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它要借助各种不同的文学表现手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在学习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为主的文章中,如何才能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令学生习得语言文字的应用,感受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个人认为,把握文章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从而在对话中走近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所表达的情、意,是阅读教学中一条绕不开的路。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物性格;细节描写;主题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课程第二部分目标与内容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感悟语言文字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直接给我们指出了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抓住细节。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感中,有多种方法,而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朗读感悟、品味想象,在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之余、对学生人物的细节描写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着这种教学理念,本人开始着手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来尝试这种方法。
一、在外露的细节中勾勒形象
作家李准说过:“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担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语言更生动,动作更贴切,肖像更逼真,心理更细腻,故事环境更真实,情节更充实,主题更深刻,对写人叙事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开篇便写了母亲得知儿子写了第一首诗时的表现: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这一段话,初读觉得平淡,细细读来,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细节描写的背后,作者安排颇费心思。首先“眼睛亮亮地”“兴奋”等的神态描写,比较直观,学生初读可以把握,需要引导的是“嚷”“搂”“拥抱”这三个母亲的动作细节。单独把“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这句话拿出来,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嚷”字换成“说”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之中,“嚷”字所包含着的是激动的情感便不言而喻了。再一问:“你什么情况下会变‘说’成‘嚷’?”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此刻母亲内心的喜悦之情已经不能抑制,所以她需要“嚷”,需要这种大声地、激动地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一“嚷”,让我们感受到了兴奋的母亲那热烈的爱子之情。
通过对细节处的品读感悟、想象补充,这位母亲的形象就变得立体饱满起来,母亲的情感也更加丰富细腻,学生对母亲这一现象的感知也更加深刻,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表现出来。
二、从内隐的细节中品悟内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对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表现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的成功之处?还需落实到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本身,更具体地说,还需返归到作品所呈现的一处处细节描写,通过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甚至某一个字的品读、揣摩、想象,从而体悟到作品中生动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曲折的情节以及真实而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情感。
就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母亲这种直接外露的情感表达,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反而是父亲的“糟糕透了”显得费解。批评也是爱?在文章中,描写父亲的这一部分,更要通过捕捉细节去把握。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有关父亲的几段描写。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一说读完这段话,父亲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此时,学生会找到“扔”“并不退让”这两处细节描写。再问,如果你的父亲爱你的话,你觉得此時此刻,他会“扔”吗?他会“并不退让”吗?这两处细节描写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父亲的爱啊,反而让人感觉走入冰窖一般寒冷。接下来,我们必须进行一个环节的转折,引导学生关注到这段描写中的这一段话:
父亲开始读诗。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先让学生关注到这句话,并告诉学生父亲读得这么慢,是因为他内心的波澜,再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父亲此时在想什么?光从描写父亲的一些段落,也许还不足以让学生有充分到位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在本文描写巴迪的语言中,请大家关注三个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满怀信心。”这一句话,打开了学生联通全文的思维之门。于是,父亲内心地挣扎便不言而喻,学生也能体会,父亲如此坚决的、冷冰冰的行为,其实都是内心挣扎许久,咬着牙才做出来的,他的目的在于鞭策自己的孩子,这良苦用心能说不是爱得深沉才有的表现吗?
