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一不留神就食用了“添加剂美食”——甜品店里香飘四溢的奶茶、果汁;大排档里热气腾腾的丸子、烧烤……它们色泽诱人、味美价廉。这些美味食品是如何制作的?过量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哪些伤害?消费者又应如何防范?为求解这些答案,记者对相关环节进行了调查。
无处不在:添加剂调出的美味
在哈尔滨市几处比较集中的食品经销场所——道外区南极食品批发市场、道外区景阳街批发市场、南岗区哈西农贸大市场,记者发现,经营干调类产品的店铺都在销售食品添加剂,且品种齐全:调味剂、着色剂、防腐剂、香精等等。记者走进哈西农贸大市场的一家干调店铺: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支起了四个三层高的货架,上面摆满了一桶桶五颜六色的色素和散发着刺鼻味道的香精。记者在店内待了不到五分钟,就有四位顾客前来购买食品添加剂。记者注意到,有些顾客在购买时不仅不用店主介绍商品,而且一次买得很多。
在店主整理货品的间歇,记者在与他闲谈中了解到,这些顾客都是附近饭店和小摊的采购员,因为总来买,都是熟客了。店主说:做糕点、饮料的,来了就买色素、甜蜜素;开饭店和大排档的,一般都要香精和防腐剂。他们谁要买啥他心里都有数,根本不用问。春节期间,很多饭店、小摊的生意会很火爆,所以需要囤些货。
食品添加剂市场如此繁荣,是否我们吃的食物都难逃被“添加”的命运呢?记者向在饭店从事厨师工作多年的同乡贾先生了解情况。贾先生告诉记者,以往,大家都认为吃现做的食物健康,觉得不含防腐剂等添加剂。其实,现在的许多饭店和作坊使用食品添加剂制作食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贾先生说:“举个例子:为啥你在粥铺喝的粥那么稠、那么好喝,自己回家一做就清汤寡水的?因为许多粥铺都在粥里放了增稠剂。”见记者有些疑惑,贾先生又说,“还有你们年轻人爱吃的烧烤、涮丸子为啥那么香?因为做的时候加了香精粉。有的肉丸子里根本就没有肉,就是用淀粉和添加剂做的;有的肉有异味,但抹上肉精粉就全盖住了,口感上完全没问题。”为了让记者有直观感受,贾先生展示了“无肉肉丸”的做法。他把淀粉和在市场上购买的弹力素、食品胶以及肉精粉加水和到一起,搅拌成糊状后用手团成肉丸的形状,然后风干。过了大约十分钟,丸子干得差不多了,记者用手按压,感觉弹力十足。记者把丸子放到沸水里煮,不但没有煮碎,还散发出浓郁的肉香。贾先生说:“现在的肉价涨得厉害,用肉精粉这些添加剂做丸子节省成本。顾客一般也不会关心到底有没有肉,只要味道好就行。”
用量没谱:享受美食存在风险
记者在走访添加剂市场时还发现一个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食品添加剂在外包装上没有注明具体使用量和安全值。
在南极食品批发市场和景阳街批发市场,记者随机选择了五个干调制品店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五家店铺都有存在此类问题的商品在出售。在景阳街的一家干调门店,记者以大学生开奶茶店创业为由,向销售人员咨询所需配料。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奶茶必不可少的就是奶精、各种果味香精和色素。记者取下一包名为“牛奶奶精”的商品,查看包装袋后面的配料表发现,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植脂末,并无牛奶,包装上也没有注明使用配比量。当记者询问一杯奶茶要加多少奶精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要是奶茶卖得贵就多加点,卖得便宜就少加点。”
记者又查看了销售人员推荐的几种桶装果粉和色素,发现这些商品的外包装非常简易,有的只有产品名称和生产厂家,连成分表都没有。而在附近的另一家门市里,记者挑选的三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牛肉精,仅有一种产品的包装上注明了建议使用量是0.2%~0.5%。当记者询问这类产品是否为正规厂家生产、掌握不好百分比用量有没有危害时,店员说:“买的人特别多,没听说吃出什么问题。”
食品添加剂包装信息模糊,销售人员解释不清,那么,用这些添加剂制作食物的人就能把握好这个“度”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向曾在一家甜品店打了两年工的李小姐探悉内情。李小姐告诉记者,一些街头甜品店制作的奶茶就是用奶精和茶粉加水调制的。此外,他们还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想要什么口味就放什么口味的香精粉。制作果汁更简单,把不同口味的香精粉加上色素,用水按比例兑好就可以了。“做一杯500毫升的奶茶或果汁,我们基本上都是一种料放一勺(约20g),这样口感比较好。至于放这个量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有没有具体规定,我们也不知道。” 李小姐说。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样一杯售价五元的奶茶、果汁,实际成本连一元都不到,更谈不上有什么营养了。因其价格便宜、味道好,受到许多顾客的青睐。李小姐表示,在她打工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出100杯左右的奶茶、果汁。这些甜品是很多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的日常必备零食,有的人几乎每天都来买。
相关解读:食品添加剂应合理使用
记者通过对相关食品网站的浏览发现,奶茶等奶制品中广泛使用的奶精(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通过氢化、精炼后在常温下凝固而成的,虽然使奶制品的制作更方便了,但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记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课题组,曾在2012年对街头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过采样测定。数据表明,在一杯300毫升的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2.7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量不要超过食物热量的1%,大致相当于2克。每天喝一杯这样的奶茶,反式脂肪酸就已经超标了,更不要说再吃其他食物。相关研究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大两倍;同时,反式脂肪酸还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度肥胖,造成智力发育迟缓。因此,营养专家建议,街头奶茶、果汁尽量不要购买。
