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学生发展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和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爱”保护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及时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能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师爱。“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绪。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简单地选择批评,更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耐心的启发与开导。
二、以“境”培养兴趣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人文性,更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争论”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我基本无所事事。但事实胜于雄辩,该节课竟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为,学生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增进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10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任编辑潘孟良
一、以“爱”保护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及时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能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师爱。“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绪。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简单地选择批评,更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耐心的启发与开导。
二、以“境”培养兴趣
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人文性,更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争论”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三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我基本无所事事。但事实胜于雄辩,该节课竟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为,学生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增进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10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