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降至中高速,对未来趋势预测的关键在于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市场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其潜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探究了我国地级市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分析了目前国内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市场潜能;空间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34.9万亿元人币,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成,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市场化改革消除了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加速了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对区域外部市场进入可能性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随之显现[2]。在具体举措上,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给予福建和广东两省更优越的政策条件,让其通过侨胞优势发挥经济灵活性。到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在四个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试点建立经济特区,更加便利这些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而后,海南省也加入经济特区的行列。此时,政策上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在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更加紧密,这一里具有历史意义事件有利于我国更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同一起跑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家重点涉及沿线18个省份,并力图通过外部通道建设加快内部主要经济区块的联系和资源整合,为我国对外贸易开启了新天地,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区域市场整合提供了新思路[3]。
最初由Colin提出“市场潜能”的概念,仅用来描述市场间潜在的联系强度[4-5]。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即认为一个地区市场潜能就是“所有周边地区对该地区生产的产品需求总量。空间效应指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存在的空间效应,这种空间效应建立在空间中的事物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7]。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效应是指由于地表结构的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变换等空间原因所引起的地理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再分配现象和传输复杂化现象。市场潜能考虑了相邻地区的特征对企业定位的影响,并且随着交易成本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衰减。市场潜能不仅与生产地市场需求有关,还与目标市场需求和两地通达性有关,因此,市场潜能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市场容量及与市场接近程度”[6]。空间效应侧重于其“地理空间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即将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在地理空间中产生的效应,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识别与透视,侧重于地理空间对相关效应影响的承载效能。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空间关联效应、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國内外关于市场潜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收入的关系探讨,说明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目前关于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收入的问题,大多数学者主要在理论模型推进的同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指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论文强调这种效应的空间作用和承载效能,且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关联效应、经济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将空间关联效应作为溢出效应的研究基础。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地理空间效应,这种空间效应是以空间关联为作用基础,以空间集聚为表现形式,以空间溢出为作用结果,并形成效应反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地区空间关联的一系列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层面、多尺度、多领域的研究,其基本特征为系统性、动态性、空间性、开放性和反馈性等。
通过市场潜能对要素价格的提高与空间的流动的影响,说明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要素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市场潜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认为市场潜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市场潜能的提升,而后基于动态比较优势从市场规模与市场分割等角度分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是以空间关联效应为作用基础,以空间集聚效应为表现形式,以空间溢出效应为作用结果,并形成效应反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地区空间关联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循环作用过程。并提出在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作用机制中,空间关联效应具有基础作用、空间集聚效应具有极化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扩散作用,在三种空间效应的互动作用下形成“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反馈过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雪辉. 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蔡之兵,满舰远.中国超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11):3-11+128.
[3]李小帆.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4]Stewart J Q.Empirical mathematical rul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J].Geographical review,1947,37(3):461-485.
[5]Stewart J Q.Demographic gravitation:evidence and applications[J].Sociometry,1948,11(1/2):31-58.
[6]李豫新,杨萍.基于“市场潜能”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作用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知识经济,2015(20):51-52.
[7]王周伟,王衡.新常态下中国省域潜在经济增长的市场潜能拉动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误差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8):8-13.
[8]谭建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究竟有多大?——基于“NEG”理论的分析与经验结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6):5-17.
[9]林善浪,张作雄.技术创新、知识溢出与地区市场潜能[J].软科学,2013,27(09):1-6.
[10]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47(01):54-65.
[11]段玉彬,余吉祥.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基于蚌埠1998-2012年数据的验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7-40.
[12]赵伟光,敬莉.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新疆为例[J].财经科学,2015(03):131-140.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市场潜能;空间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达到34.9万亿元人币,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成,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市场化改革消除了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加速了生产要素和劳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而对区域外部市场进入可能性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也随之显现[2]。在具体举措上,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给予福建和广东两省更优越的政策条件,让其通过侨胞优势发挥经济灵活性。到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在四个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试点建立经济特区,更加便利这些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而后,海南省也加入经济特区的行列。此时,政策上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
我国在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融合更加紧密,这一里具有历史意义事件有利于我国更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同一起跑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家重点涉及沿线18个省份,并力图通过外部通道建设加快内部主要经济区块的联系和资源整合,为我国对外贸易开启了新天地,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区域市场整合提供了新思路[3]。
最初由Colin提出“市场潜能”的概念,仅用来描述市场间潜在的联系强度[4-5]。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即认为一个地区市场潜能就是“所有周边地区对该地区生产的产品需求总量。空间效应指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存在的空间效应,这种空间效应建立在空间中的事物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7]。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效应是指由于地表结构的差异和空间格局的变换等空间原因所引起的地理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再分配现象和传输复杂化现象。市场潜能考虑了相邻地区的特征对企业定位的影响,并且随着交易成本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衰减。市场潜能不仅与生产地市场需求有关,还与目标市场需求和两地通达性有关,因此,市场潜能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市场容量及与市场接近程度”[6]。空间效应侧重于其“地理空间属性”与“社会经济属性”,即将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在地理空间中产生的效应,从“空间视角”对其进行识别与透视,侧重于地理空间对相关效应影响的承载效能。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主要包括三种,分别为空间关联效应、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
國内外关于市场潜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收入的关系探讨,说明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目前关于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收入的问题,大多数学者主要在理论模型推进的同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一致认为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指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论文强调这种效应的空间作用和承载效能,且市场潜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关联效应、经济集聚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将空间关联效应作为溢出效应的研究基础。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是一种复杂的地理空间效应,这种空间效应是以空间关联为作用基础,以空间集聚为表现形式,以空间溢出为作用结果,并形成效应反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地区空间关联的一系列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多层面、多尺度、多领域的研究,其基本特征为系统性、动态性、空间性、开放性和反馈性等。
通过市场潜能对要素价格的提高与空间的流动的影响,说明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要素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了市场潜能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认为市场潜能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市场潜能的提升,而后基于动态比较优势从市场规模与市场分割等角度分析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是以空间关联效应为作用基础,以空间集聚效应为表现形式,以空间溢出效应为作用结果,并形成效应反馈,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地区空间关联的“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循环作用过程。并提出在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的作用机制中,空间关联效应具有基础作用、空间集聚效应具有极化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扩散作用,在三种空间效应的互动作用下形成“关联—集聚—溢出”空间效应反馈过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王雪辉. 市场潜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蔡之兵,满舰远.中国超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6(11):3-11+128.
[3]李小帆.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空间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
[4]Stewart J Q.Empirical mathematical rul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equilibrium of population[J].Geographical review,1947,37(3):461-485.
[5]Stewart J Q.Demographic gravitation:evidence and applications[J].Sociometry,1948,11(1/2):31-58.
[6]李豫新,杨萍.基于“市场潜能”的区域经济差异空间作用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知识经济,2015(20):51-52.
[7]王周伟,王衡.新常态下中国省域潜在经济增长的市场潜能拉动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杜宾误差模型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08):8-13.
[8]谭建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究竟有多大?——基于“NEG”理论的分析与经验结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6):5-17.
[9]林善浪,张作雄.技术创新、知识溢出与地区市场潜能[J].软科学,2013,27(09):1-6.
[10]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47(01):54-65.
[11]段玉彬,余吉祥.市场潜能与经济增长——基于蚌埠1998-2012年数据的验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37-40.
[12]赵伟光,敬莉.区域经济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新疆为例[J].财经科学,2015(03):13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