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问题探讨模式”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默默地聆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激励和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而又活泼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历史与社会》教学 问题探讨模式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受以往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与生活,枯燥的课堂”的尴尬局面。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也将呈现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探讨模式”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教学模式。本文就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探讨模式”。
一、问题探讨模式的基本含义
作为一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探讨模式”,是当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或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非常得力的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问题探讨模式的教学思路与步骤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探讨模式”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我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程序:
1.确立主题,设问启发。
这是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
2.准备材料,理解思考。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3.课堂讨论,思辩探索。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整个教学的高潮阶段,即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查。
4.总结评价,迁移应用。
这是教学的提高阶段,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三、“问题探讨模式”下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探讨模式”,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探讨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与社会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层层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比如在教学“众多的人口”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绘制“黑河—腾冲线”了解到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分布合不合理?”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合理。”我接着问:“大家都说不合理,怎样才算合理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平均分配人口,把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到西部。”我又问:“如果把你迁移到西部地区,你愿不愿意去,为什么?”气氛又热烈起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色,出现了许多精彩之处,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成都平原,我愿意,因为那里是著名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内蒙古草原,我愿意,因为那里有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青藏高原,我不愿意,那里又高又寒冷,高原缺氧,我的身体受不了。”热烈讨论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回答的理由主要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于是我及时跟进,又设问:“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该如何考虑人口的分布问题?”从而将学生的着眼点上升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学生自然联想到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同时也谈到个人在国家建设中要有奉献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等。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下的开放式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必受条条框框的限制,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多种设想,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
4.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原则。
历史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一些具有多重性质的历史事件、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有一定关系的问题有兴趣,愿意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以及对拿破仑、希特勒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我们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九章的“古代文明”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是谁建造了金字塔”的主问题。我们知道,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究竟是谁建造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建筑工艺如此精湛,它又如何建造起来的呢?这些至今还是个谜,而这些正是许多学生关心的问题,从而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
5.问题设计的量力性原则。
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年级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针对初中学生年纪小,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一般不宜开展较大规模的课堂讨论,可以利用每课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学中对“闭关政策对清政府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从清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和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而且引导学生对开放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6.提问时的广泛性原则。
学生最反感教师总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它既造成了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浅显的问题和高难度的问题一定要因人而问。
7.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原则。
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0页.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历史与社会》教学 问题探讨模式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受以往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与生活,枯燥的课堂”的尴尬局面。因此,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与社会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教学也将呈现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其中“问题探讨模式”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主要教学模式。本文就谈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探讨模式”。
一、问题探讨模式的基本含义
作为一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探讨模式”,是当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问题或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说,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学改革非常得力的方法,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问题探讨模式的教学思路与步骤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探讨模式”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我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程序:
1.确立主题,设问启发。
这是教学活动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
2.准备材料,理解思考。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3.课堂讨论,思辩探索。
这一程序是讨论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整个教学的高潮阶段,即学生在课堂表现出的最活跃的阶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考查。
4.总结评价,迁移应用。
这是教学的提高阶段,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
三、“问题探讨模式”下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使用“问题探讨模式”,还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科学地设计问题是“问题探讨教学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环,而且贯穿始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与社会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精心设计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成功运用课堂讨论模式的保证。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层层启发。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比如在教学“众多的人口”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绘制“黑河—腾冲线”了解到我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分布合不合理?”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合理。”我接着问:“大家都说不合理,怎样才算合理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平均分配人口,把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到西部。”我又问:“如果把你迁移到西部地区,你愿不愿意去,为什么?”气氛又热烈起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色,出现了许多精彩之处,有的同学说:“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成都平原,我愿意,因为那里是著名的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内蒙古草原,我愿意,因为那里有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如果让我迁移到西部的青藏高原,我不愿意,那里又高又寒冷,高原缺氧,我的身体受不了。”热烈讨论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回答的理由主要从个人的利益角度出发,于是我及时跟进,又设问:“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该如何考虑人口的分布问题?”从而将学生的着眼点上升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角度,学生自然联想到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同时也谈到个人在国家建设中要有奉献精神,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服务等。
3.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下的开放式教学所设计的问题,就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不必受条条框框的限制,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多种设想,每个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
4.问题设计的兴趣性原则。
历史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一些具有多重性质的历史事件、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与现代生活有一定关系的问题有兴趣,愿意进行讨论。例如,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以及对拿破仑、希特勒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我们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九章的“古代文明”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是谁建造了金字塔”的主问题。我们知道,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究竟是谁建造了金字塔?金字塔的建筑工艺如此精湛,它又如何建造起来的呢?这些至今还是个谜,而这些正是许多学生关心的问题,从而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想的交锋就会积极、主动。
5.问题设计的量力性原则。
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年级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针对初中学生年纪小,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一般不宜开展较大规模的课堂讨论,可以利用每课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例如,教学中对“闭关政策对清政府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从清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和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而且引导学生对开放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6.提问时的广泛性原则。
学生最反感教师总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它既造成了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障碍,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浅显的问题和高难度的问题一定要因人而问。
7.解决问题的彻底性原则。
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最终的落脚点是对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回答问题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或由教师补充完整,或由其他学生补充完整,或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织作答,不管是哪种形式,务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