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区域差距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统筹区域发展和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将成为事关中国区域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种区域差距,不仅存在于快速增长的中心区域与缓慢增长的边缘区域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各个边缘区域内部。尽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边缘区域;系统聚类分析;对策建议;赣州市;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差距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种区域差距,不仅存在于快速增长的中心区域与缓慢增长的边缘区域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各个边缘区域内部。所谓边缘区域,是指在一个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并且缺乏采用典型发展模式转入快速增长轨道的条件的区域。作为中国典型的边缘区域,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包括江西赣州和吉安及抚州、广东韶关和河源及梅州、福建龙岩和三明、湖南郴州等九个城市,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为3 800多万人、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为2 600多亿,具有土地面积大、人口多、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特点,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要冲,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最直接的前沿腹地。历史上多为客家先民南迁躲避战乱的主要入住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多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自然、历史、文化及政治等原因造成了今天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已远落后于发达的珠三角与闽三角。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位于珠三角、闽三角、长(沙)株(洲)(湘)潭和(南)昌九(江)景(德镇)四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以赣州为中心,400公里为半径划圆,在这么一块广阔腹地,赣州居中。无论从区域土地人口资源状态,还是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情况,赣州市既是江西省域层面的南部重要城市,也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层面的中心城市,以赣州市作为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系统聚类分析的研究基点,将具有代表性。
为此,根据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同时也具有相关性的经济区划原理,笔者特选取赣州市18个县(市、区)为样本,以2006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作为比较基础和研究实例,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研究,并结合赣州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赣州市及其它边缘区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赣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聚类划分研究
(一)聚类模型
根据系统聚类法的基本原理,先将n个地点看成自成一类的样本,并定义样品间、类与类间的距离,进而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成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都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都成为一类为止,最后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分类谱系图。
欧氏距离(dij)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统计量,其距离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需要将空间序列的原始数据做极差标准化处理,以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
聚类分析实际上就是根据地理变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亲疏程度,用数学的方法把他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或站点之间、群体之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
(二)指标体系
选择反映赣州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对经济发展类型系统聚类分区的聚类要素。X1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x2为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x3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x4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x5为人均农业总产值(元);x6为人均工业总产值(元);x7为人均乡镇企业总收入(元);x8为人均粮食产量(公斤);x9为人均财政总收入(元);x10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人)。具体指标数据见表1。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世界上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 的Windows版本,用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wpsLinkage)进行分析,并用二值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hidean distance)计算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并选择Range 0 to 1方法,对反映聚类要素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最后根据聚类谱系图和欧氏距离的大小,对赣州市各县(市、区)分为不同类别区域,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
以上结果表明,赣州市各县(市、区)的聚类划区特征比较明显。若划分为四类,(1)第一类:以章贡区为代表。它属于城市经济型区域,此类市辖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经济实力强,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基础较好,重要经济指标基本处于全市前列。(2)第二类:以信丰县、南康市、于都县、上犹县、宁都县、赣县、全南县、瑞金市、崇义县为代表。此类属于资源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增长较快的一类。(3)第三类:以大余县、龙南县、定南县为代表。此类县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固定资产比重大,后劲较明显的区域。(4)第四类:以安远县、石城县、会昌县、兴国县、寻乌县为代表。其经济发展速度一般,以农业产业为主体,属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的类区。若聚类划分为五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崇义县被单独划为一类,属资源类型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等经济实力较强。若聚类划分为六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信丰县、南康市、于都县从第二类中被划出成为新的一类,属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类区。若继续聚类划分为七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兴国县、寻乌县从第四类中被划出成为新的一类,属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发展相对较快的类区。上述聚类结果与赣州市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这种区域发展上的差异性,必然带来更多的非均衡性影响,由此形成决策上的分异特征。因此,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系统聚类划分结果可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赣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探讨
“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是赣州市“十一五”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当前城乡差别比较大的背景下,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程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赣州紧靠“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实力,加强区域合作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结合赣州市经济发展系统聚类结果,赣州市应当坚持“生态经济协调、中心城市带动、突出区域主导功能、创新发展”等原则,从科学布局、城市带动、产业集群、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对策研究,在大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同时,着眼于从农村入手、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入手,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整体提升赣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制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科学布局赣州市的经济建设
