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年远遁,农历乙未年将至。那个周末,余与朋友谈完一部片子创作,坐地铁归家。时暮霭四起,北京城郭隐于昏暝之中。途中,余给女儿电话,老妈不在家,晚饭咋解决?
女儿答,老徐,带你上外婆家夜宴。
外婆家远在云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可解近渴啊。离家仅几步之遥。女儿道,地址在金融街商场楼下,彼买了团购。
天下竟有如此晚餐?!
余落座于圆凳之上,茫然四顾,前边排有40多号,皆为晚餐而来。偶有语音报号,乃一女童声,奶声奶气:欢迎到外婆家就餐。
一声外婆亲昵之呼,勾起余多少尘封往事。
农历过大年,最幸福之事便是大年初二,五兄妹倾巢而出,沿老街石板路,东行,至外婆家,请她吃年饭。斯时,姨妈家也会有表姐、表兄和表妹来接。余之弟弟妹妹人多势众,年龄又小,集合起来,兵力堪称半个班。余一声令下,兄妹五个分关把守,围追堵截,于最后一刻,终于外婆挽于臂上,拽着衣角,拥簇而去,令表兄妹们艳羡不已。几乎年年得手,岁岁大胜而归。
时,外婆与大舅、小舅一起生活,为人民公社之蔬菜队,粮食国家供应,不愁吃穿,其年过六旬,仍为队里猪场养猪。然,每年,母亲会倾其所有,做十二大碗农家佳肴,鸡鱼兼俱,请外婆来吃年饭,亦让我家弟妹过个欢喜年。彼时,余家老奶奶尚健在,老姐妹盘坐于铺陈于地之青松茅上,互相敬菜,满脸喜庆。外婆出自楚雄大姚县莫家友村,姓友,名娣,有彝人血脉。13岁那年,父母双亡,步行千余里,来昆明大板桥驿投亲,寻在云南保安团当大队长之大哥,然,一个花季少女抵大板桥,竟遇一场劫难。大哥缉毒时,奉昆明杨县长之令,围剿贩卖大烟之牛贩子,毙毒枭于大板桥驿。岂料闯下大祸,此人乃省主席拐弯抹角之亲戚,后台甚硬。其被五花大绑打入大牢时,杨县长秘示,令其一人扛下。将来会捞其出去。彝人憨厚,信以为真,结果丢了性命。外婆抵时,举目无亲,拭去脸上之泪痕,沿古街挨家磕头,求好心人帮其装殓大哥尸骸,入土为安。后下嫁五甲黄家,改名黄友娣。从此,外婆一生极少说话,默默做事。并再未回过大姚老家。
在余记忆之中,吃过年饭,外婆会从大襟怀中掏出一块小手帕,打开,将崭新五张五角钱,分发于余及弟妹。初二压岁钱来的最迟,可在那个贫穷年代,却是余等兄妹得到唯一最大的一笔钱。岁岁如斯。
余16岁时投笔从戎。行前,外婆将其积攒了一年三块钱,令小舅赠余,并嘱,外孙出远门,此为她一年攒下来最大一笔钱,唯此相赠。余入伍后,一月六元津贴,十个月后,时值国庆,给家里寄上50元,母亲穿越老街去街头邮局取钱,边走边哭,说这钱怎么省得下来啊。外婆闻知此事,逢人便说,我外孙知家冷暖,有孝心,必成大器。此乃她一生之中说得最多一次话。然,余19岁提为军官,一月54.5元工资,当年春节欲回家孝敬人家时,她已远行天国矣。
几年前,余之故里大板桥古镇出版史志,寄余一本。偶然翻开,余愕然,人物传里,一门三传主,余与在省府为官的表哥皆列外婆之后,原来外婆乃云南省二级劳模,当年鼎鼎大名。寻其事迹,大跃进年代,到处放卫星,秋收时浪费之极,田埂、驿道、打谷场上,皆稻谷也。外婆于秋雨中默默地扫,浑身浸湿,集了好几吨。随后荒年,救了不少人性命,遂被评为云南省劳模。
羊年将至。屈指算来,外婆仙逝四十载矣。寡言慈貌依稀。然,最令余挥之不去的仍是大年初二之年饭,还有外婆那五角钱的压岁钱。
责任编辑 张惠清
女儿答,老徐,带你上外婆家夜宴。
外婆家远在云南,远水解不了近渴。
可解近渴啊。离家仅几步之遥。女儿道,地址在金融街商场楼下,彼买了团购。
天下竟有如此晚餐?!
