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很短,但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却是日新月异。从我要吃饱,到我要吃好,到如今我要吃得更营养、更健康,营养的改善在居民预期寿命的增长中得以体现,虽然在国民营养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绩效仍值得我们致敬。
上世纪70年代“谁家煮肉了”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作为一名营养行业的从业者,我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全民营养健康带来的巨大变化。票证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最早的记忆,比如:粮票、肉票、油票、布票……凡是你生活中需要的物资几乎都需要票。特别是肉票,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尤为深刻。那时,邻居中有谁家要是煮了一点肉,香味真的是让整条街的孩子咽唾沫,大伙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谁家煮肉了”的声音。
每天放学,我们这帮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像风一样刮回家,期待惊喜在等着自己。然而,回家捧着碗玉米面粥、咬着玉米面饼子,吃着略带苦涩味道又不知道什么名字的野菜,脑袋里却想着谁家在吃肉呢。这不是个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居民膳食状况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营养素缺乏
1982年,第二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饮食为主,中国各类人群的能量摄入已达到RDA标准,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485kcal,蛋白质为67g,达到RDA的低限;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普遍不足;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膳食蛋白质和钙普遍不足,佝偻病是儿童中的主要营养问题,北方要更严重一些;中学生膳食能量达到供给量标准,但由于植物性食物比重大,其他几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2供给不足。营养素缺乏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城市为轻度缺乏,農村为中度缺乏,西部地区的农村为重度缺乏地区。因此“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及《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又将减少维生素A缺乏作为未来10年战略目标之一。维生素D、钙缺乏:1977—1987年全国佝偻病防治协作组对26个省份124901人的普查结果表明,北片患病率最高,平均患病率为49.39%,中片为33.11%,南片为24.64%,其中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6个省份患病率在50%以上,城乡差别较小。
上世纪90年代营养过剩初显
1992年,第三次全国居民营养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能量2328kcal,蛋白质68g,脂肪58g。其中来自动物性食物的热能占膳食总热能的9.3%、蛋白质占18.9%、脂肪占40.3%,脂肪的占比已经明显增加。然而,我国居民摄入的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仍偏低,仅分别达到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RDA)的50.5%、66.6%和59.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发生率平均为32.6%。缺铁性贫血、儿童佝偻病等还有相对高的患病率。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膳食模式的西方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同时营养过剩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达28.4%,动物性脂肪占38.7%。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及高收入水平人群的膳食脂肪能量已分别达到31.1%和32.3%,动物性脂肪分别占膳食脂肪的40%和42.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脂肪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5%~30%为宜,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10%以下,上述人群的结果已超过了建议标准的上限。城乡差别开始出现,食物消费类型、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人群营养状况都有了较大的差别。
本世纪初膳食不平衡给人带来伤害
2002年,第四次全国居民膳食与营养调查结果发布,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膳食的另一种不平衡也会给人带来伤害。这是我国首次将营养调查与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调查一起作为一项国家级综合调查项目,结果显示: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蛋、禽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质比例稳步上升,农村地区改善更为明显。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出生平均体重比1992年增加123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2~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此时,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初露端倪,城市居民食用油及高脂肪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农村则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仍是我国人群存在的营养问题。
长久以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为23.2%。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已高达35.6%,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儿童肥胖率已达8.1%。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居民在膳食模式变迁与疾病谱改变关键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变化,2010—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列入重大医改项目,决定将10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方式变换为常规性营养监测,每3~4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城市调查结果显示,自2002年至2012年近1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需要得到了满足,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膳食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依然上升,我国城市居民主要面临营养失衡的严峻挑战。
未来营养行业发展引领百姓健康
近年来,我国营养行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2014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设定了我国的食物生产目标和营养发展目标,提出了未来7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纲要》提出优先发展“三个重点产品”: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优先关注“三个重点区域”: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优先改善“三类重点人群”: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 2015年5月16日,我国启动首届“全民营养周”。此前,《纲要》提出:“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健康生活方式,梳理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营养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加强营养与健康教育。”全民营养周的设立拉开了全民营养教育的序幕。
2016年5月,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在健康中国成为国策的今天,新指南的出版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科学证据和参考资料,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消费者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实现人民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成为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学生营养餐是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基础,是生命期营养举足轻重的一环,是营养学基础应用极为重要的领域,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和国家发展。优化学生营养餐,促进学生健康,是发展人民健康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
2016年10月,国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是全民健康的战略举措,其中再次明确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
2017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全方位布局了国家营养发展未来,重点包括七大实施策略和六大重大行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国民营养”为切入点,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制度,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形成健康中国的基础性保障新战略。
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改名国家卫生健康委,旨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梳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以上多项令人瞩目的大事件,直接影响着营养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朝向“健康中国”大踏步前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谁家煮肉了”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作为一名营养行业的从业者,我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全民营养健康带来的巨大变化。票证是上世纪70年代生人最早的记忆,比如:粮票、肉票、油票、布票……凡是你生活中需要的物资几乎都需要票。特别是肉票,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尤为深刻。那时,邻居中有谁家要是煮了一点肉,香味真的是让整条街的孩子咽唾沫,大伙会不约而同地发出“谁家煮肉了”的声音。
