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2岁的他,是我国第一个靠拾废品捐助“希望工程”的少年。几年间,他用自己稚嫩的双手,托起了8位失学儿童的梦想。
他还作为全国捐助“希望工程”的惟一代表,出席了“春满大地”全国春节文艺晚会,央视还以《成长》为题,为他拍了专题片。
他就是“全国百名好少年”之一、濮阳市一中初一学生杨成帅。
从捐建“航母”到“希望工程”
少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童心四溢。
杨成帅也有梦想,做梦都想为祖国母亲捐建一艘航空母舰。
这一梦,是在杨成帅7岁那年起航的。
今年12岁的成帅祖籍河南省林州市,他的父母在濮阳市卖包子为生;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希望自己的儿孙也能成为军人,报效祖国,但成帅的爸爸由于身体的原因没能如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孙子一出生,便给他起名“成帅”。受爷辈、父辈的熏陶,杨成帅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特别爱看央视“军事天地”节目。1997年3月份的一天,7岁的小成帅看到电视上介绍外国的航空母舰时,突然问爸爸中国为啥没有航空母航。
“建造航空母舰要花很多钱,大概是国家还不”太富裕吧!”爸爸也不甚了解。
小成帅的心情沉重起来,他对爸爸说:“我要为中国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捐款。”
爸爸说:“好,爸爸给你钱。”
成帅不要爸爸的钱,他要自己去挣。
第二天是星期日,三月的春风乍暖还寒。一大早,成帅便走上街头“挣钱”,奔波于大街小巷寻找着废塑料袋、纸片和饮料盒。
这一天,成帅所捡的垃圾卖了6元钱,他想凑个6.68元的吉利数,意寓中国航母“一帆风顺”。
不久,钱凑齐了,正好是6元6角8分钱!
成帅不知道该把这笔钱寄往何处,就向爸爸求助。在爸爸的帮助下,成帅把钱和自己的一份心意寄到了中央电视台。
央视对成帅的捐款很重视,只是没有接受为建航母捐款的先例,反复斟酌后,将钱转交给了国家“希望工程”办公室。
不久,杨成帅收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来信。信中说,现在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因贫穷致使很多孩子面临辍学,基金会将用这笔捐款资助失学儿童……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造就了大批志士仁人,本身就是一艘革命的“航空母舰”。为革命老区儿童捐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是为中国国防做贡献。青基会还在来信中告诉成帅,要得到“希望工程”的一张“1+1”救助卡,捐资数额必须达到400元。
青基会的来信成了对成帅童心之爱的激发和张扬的点金石。他把来信捂在胸口,思绪翻腾,完成了从捐建航母到捐助“希望工程”的思想转变。他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捡废品攒够400元,托起一个失学儿童的梦想,也实现自己得到一张“1+1救助卡的愿望。
理想晨曦初露,小成帅也开始了不懈追求,为了这份追求,他把天真烂漫的童年在理想天地里放飞着。同时,他也在寻觅着,从一片纸、一个塑料袋、一只易拉罐中寻觅潜在的价值,以此来编织托起希望之梦的美丽花环。
稚手托起第一个梦想
“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隐秘的爱他人的意向和动机,这种爱心若不只是给予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那就会很自然地普施于众人,就会使人变得仁慈和宽厚。”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和中国儒学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成帅的爱心与其说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希望工程”,不如说来源于一颗童心的最善良的意识。
这种善良的意识清如流水。
成帅清可见底的如水童心,是纯粹的。他为了得到一张“希望工程”的“1+1”救助卡,纯粹得只有追求。
滴水成冰的严冬,成帅在纷飞的落雪中寻觅,寻觅纸片、废旧塑料袋。
