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哲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思考,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因为任何科学都是人思考的结果,那么思维方式自然是科学形成与发展之奠基。本文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思维方式纳入到哲学的原始基点上,并结合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历史社会异同,重点思考现代思维方式和现代哲学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 哲学 思维方式 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一、思维方式是哲学的价值本体
哲学从其本身意义上来说,是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这个定义虽是准确的,却是停留在科普层面上的。哲学从过去的本体论定位(要探求世界的本源),发展到后来的认识论(人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否真实),到了现代社会的存在论(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脉络,那么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偏狭的,因此,哲学的真正本质在于什么呢?说到底是人的思维法方式的价值,可以说,哲学就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一般学科,哲学之所以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就在于任何科学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结果,而哲学恰恰是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一)思维方式之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东方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东方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1)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2)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3)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4)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5)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二)差异之成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三、构建现代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是根植于现代实践基础之上、由近代思维方式发展而来的。它既是现代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人类思维合乎逻辑的延伸。古代思维方式以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和模糊综合性为特色。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等特点。现代思维方式是对近代思维方式的否定,它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和自觉创造性。而这些特征又是紧紧围绕着唯物辩证法并以它为核心的。
(一)系统性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属于观念性的东西。现代思维方式虽然是人同计算机组合的思维方式,可是,从本质上看,它仍旧属于观念性的东西。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日益揭示出人类意识、思维产生的生理过程。意识和思维的产生,既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亦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现代电生理学已经能用科学方法,将人脑对不同问题的思索和考虑所引起脑电波纹上下摆动的差异状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这就给电脑(人工智能机器)模拟思维的信息处理过程,提供了现代生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发明和制造出电脑,形成人、机互补的新的思维方式,只能表明电脑是对人的脑力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
(二)辩证互动性思维。
众所周知,通信技术的进步,是现代思维方式捷便的辩证互动性的技术基础。这种新思维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协助人们在考察事物、研究问题时,能迅速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交互关系中,作出动态描述和综合。它是防止片面性、肤浅性主观性弊病,使人们的思维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客观的性质。它是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的现代形式。当人们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碰到意料不到的棘手问题时,不仅能迅速使人们打开眼界,增添新见识,从而充实和丰富思维内容,防止思想贫乏;而且,更能使人入木三分地抓住问题实质,提高人的深谋远虑的能力,促进思维运动的灵活敏捷度,便于科学地预测事物变化趋势,令构思富含新意。
(三)网络性思维。
现代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式的灵活的网络性。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惯性思维定势作单向的线性运动,再加上其思维活动的封闭性,就形成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和固步自封;而网络性思维恰恰是以联想或求异思维去取代单向维,以散发思维去更换直线或封闭的曲线思维;还由于人的思维形式;既存在逻辑思维,也存在非逻辑思维,即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因为外界纷繁众多的信息、知识,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反映进入大脑时,有些信息、知识反映次数频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被基本掌握,可按其内在关联,以有序系列将之存储于人脑某一区域。一旦需要使用它们时,依照思维的推理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推导过程,易于找出它们。这种思考过程,叫做逻辑思维;还有一些信息、知识,反映进入大脑的次数较为稀少、零碎。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尚未清楚把握。只得让它们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人脑另一区域。有如杂物储存室,呈无序状态。人们要用到它们的时候,搜索枯肠,显然无章法可循。只能凭模糊的记忆中留下的残缺形象、或淡化的印象、或一时触发的直觉等心理活动,才能逮住它们。这种偶尔获得的心理过程,像夜空里的彗星,一划而过,稍纵即逝。这是灵感的闪现。这一思索过程,被称为非逻辑思维。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反相成。所以,网络性思维要求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从对立统一中把握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使人的思路畅通,上下得手,左右逢源,十分灵活。
科学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研究工作中往往会四处碰壁,甚至与到手的成功失之交臂。众所周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不仅科学研究工作是这样,任何其他工作也都是这样。自然科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各门学科也都在科学实践中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是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因此,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而哲学作为一切具体科学的科学,其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意义将更为重要。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参考文献:
[1]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
[2]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程英姿.哲学基本问题与大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郭富强.中西方语言哲学对比分析及其启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关键词 哲学 思维方式 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一、思维方式是哲学的价值本体