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包装信息和使用标准问题,记者从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咨询处了解到,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标识内容中包括要明确标示出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一些复合类食品添加剂由于成分复杂,且多为人工合成,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制作食品时,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乱添加、滥添加。
那么,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一定会危害身体健康吗?消费者还能购买吗?记者采访了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刘宁。刘教授表示,食品添加剂以合理方式、合理剂量使用,就不会危害健康。“每家每户做饭时必不可少的味精、酱油和食盐等,其实都属于或者含有食品添加剂。”刘宁教授说,“食品添加剂并不一定引发安全问题,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是不按标准、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没有将其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
温馨提示:选购食品“五不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民众关注的一大热点。记者在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投诉处理部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食品安全类案件的投诉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关于食品添加剂用量不符合标准、添加剂滥用这类投诉案件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一个投诉大类。为了避免购买到添加剂超标的不合格产品,确保自身的身体健康,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宣传部部长邵文凯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记住“五不要”:一是不要购买外表潮润、发黏、发白或颜色过于鲜艳的食品。这种成色的食品中多数加入了过量“着色剂”“防腐剂”等添加剂。二是不要购买外观状态发生变化或香料味过重的地摊食品。这些食品很可能是原料已经过期,用色素或香精等添加剂进行掩盖的“翻新”食品。三是不要在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和无检疫合格证明书的生产场所购买食品。这些食品生产场所往往没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因此无法确定其制作的食品是否使用了不合格原料和过量添加剂。四是不要购买无正规外包装的散装食品。这种食品通常生产渠道不明、质量难保。五是不要忘记索要购物凭证。购买食品尤其是直接入口、现场制作的熟食品,一定要索取并保留好收据、发票,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举证。
无处不在:添加剂调出的美味
在哈尔滨市几处比较集中的食品经销场所——道外区南极食品批发市场、道外区景阳街批发市场、南岗区哈西农贸大市场,记者发现,经营干调类产品的店铺都在销售食品添加剂,且品种齐全:调味剂、着色剂、防腐剂、香精等等。记者走进哈西农贸大市场的一家干调店铺: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支起了四个三层高的货架,上面摆满了一桶桶五颜六色的色素和散发着刺鼻味道的香精。记者在店内待了不到五分钟,就有四位顾客前来购买食品添加剂。记者注意到,有些顾客在购买时不仅不用店主介绍商品,而且一次买得很多。
在店主整理货品的间歇,记者在与他闲谈中了解到,这些顾客都是附近饭店和小摊的采购员,因为总来买,都是熟客了。店主说:做糕点、饮料的,来了就买色素、甜蜜素;开饭店和大排档的,一般都要香精和防腐剂。他们谁要买啥他心里都有数,根本不用问。春节期间,很多饭店、小摊的生意会很火爆,所以需要囤些货。
食品添加剂市场如此繁荣,是否我们吃的食物都难逃被“添加”的命运呢?记者向在饭店从事厨师工作多年的同乡贾先生了解情况。贾先生告诉记者,以往,大家都认为吃现做的食物健康,觉得不含防腐剂等添加剂。其实,现在的许多饭店和作坊使用食品添加剂制作食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贾先生说:“举个例子:为啥你在粥铺喝的粥那么稠、那么好喝,自己回家一做就清汤寡水的?因为许多粥铺都在粥里放了增稠剂。”见记者有些疑惑,贾先生又说,“还有你们年轻人爱吃的烧烤、涮丸子为啥那么香?因为做的时候加了香精粉。有的肉丸子里根本就没有肉,就是用淀粉和添加剂做的;有的肉有异味,但抹上肉精粉就全盖住了,口感上完全没问题。”为了让记者有直观感受,贾先生展示了“无肉肉丸”的做法。他把淀粉和在市场上购买的弹力素、食品胶以及肉精粉加水和到一起,搅拌成糊状后用手团成肉丸的形状,然后风干。过了大约十分钟,丸子干得差不多了,记者用手按压,感觉弹力十足。记者把丸子放到沸水里煮,不但没有煮碎,还散发出浓郁的肉香。贾先生说:“现在的肉价涨得厉害,用肉精粉这些添加剂做丸子节省成本。顾客一般也不会关心到底有没有肉,只要味道好就行。”
用量没谱:享受美食存在风险
记者在走访添加剂市场时还发现一个问题: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食品添加剂在外包装上没有注明具体使用量和安全值。
在南极食品批发市场和景阳街批发市场,记者随机选择了五个干调制品店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五家店铺都有存在此类问题的商品在出售。在景阳街的一家干调门店,记者以大学生开奶茶店创业为由,向销售人员咨询所需配料。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奶茶必不可少的就是奶精、各种果味香精和色素。记者取下一包名为“牛奶奶精”的商品,查看包装袋后面的配料表发现,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植脂末,并无牛奶,包装上也没有注明使用配比量。当记者询问一杯奶茶要加多少奶精时,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要是奶茶卖得贵就多加点,卖得便宜就少加点。”