余落座于圆凳之上,茫然四顾,前边排有40多号,皆为晚餐而来。偶有语音报号,乃一女童声,奶声奶气:欢迎到外婆家就餐。
一声外婆亲昵之呼,勾起余多少尘封往事。
农历过大年,最幸福之事便是大年初二,五兄妹倾巢而出,沿老街石板路,东行,至外婆家,请她吃年饭。斯时,姨妈家也会有表姐、表兄和表妹来接。余之弟弟妹妹人多势众,年龄又小,集合起来,兵力堪称半个班。余一声令下,兄妹五个分关把守,围追堵截,于最后一刻,终于外婆挽于臂上,拽着衣角,拥簇而去,令表兄妹们艳羡不已。几乎年年得手,岁岁大胜而归。
时,外婆与大舅、小舅一起生活,为人民公社之蔬菜队,粮食国家供应,不愁吃穿,其年过六旬,仍为队里猪场养猪。然,每年,母亲会倾其所有,做十二大碗农家佳肴,鸡鱼兼俱,请外婆来吃年饭,亦让我家弟妹过个欢喜年。彼时,余家老奶奶尚健在,老姐妹盘坐于铺陈于地之青松茅上,互相敬菜,满脸喜庆。外婆出自楚雄大姚县莫家友村,姓友,名娣,有彝人血脉。13岁那年,父母双亡,步行千余里,来昆明大板桥驿投亲,寻在云南保安团当大队长之大哥,然,一个花季少女抵大板桥,竟遇一场劫难。大哥缉毒时,奉昆明杨县长之令,围剿贩卖大烟之牛贩子,毙毒枭于大板桥驿。岂料闯下大祸,此人乃省主席拐弯抹角之亲戚,后台甚硬。其被五花大绑打入大牢时,杨县长秘示,令其一人扛下。将来会捞其出去。彝人憨厚,信以为真,结果丢了性命。外婆抵时,举目无亲,拭去脸上之泪痕,沿古街挨家磕头,求好心人帮其装殓大哥尸骸,入土为安。后下嫁五甲黄家,改名黄友娣。从此,外婆一生极少说话,默默做事。并再未回过大姚老家。
在余记忆之中,吃过年饭,外婆会从大襟怀中掏出一块小手帕,打开,将崭新五张五角钱,分发于余及弟妹。初二压岁钱来的最迟,可在那个贫穷年代,却是余等兄妹得到唯一最大的一笔钱。岁岁如斯。
余16岁时投笔从戎。行前,外婆将其积攒了一年三块钱,令小舅赠余,并嘱,外孙出远门,此为她一年攒下来最大一笔钱,唯此相赠。余入伍后,一月六元津贴,十个月后,时值国庆,给家里寄上50元,母亲穿越老街去街头邮局取钱,边走边哭,说这钱怎么省得下来啊。外婆闻知此事,逢人便说,我外孙知家冷暖,有孝心,必成大器。此乃她一生之中说得最多一次话。然,余19岁提为军官,一月54.5元工资,当年春节欲回家孝敬人家时,她已远行天国矣。
几年前,余之故里大板桥古镇出版史志,寄余一本。偶然翻开,余愕然,人物传里,一门三传主,余与在省府为官的表哥皆列外婆之后,原来外婆乃云南省二级劳模,当年鼎鼎大名。寻其事迹,大跃进年代,到处放卫星,秋收时浪费之极,田埂、驿道、打谷场上,皆稻谷也。外婆于秋雨中默默地扫,浑身浸湿,集了好几吨。随后荒年,救了不少人性命,遂被评为云南省劳模。
羊年将至。屈指算来,外婆仙逝四十载矣。寡言慈貌依稀。然,最令余挥之不去的仍是大年初二之年饭,还有外婆那五角钱的压岁钱。
责任编辑 张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