哲学从其本身意义上来说,是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这个定义虽是准确的,却是停留在科普层面上的。哲学从过去的本体论定位(要探求世界的本源),发展到后来的认识论(人所认识到的世界是否真实),到了现代社会的存在论(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脉络,那么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偏狭的,因此,哲学的真正本质在于什么呢?说到底是人的思维法方式的价值,可以说,哲学就是关于人的思维方式的一般学科,哲学之所以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就在于任何科学都是人的思维方式的结果,而哲学恰恰是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二、东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一)思维方式之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东方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东方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可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关于东西方思维差异的分析。通过对五百多名中国人思维方式评定结果的因素分析,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1)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2)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3)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4)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5)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至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维度,我们和国外的合作者正在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不过有许多实证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西方人的思维特征符合上述的分析。
(二)差异之成因。
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著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的观点。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最后,从生态背景上讲,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希腊文明则不完全依赖于农业,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他们对狩猎和捕鱼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这两种思维系统的维持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二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思维系统引领社会实践,同时社会实践也强化着思维系统。这一观点在尼斯比特的“思维地缘学”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尼斯比特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是处处相同的,亚洲人的思维特性和西方人的思维特性截然不同。
三、构建现代思维方式
现代思维方式是根植于现代实践基础之上、由近代思维方式发展而来的。它既是现代实践发展的根本要求,又是人类思维合乎逻辑的延伸。古代思维方式以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和模糊综合性为特色。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等特点。现代思维方式是对近代思维方式的否定,它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和自觉创造性。而这些特征又是紧紧围绕着唯物辩证法并以它为核心的。
(一)系统性思维。
人的思维方式属于观念性的东西。现代思维方式虽然是人同计算机组合的思维方式,可是,从本质上看,它仍旧属于观念性的东西。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日益揭示出人类意识、思维产生的生理过程。意识和思维的产生,既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亦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现代电生理学已经能用科学方法,将人脑对不同问题的思索和考虑所引起脑电波纹上下摆动的差异状况,如实地记录下来。这就给电脑(人工智能机器)模拟思维的信息处理过程,提供了现代生理科学的理论基础。人类发明和制造出电脑,形成人、机互补的新的思维方式,只能表明电脑是对人的脑力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速度的加快。
(二)辩证互动性思维。
众所周知,通信技术的进步,是现代思维方式捷便的辩证互动性的技术基础。这种新思维方式,借助于互联网,协助人们在考察事物、研究问题时,能迅速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交互关系中,作出动态描述和综合。它是防止片面性、肤浅性主观性弊病,使人们的思维具有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更客观的性质。它是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的现代形式。当人们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碰到意料不到的棘手问题时,不仅能迅速使人们打开眼界,增添新见识,从而充实和丰富思维内容,防止思想贫乏;而且,更能使人入木三分地抓住问题实质,提高人的深谋远虑的能力,促进思维运动的灵活敏捷度,便于科学地预测事物变化趋势,令构思富含新意。
(三)网络性思维。
现代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式的灵活的网络性。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从惯性思维定势作单向的线性运动,再加上其思维活动的封闭性,就形成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和固步自封;而网络性思维恰恰是以联想或求异思维去取代单向维,以散发思维去更换直线或封闭的曲线思维;还由于人的思维形式;既存在逻辑思维,也存在非逻辑思维,即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思维。因为外界纷繁众多的信息、知识,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反映进入大脑时,有些信息、知识反映次数频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被基本掌握,可按其内在关联,以有序系列将之存储于人脑某一区域。一旦需要使用它们时,依照思维的推理方法,通过环环相扣的推导过程,易于找出它们。这种思考过程,叫做逻辑思维;还有一些信息、知识,反映进入大脑的次数较为稀少、零碎。对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尚未清楚把握。只得让它们乱七八糟地堆放在人脑另一区域。有如杂物储存室,呈无序状态。人们要用到它们的时候,搜索枯肠,显然无章法可循。只能凭模糊的记忆中留下的残缺形象、或淡化的印象、或一时触发的直觉等心理活动,才能逮住它们。这种偶尔获得的心理过程,像夜空里的彗星,一划而过,稍纵即逝。这是灵感的闪现。这一思索过程,被称为非逻辑思维。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反相成。所以,网络性思维要求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从对立统一中把握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使人的思路畅通,上下得手,左右逢源,十分灵活。
科学的思维方式,无疑是哲学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研究工作中往往会四处碰壁,甚至与到手的成功失之交臂。众所周知,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头才能事半功倍。不仅科学研究工作是这样,任何其他工作也都是这样。自然科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各门学科也都在科学实践中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是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因此,需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而哲学作为一切具体科学的科学,其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意义将更为重要。
(作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参考文献:
[1]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
[2]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程英姿.哲学基本问题与大学生哲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郭富强.中西方语言哲学对比分析及其启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