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晚霜冻害严重发生年份,以潍麦8号和泰山23为供试品种,多点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基施硅钾肥能显著减轻晚霜冻害发生程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皆增加,具有显著的减灾效果,在创建高产稳产田中作用突出。
关键词:冬小麦;硅钾肥;晚霜冻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S512.1+10.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2-0071-03
硅肥分高纯度硅肥、熔渣硅肥、氮磷钾硅复合肥三种类型。水溶性硅酸钠含硅量55%~60%。但价格昂贵,农用成本高;熔渣硅肥,呈粉状,施用不方便;氮磷钾硅复合肥由于多种成分复配,硅的含量偏低,无法显示硅的作用。鉴于此,笔者研制复配了硅钾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在冬小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以下就硅钾肥在抵御冬小麦晚霜冻害及在创建高产稳产田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防霜冻试验
试验于2006~2007年度在山东农业大学白马河农场及疃里镇后赵村进行。供试土壤为褐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白马河农场2007年初夏土壤养分测定,有机质含量1.81%,碱解氮82.4 mg/kg,速效磷39.3 mg/kg,速效钾136 mg/kg。疃里镇后赵村土壤有机质含量1.1%,全氮0.097%,全磷0.087%,速效氮109.2 mg/kg,速效磷16.6 mg/kg,速效钾105mg/kg。
疃里镇后赵村供试品种为潍麦8号,白马河农场金屯良种场为泰山23,播种量120 kg/hm2,10月1日播种。疃里镇后赵村设3个点,白马河农场设1个点,各试验点均设2个处理:①以常规施肥处理作对照(CK);②硅钾肥处理: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硅钾肥(含SiO215%、K2O 15%)750 kg/hm2。小区面积0.7 hm2,不设重复。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2 高产攻关试验
试验选定马集乡薄店村乔年华麦田。品种为泰山9818,面积0.13 hm2。在基施氮磷钾(16—16~18)复合肥750 kg/hm2、尿素300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硅钾肥750 kg/hm2,对照区施用硅肥750 kg/hm2。春季追尿素187.5 kg/hm2。
1.3 试验方法
2007年4月25日对硅钾肥区与对照区取样调查,每点1m三行,3点取样,调查总茎数、成穗数、受冻穗数,统计幼穗受冻率和单位面积穗数等指标。麦收前调查穗粒数,并取样实测千粒重,实打单独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幼穗受冻率的影响
从表1中看出,瞳里镇后赵村3个试点和金屯良种场1个试点硅钾肥区幼穗受冻率分别比对照区降低5.9、11.9、9.3、10.8个百分点,表明硅钾肥对冬小麦抗冻减灾有较好的效果。
2.2 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2中看出,疃里镇赵计才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31.5 75/hm2,穗粒数增加3.5粒,千粒重增加2.1 g,增产24.9%。疃里镇后赵村赵卫东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平均穗数增加30.0万/hm2,穗粒数增加2.3粒,千粒重增加2.0g,增产20.3%。疃里镇后赵村赵平安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93.0万/hm2,穗粒数增加1.5粒,千粒重增加1.1 g,增产27.3%。金屯良种场王希斌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79.5 75/hm2,穗粒数增加9.8粒,千粒重增加1.7g,增产60.6%。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田遇上晚霜冻害后,增施硅钾肥,与对照相比产量明显提高。
2.3 硅钾肥在创建高产稳产麦田中的作用
高产攻关试验田在收获前,硅钾肥区轻度倒伏,硅肥区严重倒伏。产量结构:硅钾肥区穗数370.5万/hm2,穗粒数49.7粒,千粒重49 g,实产8262.0 kg/hm2。硅肥区穗数370.5万/hm2,穗粒数49.3粒,千粒重47.8g,实产7 830.0 kg/hm2。加上上述疃里镇后赵村的硅钾肥区,多地块单产都超过7500 kg/hm2。在2007年冬小麦遭受严重晚霜冻害和早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高产地块,证明施用硅钾肥有明显高产稳产效果。
3 讨论
回顾1998~1999年嘉祥县9处冬小麦硅钾肥试验,平均增产13.1%。2007年在遇到晚霜冻害死穗的情况下,施硅钾肥增幅在20.3%~60.6%,高产攻关试验,硅钾肥区产量也超过7500 kg/hm2。表明硅钾肥对冬小麦抗冻减灾和创高产有较好的效果。