记者又查看了销售人员推荐的几种桶装果粉和色素,发现这些商品的外包装非常简易,有的只有产品名称和生产厂家,连成分表都没有。而在附近的另一家门市里,记者挑选的三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牛肉精,仅有一种产品的包装上注明了建议使用量是0.2%~0.5%。当记者询问这类产品是否为正规厂家生产、掌握不好百分比用量有没有危害时,店员说:“买的人特别多,没听说吃出什么问题。”
食品添加剂包装信息模糊,销售人员解释不清,那么,用这些添加剂制作食物的人就能把握好这个“度”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向曾在一家甜品店打了两年工的李小姐探悉内情。李小姐告诉记者,一些街头甜品店制作的奶茶就是用奶精和茶粉加水调制的。此外,他们还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想要什么口味就放什么口味的香精粉。制作果汁更简单,把不同口味的香精粉加上色素,用水按比例兑好就可以了。“做一杯500毫升的奶茶或果汁,我们基本上都是一种料放一勺(约20g),这样口感比较好。至于放这个量会不会危害身体健康,有没有具体规定,我们也不知道。” 李小姐说。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样一杯售价五元的奶茶、果汁,实际成本连一元都不到,更谈不上有什么营养了。因其价格便宜、味道好,受到许多顾客的青睐。李小姐表示,在她打工的时候,平均每天能卖出100杯左右的奶茶、果汁。这些甜品是很多学生和年轻上班族的日常必备零食,有的人几乎每天都来买。
相关解读:食品添加剂应合理使用
记者通过对相关食品网站的浏览发现,奶茶等奶制品中广泛使用的奶精(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通过氢化、精炼后在常温下凝固而成的,虽然使奶制品的制作更方便了,但其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记者看到这样一份资料: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课题组,曾在2012年对街头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进行过采样测定。数据表明,在一杯300毫升的奶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2.7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酸量不要超过食物热量的1%,大致相当于2克。每天喝一杯这样的奶茶,反式脂肪酸就已经超标了,更不要说再吃其他食物。相关研究表明,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使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大两倍;同时,反式脂肪酸还会导致儿童、青少年过度肥胖,造成智力发育迟缓。因此,营养专家建议,街头奶茶、果汁尽量不要购买。
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包装信息和使用标准问题,记者从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咨询处了解到,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必须有包装标识和产品说明书,标识内容中包括要明确标示出使用范围与使用量、使用方法等。一些复合类食品添加剂由于成分复杂,且多为人工合成,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制作食品时,必须按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乱添加、滥添加。
那么,含有添加剂的食品一定会危害身体健康吗?消费者还能购买吗?记者采访了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刘宁。刘教授表示,食品添加剂以合理方式、合理剂量使用,就不会危害健康。“每家每户做饭时必不可少的味精、酱油和食盐等,其实都属于或者含有食品添加剂。”刘宁教授说,“食品添加剂并不一定引发安全问题,导致安全问题的原因是不按标准、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没有将其控制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
温馨提示:选购食品“五不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民众关注的一大热点。记者在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投诉处理部了解到,自2011年以来,食品安全类案件的投诉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关于食品添加剂用量不符合标准、添加剂滥用这类投诉案件占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一个投诉大类。为了避免购买到添加剂超标的不合格产品,确保自身的身体健康,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宣传部部长邵文凯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记住“五不要”:一是不要购买外表潮润、发黏、发白或颜色过于鲜艳的食品。这种成色的食品中多数加入了过量“着色剂”“防腐剂”等添加剂。二是不要购买外观状态发生变化或香料味过重的地摊食品。这些食品很可能是原料已经过期,用色素或香精等添加剂进行掩盖的“翻新”食品。三是不要在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和无检疫合格证明书的生产场所购买食品。这些食品生产场所往往没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因此无法确定其制作的食品是否使用了不合格原料和过量添加剂。四是不要购买无正规外包装的散装食品。这种食品通常生产渠道不明、质量难保。五是不要忘记索要购物凭证。购买食品尤其是直接入口、现场制作的熟食品,一定要索取并保留好收据、发票,以备发生消费纠纷时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