酷热难耐的盛夏,成帅在车站、广场寻觅,寻觅饮料瓶、易拉罐。
寒暑易节,冬去春来,成帅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寻觅得异常艰辛。
这种艰辛又化为一种“吝啬”。
巧克力、泡泡糖,对他来说失去了魅力。
零花钱也从嘴里抠出来,投进了储钱罐。
晚上学习需要照明,爸爸决定为成帅买一个新台灯。成帅不要,他从街上捡来一个旧台灯,修理修理作为照明工具。
过年了,妈妈几次要给成帅买新衣服,他摇一摇头,说哥哥的旧衣服他可以接着穿。
在学校里,成帅要求班主任每天安排他打扫卫生。他把地上的废纸和铅笔头收集起来,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当废品卖掉。他把学校奖励给他的铅笔和本子省下来,全部捐了出去。
1997年5月31日,爸爸特别奖励成帅去北京旅游。那是他第一次去首都,爸爸打算找个宾馆住下来,好好休息,以备第二天尽兴地玩。成帅一问,父子俩住宾馆的钱几乎可以资助一个失学儿童,便拉住爸爸走开了。那一夜,父子俩在北京街头蹲到了天亮。
第二天,在颐和园,成帅嫌门票太贵,没进;在故宫门前,他们徘徊良久,还是转回了头……最后,父子俩来到军事博物馆,成帅听说小孩子可以免票,就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个下午。
那次北京之行,小成帅还有一项自己的“使命”,就是到青基会看一看。6月2日,成帅便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了青基会。接待成帅的景奶奶告诉成帅,在革命老区有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需要帮助,捐助400元钱就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小成帅翻看着一本本失学儿童名册,内心震动了,他把带来的90元钱、90支铅笔和90个本子捐出后,还在名册上看到了一个叫白亮亮的小朋友。他了解到,7岁的白亮亮家住延安地区黄龙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母亲因病离家出走后,全家人为寻母债台高筑,白亮亮不得不辍学放羊……
成帅仿佛看到了白亮亮那双渴盼的眼睛,他要把白亮亮作为捐助对象,帮白亮亮重新拾起那份失落的希望。
回到濮阳后,成帅先后7次把卖垃圾的钱寄往青基会。不久,捐款额达到了404.9元。成帅终于帮白亮亮圆了梦,内心欣慰无比。1998年9月,成帅也收到了青基会的第一张“1+1”捐助卡,完成了他少年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孜孜以求拾取希望
用爱心为他人的人生点灯,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美德。这种幸福和美德是永恒的。
成帅资助白亮亮重返校园后,自己的人生也大放异彩。1999年1月,他给青基会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在“六一”前夕争取再资助一名失学儿童。
青基会来信鼓励成帅,同时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央视导演曾8次跑到青基会,从180多万人中筛选出来杨成帅,邀他参加央视“春回大地”99春节晚会。因为成帅是我国第一个依靠捡废品卖钱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意义非凡。
1999年2月2日上午,成帅在爸爸杨军生和濮阳市三小校长程增旺的陪同下,来到了首都北京。晚会的制片主任张彦、导演郭建军亲自驾车将他们接到宾馆。
在晚会现场,当嘉宾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王馥荔介绍杨成帅自己用捡来的铅笔头写字,而将节省下的新铅笔捐赠给贫困少年的感人事迹时,会场掌声如潮,不少老干部禁不住流下热泪。
晚会上,杨成帅惊喜地见到了他帮助过的小伙伴——陕北黄龙县贫困少年白亮亮。小成帅高兴地把30个作业本和60支铅笔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白亮亮,并为白亮亮系上了崭新的红领巾,鼓励他不要被贫困吓倒,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白亮亮和他的老师不住落泪。
参加晚会归来,杨成帅致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他将继续靠自己的力量,资助井岗山、西柏坡、遵义等革命老区的几名贫困学生,让他们有学上,有书读。
