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时代新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集体上课的形式,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教学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输出的是大批受过教育的同类型的“产品”,因此在现存的教学环境下因材施教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本文将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对因材施教的新的看法。
  【关键词】因材施教  起源  误解  新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07-02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虽然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但在具体理解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力图从这些偏差出发,得出对因材施教新的理解,从认识上改变这种“熟知而非真知”的现状。
  一、因材施教的起源
  “因材施教”一词来源于宋代理学家朱熹。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开始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者。他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教学,发挥各自特长。其次,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施以不同类型的教育。
  因材施教在国外也备受推崇。大约与我国汉代教育家王充同时的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也注意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指出:“一个青年比别人更适合于研究历史;一个人宜于写诗,另一个人适合于研究法律;有些人也许只宜于送去干庄稼活。”[1]因此,他主张根据学生的能力、资质,区别对待,进行教学。
  二、因材施教的误解
  对于因材施教,不同的研究者拥有不同的看法,本是无可厚非。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出现了对因材施教的误解。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制的对立
  对于班级授课制是否存在因材施教是研究者争论的核心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因材施教产生于个别化教学的需要,而班级授课制则是满足集体教学的需要,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不存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产生于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是一种集体教学模式,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做到把二者统一起来,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由于这种悖论现象存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但是,也有研究者提出“因材施教与班级授课的确是不同的事物,前者是一个教学原则,而后者则是当今时代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二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并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由此可见,笼统的认为在班级授课制下不存在因材施教是对两种不同教学事物的牵强附会。
  (二)因材施教等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不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特长,本质上是促使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结果评价时,我们更多采用的是统一的评价标准,无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相同的结果或者通过同样的考试。但是由于人们对“全面发展”存在许多误解,其中最重要的误解是认为“全面发展”就是每个方面都应得到较高水平的发展。然而,“全面”不等于面面俱到,否则将会导致平庸发展。[2]因材施教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水平,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成為全能型人才。其实,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方合作的共同结果。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三、因材施教新解
  因材施教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一条重要教育原则,其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个性、学习情况和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组织教学;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目前,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个层面。而因材施教的精髓应该是第三个层面,即达到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多样发展。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里“共同的培养目标”只是一个整体的框架,确保我国的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并不是说要求每个学生达到相同的教育结果。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教学主要采用以班为单位的集体教学模式。对所有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评价手段和同样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所蕴含的本意已经被曲解和遗忘。真正的因材施教应该是对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评价上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允许学生多样化发展。在这种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学校培养出的是具有独特个性差异、多样化、各方面均有发展的个体。因此,所谓真正的因材施教即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结果。
  参考文献:
  [1]孟万金.优质高效——因材施教的教育追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2]罗祖兵.内外符应理论对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之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8):53-57.
  作者简介:
  程龙(1988-),男,汉族,湖北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其他文献
千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育人为本.实践育人工作是“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构建培养当代青年
《新课程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并积极
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在不断的优化和发展,因为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班级授课制度,所以,班主任就是班级管理中重要的角色.在小学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在教育领域,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在寻求一些全新的教学方法,争取建立高效的课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
针对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对较低浓度甲醛响应小的问题,本论文采用预富集方法,先将低浓度甲醛用吸附剂富集,测量时加热吸附剂使富集的甲醛瞬间放出,在不改变输入的甲醛浓度的情况下,提高了半导体气敏元件对甲醛的响应。介绍了SnO_2气敏元件的制作过程,并测试了其基本气敏特性。SnO_2对甲醛气体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65℃,气敏元件的电阻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对甲醛的响应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研
英语的口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说出流利的口语,是英语教学取得成功的侧面反映.在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师要致力于开发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
初中思品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把“网络德育”融入教育活动中,寻求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培养他们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学也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了.然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科学合理,才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
单电感多输出(SIMO)buckDC-DC转换器因其拓扑结构能减少片外元件的使用从而减小电源模块的体积,因此成为最近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虽然它能减小电源模块的体积,但也存在着输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许多新事物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持“热采集冷筛选、细核实”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