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态文明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先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以好的环境基础作支撑的。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的早、做的好,谁就会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任何区域的开发强度必须严格控制在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不能盲目开发,过分索取,以保证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赣州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制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战略,努力提升经济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赣州经济建设的科学布局,确保其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瑞金-于都-中心城区-南康-信丰-龙南”城市经济带,形成赣州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是指一个区域内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广东、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因此,赣州市要打造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首先应加快发展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瑞金-于都-中心城区-南康-信丰-龙南”城市经济带,形成赣州经济腾飞的增长极,才有可能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按照功能分区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全球化背景下,赣州与周边发达地区已不是简单的支配与依附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平等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关系。由于周边地区资源重新配置的客观存在,赣州必须加快产业对接的步伐,引导和鼓励区域间产业分工和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区域间整体产业水平。赣州市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明确功能分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在区域经济联系,本着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资源环境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工业园区载体建设;要依托赣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通过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壮大包括机电制造业、新型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轻纺业、食品业和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工业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要实行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集约发展模式,重点形成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四大具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以实现赣州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
(四)不断完善“十大体系”建设,动态打造赣州投资环境新优势
从广义上来讲,区域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对投资活动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系统。区域投资环境内容复杂,构成要素众多,几乎包括一个地区的所有情况。当前国内外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投资环境的竞争已成为引资竞争的关键。赣州市以“十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由此打造出来的赣州市区域投资环境优势也越来越突出。所谓“十大体系”,就是指在“政策法规、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分别出台主题文件和配套文件,共同构成与“长珠闽”全方位对接的系统性政策文本框架。从赣州市两年多的实践来看,证明“十大体系”建设找准和抓住了赣州发展的关键和要害,为赣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十大体系”建设需要结合赣州发展变化的实际得到不断修正与完善,只有这样,所打造的赣州投资环境新优势,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才更加体现出赣州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莫一心,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74.
[2] 罗贞礼.略论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J].特区经济,2007(6):26-28.
[3] 罗贞礼.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236-256.
[4] 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21(4):252-254.
(责任编辑:孙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边缘区域;系统聚类分析;对策建议;赣州市;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差距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种区域差距,不仅存在于快速增长的中心区域与缓慢增长的边缘区域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各个边缘区域内部。所谓边缘区域,是指在一个广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远离经济增长中心并且缺乏采用典型发展模式转入快速增长轨道的条件的区域。作为中国典型的边缘区域,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包括江西赣州和吉安及抚州、广东韶关和河源及梅州、福建龙岩和三明、湖南郴州等九个城市,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为3 800多万人、区域内国内生产总值为2 600多亿,具有土地面积大、人口多、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的特点,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要冲,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最直接的前沿腹地。历史上多为客家先民南迁躲避战乱的主要入住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多为中央革命根据地所在地,自然、历史、文化及政治等原因造成了今天这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已远落后于发达的珠三角与闽三角。赣州市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位于珠三角、闽三角、长(沙)株(洲)(湘)潭和(南)昌九(江)景(德镇)四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以赣州为中心,400公里为半径划圆,在这么一块广阔腹地,赣州居中。无论从区域土地人口资源状态,还是从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情况,赣州市既是江西省域层面的南部重要城市,也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层面的中心城市,以赣州市作为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系统聚类分析的研究基点,将具有代表性。
为此,根据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同时也具有相关性的经济区划原理,笔者特选取赣州市18个县(市、区)为样本,以2006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作为比较基础和研究实例,对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研究,并结合赣州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赣州市及其它边缘区域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二、赣州市经济发展状况的系统聚类划分研究
(一)聚类模型
根据系统聚类法的基本原理,先将n个地点看成自成一类的样本,并定义样品间、类与类间的距离,进而选择距离最小的一对合成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都缩小一类,直至所有的样品都成为一类为止,最后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画出一张完整的分类谱系图。
欧氏距离(dij)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统计量,其距离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需要将空间序列的原始数据做极差标准化处理,以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
聚类分析实际上就是根据地理变量的属性或特征的相似性、亲疏程度,用数学的方法把他们逐步地分型划类,最后得到一个能反映个体或站点之间、群体之间亲疏关系的分类系统。
(二)指标体系
选择反映赣州市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对经济发展类型系统聚类分区的聚类要素。X1为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x2为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x3为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x4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x5为人均农业总产值(元);x6为人均工业总产值(元);x7为人均乡镇企业总收入(元);x8为人均粮食产量(公斤);x9为人均财政总收入(元);x10为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元/人)。具体指标数据见表1。
(三)结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世界上著名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 的Windows版本,用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wpsLinkage)进行分析,并用二值欧氏距离平方(Squared Euchidean distance)计算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并选择Range 0 to 1方法,对反映聚类要素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最后根据聚类谱系图和欧氏距离的大小,对赣州市各县(市、区)分为不同类别区域,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
