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音响 新闻生色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cq3595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主流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广播媒体要想生存,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多采写带有“音响”的报道,吸引听众。一般来说,“音响”运用得好,会使听众产生共鸣,有身临其境之感,达到令新闻增色的效果。下面笔者就“音响”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音响”能够增强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起到文字代替不了的作用,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
  广播音响的使用是为新闻服务的。作为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是新闻的背景介绍,或是新闻的补充,目的都是为了在新闻的文字表达之外向受众展示更为深广的空间,引发听众的形象思维,达到立体化传播效果。这样,“音响”的清晰度就直接决定了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事实上,一段清晰明了的声音可以让听众了解更多的信息,消除更多的不确定性,反之,就会使传播效果大大的削弱。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想录制清晰的声音、宏大的场景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如录制风声,话筒可在离电杆十厘米到二十厘米的距离;录大场面的锣鼓声、枪炮声,话筒要离声源远一些或将话筒朝天。2007年11月,丰镇市爱立特纺织有限公司在巨宝庄镇马家库联村建立纺织分厂,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题,使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对此,笔者采访了新闻事件,完成了录音新闻《“零距离”打工》。这篇报道文字很少,只描写了夜晚灯光明亮,工人们加班的场景。其中,报道大量运用了现场纺织机“嚓嚓”的声响、工人的话语声(作为作品的背景),这样,现场的声音以及穿插清晰的人物对话,既体现了新闻事件的真实,又减少了文字修饰,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音响”能够烘托气氛,增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音响”,特别是现场“音响”,是广播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新闻的独有的特色,是广播的优势所在,也是广播新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可以起到烘托气氛和表现场景的作用。如,要录制反映农田基础建设的录音报道,记者用文字来描述场景,再佐以掘土机、拖拉机的轰鸣声和建设人员号子声的“音响”,稿件的现场感和可信度会明显增强。笔者采制的录音报道《北京军区官兵与商都县群众万人共筑京津风沙防护屏障》,记录了2008年4月份,北京军区官兵组织7000名官兵,深入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与当地干部群众组成一万多人的队伍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共同构筑京津地区风沙防护屏障的事件。报道中,“音响”有整个植树活动万人参战的盛大场景;有北京军区首长、自治区领导的动员讲话;有植树军民的现场激情感受;还有记者对植树活动进度现场口头报道。制作中这些与主题紧密相扣的声音素材直接把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果、时间、空间、环境气氛呈现给了听众,使听众仿佛置身植树活动现场,并产生丰富的联想,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该报道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音响”运用得巧妙,还能使广播新闻更具艺术美。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系教授朱宝贺说过:“声音形象只有通过听众想象,才能在听众的头脑中形成最后的艺术形象。”我们平常做的录音报道一般有记者阐述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现场访问参与者或知情者谈话录音;新闻现场的声音三部分组成。然而,在日常我们听录音报道中,往往是录音谈话不清晰,现场音响忽高忽低、混杂,讲话当做谈话使用,压混部分突进突出等种种现象,这些都已成为广播新闻的硬伤。这就需要记者既要掌握录音技巧,录制清晰的、丰富的音响素材,还要认真的进行后期加工制作,使音响与文字紧密的组合在一起,成为结构严谨的好报道,在听众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处理混播时,音响与播音员的话混播时音响要压低,这样才能既突出主体内容,又显得层次分明;在处理音响的突进突出问题时,要悄悄地进入,渐渐地隐去,最少不能低于三秒钟,以便给听众一个清晰的感受。总之,广播新闻采取恰当的音响、优美的声音、生动的文字等多种元素,并加以精细制作,就会让听众产生的联想,转化为视觉传达,使他们在脑海里再现事件的过程和人物的形象、美丽的画面,这样,广播新闻就会更加立体,更加生动。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人民广播电台)
其他文献
所谓“平民意识”,笔者认为是指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关注百姓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   从传播角度说,新闻传播内容只有受众接受并认可,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而要实现这一过程,要求我们多将目光对准平民百姓,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体现新闻工作者应有的人文关怀。在实际工作中,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平民生活,
期刊
内蒙古电视台汉语卫视频道各档新闻节目和栏目在制作上,首先要做到头和尾的呼应。片头、片尾是栏目起止的标志,分别是受众接受节目的第一感觉和最终感觉。所以,在节目的头和尾上,要有整个频道的主色调,特别是在结尾背景方面,应做到所有栏目的背景和谐统一。  节目主持人的包装是影响一个栏目或是电视台形象的重要因素。要是观众对某一栏目的主持人不满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观众收视上的障碍,时间久了就会影响收视率。值
期刊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内蒙古电视台专门召开台务扩大会议,就此项工作做出安排部署,要求全台深入开展节约型单位创建活动,以节约资源、降低办公成本为核心,加强日常管理、落实规章制度为重点,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办公资源使用效益为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创建活动有序开展。   具体到办公室,加强办公经费和办公用品的管理,提高办公自动化设备效能
期刊
所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精神,笔者认为,其核心就是追求真相、伸张正义、维护公平。具体来讲,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事实真相,坚持真理。二是要有正义感和同情心。三是要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畏的勇气,有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四是要站在新闻的现场,走在时代的前列。五是要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具备不断质疑求证和思考的素质。  坚持事实真相,坚持真
期刊
据专业媒介(北京博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收视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将近八成的城乡居民每周都会收看电视剧,影视剧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而电视台对影视剧市场的争夺,无疑是由于这个市场庞大的收视群体和它所带来的广告收益所驱动的,因此,这个市场的竞争无疑也是最激烈的。    ◇主要竞争对手◇    中视广联对包头地区的收视市场调查显示,包头电视台的三个频道中,即使是收视份额最大的经济生活频道也
期刊
新闻的真实性与倾向性乃新闻的两大属性,新闻报道不仅要特别注意其真实性,同时也要十分注重新闻的倾向性。那么,究竟新闻真实性与新闻倾向性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报道所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对客观事物如实的反映,如实的报道,使其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是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报纸等新闻媒体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首先,真实性是
期刊
企业报作为由企业主办,立足于企业,为企业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职工群众服务的媒体,更应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坚持“三贴近”原则,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企业的生产发展,组织编采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闪光点,写出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把企业报真正办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良师益友。   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报如何做到既坚持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指导性,又具有贴近性、可
期刊
九月的阳光依然是那样的强烈,满洲里第五代国门周边的金属物将它的热度再一次放大,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自治区副书记、副主席任亚平的兴致,在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市长罗志虎的陪同下,任亚平亲切地看望了呼伦贝尔广播电台“自治区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移动直播组成员并与之合影留念。之后,任亚平对随行人员说:呼伦贝尔广播电台的这种会议移动直播形式很好,以后自治区级大型会议都要采取这种形式。听到任亚平副书记
期刊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报业发展,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对传统媒体——报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对报业的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西部地区地市报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对于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报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将如何应对、如何发展?    西部地区地市报发展的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激光照排系统诞
期刊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诞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众多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焦点访谈”。一时间,“曝光”成为“评论”的同义语。新闻评论也借着“曝光”,从过去生硬、刻板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成了电视节目中最热的“时尚”。然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观众开始远离曝光节目,观众的遥控器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谈话节目、娱乐节目。对此,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观众,而是反思。    “曝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