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启发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质疑 启发 思考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设置疑问,使学生从感性知识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比如,在教学“乘法中间有0的乘法”时,首先出示例题:计算342×270=□,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法则计算。学生计算后提出一个疑问:“用0乘被乘数,这一步能否省略?”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明白后会抢答:“可以省略,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然后教师变换一下题目,提问:“大家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367×206等于多少吗?”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计算后又会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二次乘得的数的末位为什么要和百位对齐?怎么不和十位对齐?”此时,教师则可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引导点拨,最终让学生从运算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也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堂上开展启发讨论
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砥砺之中,时时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变“学生坐冷板凳听”为“学生各抒己见”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在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了创新思维。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在讨论中争着发言,各抒己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有的认为可能不相等,但多数说不出理由。于是教师通过作图分析,实际计算予以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了一个结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高兴;同时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创新思想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树立学生独立思考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尤其要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法,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例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例题要求让学生写出从1到12每个数的所有约数,教师出示思考题:
1.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这样的数叫什么数?
2. 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什么数?
3. 1是不是质数。为什么?
4. 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的多少怎样分类?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学会根据有关的数学事实,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来。要使学生学会怎样从已知推出新知,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用多变的思路去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参书.
[2]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质疑 启发 思考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善于设置疑问,使学生从感性知识中发现疑问,提出疑问,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比如,在教学“乘法中间有0的乘法”时,首先出示例题:计算342×270=□,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法则计算。学生计算后提出一个疑问:“用0乘被乘数,这一步能否省略?”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明白后会抢答:“可以省略,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然后教师变换一下题目,提问:“大家能用简便方法来计算367×206等于多少吗?”对于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计算后又会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二次乘得的数的末位为什么要和百位对齐?怎么不和十位对齐?”此时,教师则可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引导点拨,最终让学生从运算中抓住关键,揭示规律:“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也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堂上开展启发讨论
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在互相砥砺之中,时时会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自由讨论等,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变“学生坐冷板凳听”为“学生各抒己见”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在讨论中获得更多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了创新思维。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在讨论中争着发言,各抒己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有的认为可能不相等,但多数说不出理由。于是教师通过作图分析,实际计算予以验证,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在讨论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了一个结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高兴;同时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创新思想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树立学生独立思考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要轻易否定,尤其要鼓励中下水平的学生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法,培养其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例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例题要求让学生写出从1到12每个数的所有约数,教师出示思考题:
1.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这样的数叫什么数?
2. 一个数有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什么数?
3. 1是不是质数。为什么?
4. 自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的多少怎样分类?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学会根据有关的数学事实,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来。要使学生学会怎样从已知推出新知,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用多变的思路去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参书.
[2]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