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子宫颈癌是妇科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子宫颈癌患者数量高达13.15万,约占世界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8.8%。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宣教的增强,使得更多的子宫颈癌患者得到了治疗机会。但由于未规范行子宫颈筛查及筛查中假阴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高级病变未行诊断性锥切而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等原因,造成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文章主要对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的原因及补救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机 构】
:
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太原 030001,山西省肿瘤医院妇二科,太原 03001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颈癌是妇科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子宫颈癌患者数量高达13.15万,约占世界子宫颈癌新发病例的28.8%。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宣教的增强,使得更多的子宫颈癌患者得到了治疗机会。但由于未规范行子宫颈筛查及筛查中假阴性、子宫颈上皮内瘤变高级病变未行诊断性锥切而直接行全子宫切除术等原因,造成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文章主要对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的原因及补救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60岁以上非外伤性患者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特点及治疗方式,以期为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36例60岁以上非外伤性IMH患者,总结其临床资料,明确患者发病及影像学特点,评估治疗方案。结果17例无症状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19例急症患者中,7例完成急诊手术;9例患者内科治疗期间转手术治疗;3例患者仅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血肿消失,2例进展。全组无死
目的探讨间隔心肌消融(SA)术和肌切除(SM)术治疗药物治疗不佳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9月至2014年9月260例行SA术和SM术治疗和随访的HOCM患者资料,其中男172例,女88例;年龄(48.5±12.4)岁。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成SA组(184例)和SM组(76例),有2次以上侵入性治疗者依据末次治疗方式入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
磷酸化组蛋白H3(PHH3)是新近发现的五个核心组蛋白之一,在真核细胞中与其他组蛋白构成染色质中的主要蛋白组分。PHH3在有丝分裂的G2期及M期达到最大值,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特异性的核分裂标志物。目前PHH3已经被证实对确定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区分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核碎片非常有用。文章就PHH3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3(MEKK3)表达在早期子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山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3月至10月行手术治疗的71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92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子宫颈组织标本,以及同期30例因患子宫肌瘤而切除子宫患者的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EKK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MEKK3在正常对照组中的
目的探讨子宫颈残端癌患者接受体外常规放疗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7例子宫颈残端癌患者资料,其中19例采用体外常规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常规组),28例接受体外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联合腔内近距离放疗(调强组)。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使两组患者基线数据一致,对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放疗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经倾
目的观察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行全身麻醉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60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实际研究病例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30例和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PG组)28例。PG组患者术前先行手术侧T2~T6椎旁间隙阻滞,每个间隙使用0.4%罗哌卡因进行阻滞,总药量15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7(GRB7)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第六人民医院5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38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GRB7和HER2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RB7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SLN)活组织检查时,SLN清扫数量对预测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SLN活组织检查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82例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nSLN转移与组织学分级(χ2=10.1
目的观察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寡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住院的恶性肿瘤寡转移患者34例,患者转移灶均≤5个,转移灶最大直径均≤5 cm,且局限于1个转移器官。对所有患者的66个转移灶行SBRT治疗,中位剂量51.8 Gy(48~60 Gy/8~10次)。观察治疗效果、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1.3个月(3~23
目的探讨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以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翼腭窝腺样囊性癌误诊为颞下颌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行鼻内窥镜下右侧翼腭窝间隙探查后病理确诊为腺样囊性癌,在内窥镜辅助下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腺样囊性癌为多见于小涎腺的恶性肿瘤,少数可发生于腺体外,早期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其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