿子戴维两岁多了,好像就是忽如一夜春风的事儿,儿子不听话啦。妈妈只要说这个游戏咱不玩了,戴维立马说真好玩啊,太好玩了。爸爸如果说外面天儿太热不出去了,戴维肯定说真凉快呀。去喝饮料,戴维非要站在椅子上,妈妈说你看看满屋子的人都坐着吃饭,哪有站着的?戴维指着正在点餐的人说,那里有站着的!汗啊。  细心的赵晓楠知道戴维已经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反抗期”了,因为早就有所准备,所以既欣喜又淡定。她认为这
期刊
诺诺快3岁时,一家人便开始给她选幼儿园。  小区有家幼儿园,刚开不久,听说老板是台湾人,我倾向这个幼儿园。可爷爷奶奶认为,这幼儿园太小,冬天难得见到阳光,不好。邻近小区有家私立幼儿园,院子倒是大,设备全,可妈妈觉得收费太高。最后我们选了离我工作单位较近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它历史悠久,校舍也大,价格跟小区幼儿园差不多,接送也方便。  诺诺入园前,我们就很注意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亲近和向往:每当路过幼儿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