濮阳市党政领导也被成帅的事迹所感动,号召全市青少年向杨成帅学习,濮阳市教委、团市委、市工委还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杨成帅“助人为乐好少年”光荣称号。当年,他还被提名为“全国十佳少年”候选人,并登上了“中国百名好少年”的光荣榜。
掌声响起,鲜花簇拥,好评如潮。但少年成帅的爱心依然在漫延,在涌动。
成帅的身影又出现在汽车站、大街上,拾取着一件件废品,拾取着一份份希望。很快,他的“废品仓库”充实起来,堆满了废纸、酒瓶、易拉罐。他让爸爸把这些东西带到收购站,卖成钱后寄往青基会。
集腋成裘,成帅的捐款又达到了400元,他资助第二个失学少年的愿望实现了。1999年6月10日,他在收到“希望工程”的第二张“1+1”捐助卡的同时,也收到资助对象的来信。她叫叶淑华,江西浮梁县楚南三小学生。她说她家住在山区,父母有病,自己几度辍学,是成帅那双温暖的手,重新托起了她的求学梦。
实现了第二个梦想,成帅还不知足。他还要把央视奖给他的电视机,作为爱的种子播洒开来。
爸爸很赞赏儿子的想法,就将央视奖励的电视机卖掉,取出800元钱寄给青基会,请求再资助两名革命老区的贫困生。
很快,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地区小朋友蔡德伦、安徽庐江县的赵海燕来信表示谢意,说这笔款已使他们重返校园。
成帅捧读一封封来信,就像捧着一串串沉甸甸黄灿灿的爱的果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垠的丰收田野。
成帅欣慰,成帅激动。他播种了爱,也收获了爱;播种了坚强,也收获了坚强。
奋力驾驭爱的“方舟”
我们的一生中,值得做的事不可能都做完,我们求助于希望;我们所做的事不论有多大的效力,都不可能单独去完成,因此,我们求助于爱。
人,大概就是“希望”与“爱”的载体。
在实现每一份“希望”中,成帅奋力驾驭着爱的“方舟”,愈加感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但他心存一份信仰,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爱。
社会承认这种爱,但来自角角落落的暗流也时时扑打着成帅那颗善良的心。
有人向成帅投以鄙视的目光:“小小年纪捡废品,长大有啥出息?”
有人指责成帅的爸爸:“让孩子扬名,是另有所图!”
成帅听了很伤心,爸爸也很伤心,但爸爸坚信: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儿子通过捡废品,拾取了一个又一个失学儿童失落的梦想,同时也托起了自己的梦想。
为了延续成帅的梦想,多病的爸爸给了儿子以足够的信心。
就在这时,成帅病了,病得一塌糊涂。不停地挤眼、吸鼻、结巴、摇头、好动。大夫说,孩子受了刺激,患了“多动症”。本不富裕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成帅的病依然没有痊愈。而他的心理是健全的,节假日,他还没有忘记捡废品;上学路上,他不放过一个饮料瓶。 成帅的信念没有改变。 2000年5月初,成帅突然接到河南省南乐县桑红英等失学儿童的求援信。成帅自己的力量有限,心里有点犯难。爸爸鼓励成帅写了3封信,分别寄给了濮阳市委书记、市长和市教委主任,恳请有关部门倡议全市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省点零花钱,和他一起帮助桑红英等失学儿童继续完成学业。成帅积极倡议,并带头捐款,爸爸还亲自到南乐县选择资助对象。最终使南乐县的桑红英、晁文广、袁雪雪、姚永超重返校园。
范俊权是河南范县一中的三好学生,因父亲有病而面临辍学。成帅央求爸爸一起想办法,病魔缠身的爸爸立即到范县教委反映情况。最终,在社会的帮助下,范俊权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当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施人于爱,自己也收获爱。2001年夏,成帅就要小学毕业了,濮阳几所中学都想吸收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市一中领导了解情况后,力排众议,打破划片入学的框框,录取了成帅。
在市一中,校领导给成帅安排最好的班级,教育同学们给患“多动症”的成帅最多的关怀。
同学们被成帅的事迹所感动,每天,他们主动把用过的废纸攒起来,交给成帅,支持这个少年的“希望工程”。