此时,通过一个个词语、一段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无意义的文字,而能感觉到每个文字所隐藏的一种张力,每个词语背后可能诉说的情感,就像面具后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三、把握细节描写,学会读懂文字的内涵
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总是要落实要语言文字当中,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能将春天到来之时,江南两岸仿佛一夜之间被吹绿的景象写得生动传神,他将一开始的“到”改成了“过”,又改成了“入”,几次修改之后才用了“绿”字。可见,文字是敏感的,学生对于文字也应该是敏感的,这种敏感度就体现在细节的把握当中。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对细节描写的品读,不仅在于把握某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形象、思想情感,更是一种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这就仿佛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思想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阳光、雨露的关照下,它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1].孟迎新.细节描写在写人叙事中的妙用【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2A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物性格;细节描写;主题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课程第二部分目标与内容要求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感悟语言文字呢?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直接给我们指出了学习语文的一种方式:抓住细节。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情感中,有多种方法,而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朗读感悟、品味想象,在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之余、对学生人物的细节描写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着这种教学理念,本人开始着手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来尝试这种方法。
一、在外露的细节中勾勒形象
作家李准说过:“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担着同样的作用,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语言更生动,动作更贴切,肖像更逼真,心理更细腻,故事环境更真实,情节更充实,主题更深刻,对写人叙事可以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开篇便写了母亲得知儿子写了第一首诗时的表现: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这一段话,初读觉得平淡,细细读来,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细节描写的背后,作者安排颇费心思。首先“眼睛亮亮地”“兴奋”等的神态描写,比较直观,学生初读可以把握,需要引导的是“嚷”“搂”“拥抱”这三个母亲的动作细节。单独把“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这句话拿出来,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嚷”字换成“说”让学生读一读,比较之中,“嚷”字所包含着的是激动的情感便不言而喻了。再一问:“你什么情况下会变‘说’成‘嚷’?”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此刻母亲内心的喜悦之情已经不能抑制,所以她需要“嚷”,需要这种大声地、激动地表达方式。也正是这一“嚷”,让我们感受到了兴奋的母亲那热烈的爱子之情。
通过对细节处的品读感悟、想象补充,这位母亲的形象就变得立体饱满起来,母亲的情感也更加丰富细腻,学生对母亲这一现象的感知也更加深刻,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表现出来。
二、从内隐的细节中品悟内心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对于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表现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的成功之处?还需落实到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本身,更具体地说,还需返归到作品所呈现的一处处细节描写,通过对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甚至某一个字的品读、揣摩、想象,从而体悟到作品中生动的语言、细腻的心理、曲折的情节以及真实而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情感。
就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母亲这种直接外露的情感表达,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反而是父亲的“糟糕透了”显得费解。批评也是爱?在文章中,描写父亲的这一部分,更要通过捕捉细节去把握。
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有关父亲的几段描写。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说一说读完这段话,父亲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此时,学生会找到“扔”“并不退让”这两处细节描写。再问,如果你的父亲爱你的话,你觉得此時此刻,他会“扔”吗?他会“并不退让”吗?这两处细节描写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父亲的爱啊,反而让人感觉走入冰窖一般寒冷。接下来,我们必须进行一个环节的转折,引导学生关注到这段描写中的这一段话:
父亲开始读诗。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先让学生关注到这句话,并告诉学生父亲读得这么慢,是因为他内心的波澜,再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父亲此时在想什么?光从描写父亲的一些段落,也许还不足以让学生有充分到位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在本文描写巴迪的语言中,请大家关注三个词语:得意扬扬、迫不及待、满怀信心。”这一句话,打开了学生联通全文的思维之门。于是,父亲内心地挣扎便不言而喻,学生也能体会,父亲如此坚决的、冷冰冰的行为,其实都是内心挣扎许久,咬着牙才做出来的,他的目的在于鞭策自己的孩子,这良苦用心能说不是爱得深沉才有的表现吗?
此时,通过一个个词语、一段段文字的细节描写,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无意义的文字,而能感觉到每个文字所隐藏的一种张力,每个词语背后可能诉说的情感,就像面具后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三、把握细节描写,学会读懂文字的内涵
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总是要落实要语言文字当中,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能将春天到来之时,江南两岸仿佛一夜之间被吹绿的景象写得生动传神,他将一开始的“到”改成了“过”,又改成了“入”,几次修改之后才用了“绿”字。可见,文字是敏感的,学生对于文字也应该是敏感的,这种敏感度就体现在细节的把握当中。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对细节描写的品读,不仅在于把握某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形象、思想情感,更是一种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启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这就仿佛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思想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阳光、雨露的关照下,它终有一天会生根,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1].孟迎新.细节描写在写人叙事中的妙用【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0·2A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