从冬小麦-玉米轮作区、冬小麦-水稻轮作区土壤硅元素消耗上看,施用硅肥很有必要。冬小麦玉米轮作区,两季都按生产粮食7500 kg/hm2、秸秆9000 kg/hm2计,麦秸含SiO:3.61%,玉米秸含SiO2 2.06%,两季消耗土壤SiO2近510 kg/hm2。冬小麦水稻轮作区,水稻单产9000 kg/hm2、冬小麦单产6 750 kg/hm2,水稻秸秆9750 kg/hm2、冬小麦秸秆7500 kg/hm2,稻谷含SiO2 2.44%,水稻秸秆含SiO210.23%,一年从土壤中带走SiO2 1487.8 kg/hm2,相当稻麦吸收氮磷钾总量的两倍以上,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再从土壤有效硅变化上看,1995~1998年“山东土壤有效硅含量图”载:嘉祥县有三个样点,平均有效硅319.7 mg/kg;至2005年测定全县平均有效硅166.77 mg/kg,10年间下降近50%。2006年嘉祥县水稻钾肥试验硅钾肥区实打单产9787.5kg/hm2,对照区单产8 242.5 kg/hm2,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增产18.7%。两次出米率测定,硅钾肥区出米率74.82%,对照区出米率71.88%。折合大米产量,硅钾肥区7323.0kg/hm2,对照区5924.7 kg/hm2,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增产23.6%。硅钾肥后效冬小麦单产6120.0 kg/hm2,对照单产52725 kg/hm2,增产16.1%。
硅元素占地壳(土壤)的27.6%,SiO2占地壳(土壤)的60%,是土壤中主要的基质和植物营养元素。随着氮磷钾肥的大量施用,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有效硅含量逐渐下降。世界上最早的英国洛桑肥料实验站,连续100年以上试验证明,硅有活化土壤中磷的作用。施用的磷肥作物利用率很低,多数被土壤固定。磷的资源比较缺乏,用丰富的硅资源活化土壤中的磷,是有积极意义的。硅还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增强作物抵抗病害的能力,促进根系发育,改良土壤,改善产品品质等。日本把硅肥作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肥料,我们应该借鉴。熔渣硅肥除含硅外,还含有钙、镁、硫、铁、锰、锌、铜等中微量元素。稻区应关注硅钾肥在稻麦轮作高产稳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松烈主编,山东小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杨洪宾主编,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及防冻减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冯玉香,何维勋著,霜冻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5]孙忠富编著,霜冻灾害与防御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王登甲,稻麦轮作区硅钾肥田间肥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9,1:86-88
[7]孙庆峰,李玉章,于秉祥,水稻施用硅、钾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83-184
[8]邢建辉,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抗旱性的影响[J],小麦研究,2004,25(2):5-7,
[9]孙克刚,贾改花,孟祥锋,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J],农资科技,2003,6:12-14
关键词:冬小麦;硅钾肥;晚霜冻害;高产
中图分类号:S512.1+10.6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1)02-0071-03
硅肥分高纯度硅肥、熔渣硅肥、氮磷钾硅复合肥三种类型。水溶性硅酸钠含硅量55%~60%。但价格昂贵,农用成本高;熔渣硅肥,呈粉状,施用不方便;氮磷钾硅复合肥由于多种成分复配,硅的含量偏低,无法显示硅的作用。鉴于此,笔者研制复配了硅钾肥与氮磷肥配合施用,在冬小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以下就硅钾肥在抵御冬小麦晚霜冻害及在创建高产稳产田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防霜冻试验
试验于2006~2007年度在山东农业大学白马河农场及疃里镇后赵村进行。供试土壤为褐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白马河农场2007年初夏土壤养分测定,有机质含量1.81%,碱解氮82.4 mg/kg,速效磷39.3 mg/kg,速效钾136 mg/kg。疃里镇后赵村土壤有机质含量1.1%,全氮0.097%,全磷0.087%,速效氮109.2 mg/kg,速效磷16.6 mg/kg,速效钾105mg/kg。
疃里镇后赵村供试品种为潍麦8号,白马河农场金屯良种场为泰山23,播种量120 kg/hm2,10月1日播种。疃里镇后赵村设3个点,白马河农场设1个点,各试验点均设2个处理:①以常规施肥处理作对照(CK);②硅钾肥处理: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硅钾肥(含SiO215%、K2O 15%)750 kg/hm2。小区面积0.7 hm2,不设重复。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1.2 高产攻关试验
试验选定马集乡薄店村乔年华麦田。品种为泰山9818,面积0.13 hm2。在基施氮磷钾(16—16~18)复合肥750 kg/hm2、尿素300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硅钾肥750 kg/hm2,对照区施用硅肥750 kg/hm2。春季追尿素187.5 kg/hm2。
1.3 试验方法
2007年4月25日对硅钾肥区与对照区取样调查,每点1m三行,3点取样,调查总茎数、成穗数、受冻穗数,统计幼穗受冻率和单位面积穗数等指标。麦收前调查穗粒数,并取样实测千粒重,实打单独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幼穗受冻率的影响