2001年岁末,记者赶到濮阳市一中采访时,发现他所在的教室后面放着一个很大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废纸。
采访就要结束了,记者问成帅有什么打算,他腼腆地说:“一直做下去。”
“一直做下去!”朴素的回答,闪耀着一个希望少年的无限希望。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拒绝转载、上网、改编)
编辑/杨涛军
他还作为全国捐助“希望工程”的惟一代表,出席了“春满大地”全国春节文艺晚会,央视还以《成长》为题,为他拍了专题片。
他就是“全国百名好少年”之一、濮阳市一中初一学生杨成帅。
从捐建“航母”到“希望工程”
少年时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童心四溢。
杨成帅也有梦想,做梦都想为祖国母亲捐建一艘航空母舰。
这一梦,是在杨成帅7岁那年起航的。
今年12岁的成帅祖籍河南省林州市,他的父母在濮阳市卖包子为生;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希望自己的儿孙也能成为军人,报效祖国,但成帅的爸爸由于身体的原因没能如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孙子一出生,便给他起名“成帅”。受爷辈、父辈的熏陶,杨成帅从小就关心国家大事,特别爱看央视“军事天地”节目。1997年3月份的一天,7岁的小成帅看到电视上介绍外国的航空母舰时,突然问爸爸中国为啥没有航空母航。
“建造航空母舰要花很多钱,大概是国家还不”太富裕吧!”爸爸也不甚了解。
小成帅的心情沉重起来,他对爸爸说:“我要为中国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舰捐款。”
爸爸说:“好,爸爸给你钱。”
成帅不要爸爸的钱,他要自己去挣。
第二天是星期日,三月的春风乍暖还寒。一大早,成帅便走上街头“挣钱”,奔波于大街小巷寻找着废塑料袋、纸片和饮料盒。
这一天,成帅所捡的垃圾卖了6元钱,他想凑个6.68元的吉利数,意寓中国航母“一帆风顺”。
不久,钱凑齐了,正好是6元6角8分钱!
成帅不知道该把这笔钱寄往何处,就向爸爸求助。在爸爸的帮助下,成帅把钱和自己的一份心意寄到了中央电视台。
央视对成帅的捐款很重视,只是没有接受为建航母捐款的先例,反复斟酌后,将钱转交给了国家“希望工程”办公室。
不久,杨成帅收到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来信。信中说,现在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因贫穷致使很多孩子面临辍学,基金会将用这笔捐款资助失学儿童……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造就了大批志士仁人,本身就是一艘革命的“航空母舰”。为革命老区儿童捐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是为中国国防做贡献。青基会还在来信中告诉成帅,要得到“希望工程”的一张“1+1”救助卡,捐资数额必须达到400元。
青基会的来信成了对成帅童心之爱的激发和张扬的点金石。他把来信捂在胸口,思绪翻腾,完成了从捐建航母到捐助“希望工程”的思想转变。他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捡废品攒够400元,托起一个失学儿童的梦想,也实现自己得到一张“1+1救助卡的愿望。
理想晨曦初露,小成帅也开始了不懈追求,为了这份追求,他把天真烂漫的童年在理想天地里放飞着。同时,他也在寻觅着,从一片纸、一个塑料袋、一只易拉罐中寻觅潜在的价值,以此来编织托起希望之梦的美丽花环。
稚手托起第一个梦想
“在人的天性中,有一种隐秘的爱他人的意向和动机,这种爱心若不只是给予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那就会很自然地普施于众人,就会使人变得仁慈和宽厚。”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和中国儒学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有异曲同工之妙。
杨成帅的爱心与其说来源于家庭,来源于“希望工程”,不如说来源于一颗童心的最善良的意识。
这种善良的意识清如流水。
成帅清可见底的如水童心,是纯粹的。他为了得到一张“希望工程”的“1+1”救助卡,纯粹得只有追求。
滴水成冰的严冬,成帅在纷飞的落雪中寻觅,寻觅纸片、废旧塑料袋。
酷热难耐的盛夏,成帅在车站、广场寻觅,寻觅饮料瓶、易拉罐。