以上结果表明,赣州市各县(市、区)的聚类划区特征比较明显。若划分为四类,(1)第一类:以章贡区为代表。它属于城市经济型区域,此类市辖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综合经济实力强,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基础较好,重要经济指标基本处于全市前列。(2)第二类:以信丰县、南康市、于都县、上犹县、宁都县、赣县、全南县、瑞金市、崇义县为代表。此类属于资源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增长较快的一类。(3)第三类:以大余县、龙南县、定南县为代表。此类县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固定资产比重大,后劲较明显的区域。(4)第四类:以安远县、石城县、会昌县、兴国县、寻乌县为代表。其经济发展速度一般,以农业产业为主体,属总体经济实力较弱的类区。若聚类划分为五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崇义县被单独划为一类,属资源类型区,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总收入等经济实力较强。若聚类划分为六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信丰县、南康市、于都县从第二类中被划出成为新的一类,属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的类区。若继续聚类划分为七类,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兴国县、寻乌县从第四类中被划出成为新的一类,属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发展相对较快的类区。上述聚类结果与赣州市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这种区域发展上的差异性,必然带来更多的非均衡性影响,由此形成决策上的分异特征。因此,赣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系统聚类划分结果可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三、赣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探讨
“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是赣州市“十一五”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在当前城乡差别比较大的背景下,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程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赣州紧靠“珠三角”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城市实力,加强区域合作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结合赣州市经济发展系统聚类结果,赣州市应当坚持“生态经济协调、中心城市带动、突出区域主导功能、创新发展”等原则,从科学布局、城市带动、产业集群、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强对策研究,在大力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同时,着眼于从农村入手、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入手,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整体提升赣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一)制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科学布局赣州市的经济建设
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态文明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先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无一不是以好的环境基础作支撑的。谁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的早、做的好,谁就会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任何区域的开发强度必须严格控制在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不能盲目开发,过分索取,以保证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赣州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通过制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把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战略,努力提升经济质量和区域竞争力,实现赣州经济建设的科学布局,确保其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发展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瑞金-于都-中心城区-南康-信丰-龙南”城市经济带,形成赣州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是一定地域内的经济聚集体。城市和区域相互依存,彼此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一般城市而言,中心城市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心城市是指一个区域内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若干“中心”,如商品流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等等。中心城市通过这样的“中心”对区域发展起带动作用。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广东、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因此,赣州市要打造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首先应加快发展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瑞金-于都-中心城区-南康-信丰-龙南”城市经济带,形成赣州经济腾飞的增长极,才有可能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按照功能分区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产业集群
在全球化背景下,赣州与周边发达地区已不是简单的支配与依附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平等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分工关系。由于周边地区资源重新配置的客观存在,赣州必须加快产业对接的步伐,引导和鼓励区域间产业分工和转移,形成优势互补、协作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布局,提高区域间整体产业水平。赣州市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和经济功能区明确功能分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在区域经济联系,本着优势互补、各展所长、资源环境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工业园区载体建设;要依托赣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通过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壮大包括机电制造业、新型建材业、生物制药业、现代轻纺业、食品业和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工业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要实行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集约发展模式,重点形成钨、稀土、氟盐化工和脐橙等四大具有赣州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以实现赣州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
(四)不断完善“十大体系”建设,动态打造赣州投资环境新优势
从广义上来讲,区域投资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或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对投资活动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系统。区域投资环境内容复杂,构成要素众多,几乎包括一个地区的所有情况。当前国内外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投资环境的竞争已成为引资竞争的关键。赣州市以“十大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由此打造出来的赣州市区域投资环境优势也越来越突出。所谓“十大体系”,就是指在“政策法规、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和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分别出台主题文件和配套文件,共同构成与“长珠闽”全方位对接的系统性政策文本框架。从赣州市两年多的实践来看,证明“十大体系”建设找准和抓住了赣州发展的关键和要害,为赣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强大动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十大体系”建设需要结合赣州发展变化的实际得到不断修正与完善,只有这样,所打造的赣州投资环境新优势,才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才更加体现出赣州投资环境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莫一心,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分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74.
[2] 罗贞礼.略论边缘区域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J].特区经济,2007(6):26-28.
[3] 罗贞礼.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236-256.
[4] 罗贞礼.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系统聚类分析[J].湖南地质,2002,21(4):252-254.
(责任编辑:孙桂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