从表1中看出,瞳里镇后赵村3个试点和金屯良种场1个试点硅钾肥区幼穗受冻率分别比对照区降低5.9、11.9、9.3、10.8个百分点,表明硅钾肥对冬小麦抗冻减灾有较好的效果。
2.2 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2中看出,疃里镇赵计才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31.5 75/hm2,穗粒数增加3.5粒,千粒重增加2.1 g,增产24.9%。疃里镇后赵村赵卫东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平均穗数增加30.0万/hm2,穗粒数增加2.3粒,千粒重增加2.0g,增产20.3%。疃里镇后赵村赵平安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93.0万/hm2,穗粒数增加1.5粒,千粒重增加1.1 g,增产27.3%。金屯良种场王希斌麦田硅钾肥区比对照区穗数增加79.5 75/hm2,穗粒数增加9.8粒,千粒重增加1.7g,增产60.6%。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田遇上晚霜冻害后,增施硅钾肥,与对照相比产量明显提高。
2.3 硅钾肥在创建高产稳产麦田中的作用
高产攻关试验田在收获前,硅钾肥区轻度倒伏,硅肥区严重倒伏。产量结构:硅钾肥区穗数370.5万/hm2,穗粒数49.7粒,千粒重49 g,实产8262.0 kg/hm2。硅肥区穗数370.5万/hm2,穗粒数49.3粒,千粒重47.8g,实产7 830.0 kg/hm2。加上上述疃里镇后赵村的硅钾肥区,多地块单产都超过7500 kg/hm2。在2007年冬小麦遭受严重晚霜冻害和早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高产地块,证明施用硅钾肥有明显高产稳产效果。
3 讨论
回顾1998~1999年嘉祥县9处冬小麦硅钾肥试验,平均增产13.1%。2007年在遇到晚霜冻害死穗的情况下,施硅钾肥增幅在20.3%~60.6%,高产攻关试验,硅钾肥区产量也超过7500 kg/hm2。表明硅钾肥对冬小麦抗冻减灾和创高产有较好的效果。
从冬小麦-玉米轮作区、冬小麦-水稻轮作区土壤硅元素消耗上看,施用硅肥很有必要。冬小麦玉米轮作区,两季都按生产粮食7500 kg/hm2、秸秆9000 kg/hm2计,麦秸含SiO:3.61%,玉米秸含SiO2 2.06%,两季消耗土壤SiO2近510 kg/hm2。冬小麦水稻轮作区,水稻单产9000 kg/hm2、冬小麦单产6 750 kg/hm2,水稻秸秆9750 kg/hm2、冬小麦秸秆7500 kg/hm2,稻谷含SiO2 2.44%,水稻秸秆含SiO210.23%,一年从土壤中带走SiO2 1487.8 kg/hm2,相当稻麦吸收氮磷钾总量的两倍以上,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再从土壤有效硅变化上看,1995~1998年“山东土壤有效硅含量图”载:嘉祥县有三个样点,平均有效硅319.7 mg/kg;至2005年测定全县平均有效硅166.77 mg/kg,10年间下降近50%。2006年嘉祥县水稻钾肥试验硅钾肥区实打单产9787.5kg/hm2,对照区单产8 242.5 kg/hm2,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增产18.7%。两次出米率测定,硅钾肥区出米率74.82%,对照区出米率71.88%。折合大米产量,硅钾肥区7323.0kg/hm2,对照区5924.7 kg/hm2,硅钾肥区比对照区增产23.6%。硅钾肥后效冬小麦单产6120.0 kg/hm2,对照单产52725 kg/hm2,增产16.1%。
硅元素占地壳(土壤)的27.6%,SiO2占地壳(土壤)的60%,是土壤中主要的基质和植物营养元素。随着氮磷钾肥的大量施用,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有效硅含量逐渐下降。世界上最早的英国洛桑肥料实验站,连续100年以上试验证明,硅有活化土壤中磷的作用。施用的磷肥作物利用率很低,多数被土壤固定。磷的资源比较缺乏,用丰富的硅资源活化土壤中的磷,是有积极意义的。硅还有利于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增强作物抵抗病害的能力,促进根系发育,改良土壤,改善产品品质等。日本把硅肥作为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肥料,我们应该借鉴。熔渣硅肥除含硅外,还含有钙、镁、硫、铁、锰、锌、铜等中微量元素。稻区应关注硅钾肥在稻麦轮作高产稳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松烈主编,山东小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3]杨洪宾主编,冬小麦越冬期冻害及防冻减灾[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冯玉香,何维勋著,霜冻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5]孙忠富编著,霜冻灾害与防御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王登甲,稻麦轮作区硅钾肥田间肥效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9,1:86-88
[7]孙庆峰,李玉章,于秉祥,水稻施用硅、钾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183-184
[8]邢建辉,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抗旱性的影响[J],小麦研究,2004,25(2):5-7,
[9]孙克刚,贾改花,孟祥锋,施用硅钾肥对冬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影响[J],农资科技,2003,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