寒暑易节,冬去春来,成帅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都寻觅得异常艰辛。
这种艰辛又化为一种“吝啬”。
巧克力、泡泡糖,对他来说失去了魅力。
零花钱也从嘴里抠出来,投进了储钱罐。
晚上学习需要照明,爸爸决定为成帅买一个新台灯。成帅不要,他从街上捡来一个旧台灯,修理修理作为照明工具。
过年了,妈妈几次要给成帅买新衣服,他摇一摇头,说哥哥的旧衣服他可以接着穿。
在学校里,成帅要求班主任每天安排他打扫卫生。他把地上的废纸和铅笔头收集起来,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当废品卖掉。他把学校奖励给他的铅笔和本子省下来,全部捐了出去。
1997年5月31日,爸爸特别奖励成帅去北京旅游。那是他第一次去首都,爸爸打算找个宾馆住下来,好好休息,以备第二天尽兴地玩。成帅一问,父子俩住宾馆的钱几乎可以资助一个失学儿童,便拉住爸爸走开了。那一夜,父子俩在北京街头蹲到了天亮。
第二天,在颐和园,成帅嫌门票太贵,没进;在故宫门前,他们徘徊良久,还是转回了头……最后,父子俩来到军事博物馆,成帅听说小孩子可以免票,就兴致勃勃地玩了一个下午。
那次北京之行,小成帅还有一项自己的“使命”,就是到青基会看一看。6月2日,成帅便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了青基会。接待成帅的景奶奶告诉成帅,在革命老区有成千上万的失学儿童需要帮助,捐助400元钱就可以帮助一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小成帅翻看着一本本失学儿童名册,内心震动了,他把带来的90元钱、90支铅笔和90个本子捐出后,还在名册上看到了一个叫白亮亮的小朋友。他了解到,7岁的白亮亮家住延安地区黄龙县,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母亲因病离家出走后,全家人为寻母债台高筑,白亮亮不得不辍学放羊……
成帅仿佛看到了白亮亮那双渴盼的眼睛,他要把白亮亮作为捐助对象,帮白亮亮重新拾起那份失落的希望。
回到濮阳后,成帅先后7次把卖垃圾的钱寄往青基会。不久,捐款额达到了404.9元。成帅终于帮白亮亮圆了梦,内心欣慰无比。1998年9月,成帅也收到了青基会的第一张“1+1”捐助卡,完成了他少年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孜孜以求拾取希望
用爱心为他人的人生点灯,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美德。这种幸福和美德是永恒的。
成帅资助白亮亮重返校园后,自己的人生也大放异彩。1999年1月,他给青基会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在“六一”前夕争取再资助一名失学儿童。
青基会来信鼓励成帅,同时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央视导演曾8次跑到青基会,从180多万人中筛选出来杨成帅,邀他参加央视“春回大地”99春节晚会。因为成帅是我国第一个依靠捡废品卖钱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意义非凡。
1999年2月2日上午,成帅在爸爸杨军生和濮阳市三小校长程增旺的陪同下,来到了首都北京。晚会的制片主任张彦、导演郭建军亲自驾车将他们接到宾馆。
在晚会现场,当嘉宾主持人、国家一级演员王馥荔介绍杨成帅自己用捡来的铅笔头写字,而将节省下的新铅笔捐赠给贫困少年的感人事迹时,会场掌声如潮,不少老干部禁不住流下热泪。
晚会上,杨成帅惊喜地见到了他帮助过的小伙伴——陕北黄龙县贫困少年白亮亮。小成帅高兴地把30个作业本和60支铅笔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了白亮亮,并为白亮亮系上了崭新的红领巾,鼓励他不要被贫困吓倒,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白亮亮和他的老师不住落泪。
参加晚会归来,杨成帅致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他将继续靠自己的力量,资助井岗山、西柏坡、遵义等革命老区的几名贫困学生,让他们有学上,有书读。
濮阳市党政领导也被成帅的事迹所感动,号召全市青少年向杨成帅学习,濮阳市教委、团市委、市工委还联合作出决定,授予杨成帅“助人为乐好少年”光荣称号。当年,他还被提名为“全国十佳少年”候选人,并登上了“中国百名好少年”的光荣榜。