每天放学,我们这帮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像风一样刮回家,期待惊喜在等着自己。然而,回家捧着碗玉米面粥、咬着玉米面饼子,吃着略带苦涩味道又不知道什么名字的野菜,脑袋里却想着谁家在吃肉呢。这不是个例,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居民膳食状况的缩影。
上世纪80年代营养素缺乏
1982年,第二次全国居民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以植物性饮食为主,中国各类人群的能量摄入已达到RDA标准,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485kcal,蛋白质为67g,达到RDA的低限;维生素A和维生素B2普遍不足;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膳食蛋白质和钙普遍不足,佝偻病是儿童中的主要营养问题,北方要更严重一些;中学生膳食能量达到供给量标准,但由于植物性食物比重大,其他几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2供给不足。营养素缺乏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城市为轻度缺乏,農村为中度缺乏,西部地区的农村为重度缺乏地区。因此“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及《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又将减少维生素A缺乏作为未来10年战略目标之一。维生素D、钙缺乏:1977—1987年全国佝偻病防治协作组对26个省份124901人的普查结果表明,北片患病率最高,平均患病率为49.39%,中片为33.11%,南片为24.64%,其中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6个省份患病率在50%以上,城乡差别较小。
上世纪90年代营养过剩初显
1992年,第三次全国居民营养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能量2328kcal,蛋白质68g,脂肪58g。其中来自动物性食物的热能占膳食总热能的9.3%、蛋白质占18.9%、脂肪占40.3%,脂肪的占比已经明显增加。然而,我国居民摄入的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仍偏低,仅分别达到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RDA)的50.5%、66.6%和59.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发生率平均为32.6%。缺铁性贫血、儿童佝偻病等还有相对高的患病率。
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居民膳食模式的西方化趋势已十分明显,同时营养过剩现象已经开始出现。
膳食脂肪提供的能量达28.4%,动物性脂肪占38.7%。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及高收入水平人群的膳食脂肪能量已分别达到31.1%和32.3%,动物性脂肪分别占膳食脂肪的40%和42.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脂肪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5%~30%为宜,饱和脂肪酸占总能量的10%以下,上述人群的结果已超过了建议标准的上限。城乡差别开始出现,食物消费类型、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人群营养状况都有了较大的差别。
本世纪初膳食不平衡给人带来伤害
2002年,第四次全国居民膳食与营养调查结果发布,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膳食的另一种不平衡也会给人带来伤害。这是我国首次将营养调查与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调查一起作为一项国家级综合调查项目,结果显示: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蛋、禽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质比例稳步上升,农村地区改善更为明显。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出生平均体重比1992年增加123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2~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
此时,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初露端倪,城市居民食用油及高脂肪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农村则面临着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双重挑战。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仍是我国人群存在的营养问题。
长久以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如今,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糖尿病患病率为2.6%,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率为23.2%。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已高达35.6%,尤其应引起重视的是儿童肥胖率已达8.1%。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居民在膳食模式变迁与疾病谱改变关键时期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变化,2010—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列入重大医改项目,决定将10年开展一次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方式变换为常规性营养监测,每3~4年完成一个周期的全国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
城市调查结果显示,自2002年至2012年近1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食物需要得到了满足,营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明显下降,但是膳食结构仍然不尽合理,不健康生活方式较为普遍,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依然上升,我国城市居民主要面临营养失衡的严峻挑战。
未来营养行业发展引领百姓健康
近年来,我国营养行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
2014年1月18日,国务院发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设定了我国的食物生产目标和营养发展目标,提出了未来7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纲要》提出优先发展“三个重点产品”: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优先关注“三个重点区域”: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优先改善“三类重点人群”: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 2015年5月16日,我国启动首届“全民营养周”。此前,《纲要》提出:“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健康生活方式,梳理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营养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加强营养与健康教育。”全民营养周的设立拉开了全民营养教育的序幕。
2016年5月,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发布。在健康中国成为国策的今天,新指南的出版为全体营养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健康传播者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科学证据和参考资料,鼓励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加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消费者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实现人民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成为重要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言中指出,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学生主动防病意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或营养包行动,保障生长发育。学生营养餐是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基础,是生命期营养举足轻重的一环,是营养学基础应用极为重要的领域,关系到全民健康水平和国家发展。优化学生营养餐,促进学生健康,是发展人民健康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要条件。
2016年10月,国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其中指出:引导合理膳食,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深入开展食物(农产品、食品)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发布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逐步解决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问题。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是全民健康的战略举措,其中再次明确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
2017年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全方位布局了国家营养发展未来,重点包括七大实施策略和六大重大行动。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国民营养”为切入点,预防营养相关疾病为目标,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制度,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形成健康中国的基础性保障新战略。
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改名国家卫生健康委,旨在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梳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以上多项令人瞩目的大事件,直接影响着营养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朝向“健康中国”大踏步前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