掌声响起,鲜花簇拥,好评如潮。但少年成帅的爱心依然在漫延,在涌动。
成帅的身影又出现在汽车站、大街上,拾取着一件件废品,拾取着一份份希望。很快,他的“废品仓库”充实起来,堆满了废纸、酒瓶、易拉罐。他让爸爸把这些东西带到收购站,卖成钱后寄往青基会。
集腋成裘,成帅的捐款又达到了400元,他资助第二个失学少年的愿望实现了。1999年6月10日,他在收到“希望工程”的第二张“1+1”捐助卡的同时,也收到资助对象的来信。她叫叶淑华,江西浮梁县楚南三小学生。她说她家住在山区,父母有病,自己几度辍学,是成帅那双温暖的手,重新托起了她的求学梦。
实现了第二个梦想,成帅还不知足。他还要把央视奖给他的电视机,作为爱的种子播洒开来。
爸爸很赞赏儿子的想法,就将央视奖励的电视机卖掉,取出800元钱寄给青基会,请求再资助两名革命老区的贫困生。
很快,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地区小朋友蔡德伦、安徽庐江县的赵海燕来信表示谢意,说这笔款已使他们重返校园。
成帅捧读一封封来信,就像捧着一串串沉甸甸黄灿灿的爱的果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垠的丰收田野。
成帅欣慰,成帅激动。他播种了爱,也收获了爱;播种了坚强,也收获了坚强。
奋力驾驭爱的“方舟”
我们的一生中,值得做的事不可能都做完,我们求助于希望;我们所做的事不论有多大的效力,都不可能单独去完成,因此,我们求助于爱。
人,大概就是“希望”与“爱”的载体。
在实现每一份“希望”中,成帅奋力驾驭着爱的“方舟”,愈加感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但他心存一份信仰,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爱。
社会承认这种爱,但来自角角落落的暗流也时时扑打着成帅那颗善良的心。
有人向成帅投以鄙视的目光:“小小年纪捡废品,长大有啥出息?”
有人指责成帅的爸爸:“让孩子扬名,是另有所图!”
成帅听了很伤心,爸爸也很伤心,但爸爸坚信:儿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儿子通过捡废品,拾取了一个又一个失学儿童失落的梦想,同时也托起了自己的梦想。
为了延续成帅的梦想,多病的爸爸给了儿子以足够的信心。
就在这时,成帅病了,病得一塌糊涂。不停地挤眼、吸鼻、结巴、摇头、好动。大夫说,孩子受了刺激,患了“多动症”。本不富裕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成帅的病依然没有痊愈。而他的心理是健全的,节假日,他还没有忘记捡废品;上学路上,他不放过一个饮料瓶。 成帅的信念没有改变。 2000年5月初,成帅突然接到河南省南乐县桑红英等失学儿童的求援信。成帅自己的力量有限,心里有点犯难。爸爸鼓励成帅写了3封信,分别寄给了濮阳市委书记、市长和市教委主任,恳请有关部门倡议全市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省点零花钱,和他一起帮助桑红英等失学儿童继续完成学业。成帅积极倡议,并带头捐款,爸爸还亲自到南乐县选择资助对象。最终使南乐县的桑红英、晁文广、袁雪雪、姚永超重返校园。
范俊权是河南范县一中的三好学生,因父亲有病而面临辍学。成帅央求爸爸一起想办法,病魔缠身的爸爸立即到范县教委反映情况。最终,在社会的帮助下,范俊权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当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施人于爱,自己也收获爱。2001年夏,成帅就要小学毕业了,濮阳几所中学都想吸收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市一中领导了解情况后,力排众议,打破划片入学的框框,录取了成帅。
在市一中,校领导给成帅安排最好的班级,教育同学们给患“多动症”的成帅最多的关怀。
同学们被成帅的事迹所感动,每天,他们主动把用过的废纸攒起来,交给成帅,支持这个少年的“希望工程”。
2001年岁末,记者赶到濮阳市一中采访时,发现他所在的教室后面放着一个很大的编织袋,里面装满了废纸。
采访就要结束了,记者问成帅有什么打算,他腼腆地说:“一直做下去。”
“一直做下去!”朴素的回答,闪耀着一个希望少年的无限希望。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拒绝转载、上网、改编)
编辑/杨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