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逸梅(1895-1992),生于苏州,祖籍安徽歙县。本姓鞠,名愿宗。少失怙,依外祖父,改姓郑,名际云,号逸梅,别署冷香、一湄、疏景等。南社社员。曾为多家报刊撰稿,著述颇丰,因擅长撰写文史掌故文章,被誉为“补白大王”。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著作《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南社丛谈》、《书报话旧》等,是研究民国旧派文人及报刊文学的重要参考书。郑逸梅活跃于上海报界,与包天笑、周瘦鹃、徐卓呆等众多报人都有密切交往,因此有人认为他属于“鸳鸯蝴蝶派”。他自己则坚决否认,自称“民国旧派”。
郑逸梅著有《诗话片锦》(1919)、《滑稽诗话》(1921)、《恋爱诗话》(1922)、《七夕诗话》(1922)、《纸帐铜瓶室诗话》(1922)、《谐诗话》(1922)、《游戏诗话》(1923)、《销魂诗话》(1924)、《食品诗话》(1933)、《梅花诗话》(1934)、《服御诗话》(1947)共十一种通俗诗话。他有意识地开创各种题材,并广泛总结前代文献。可谓致力于写作通俗诗话的大师。
郑逸梅的诗话,其创作目的纯为娱闲。他在《滑稽诗话》中就说:“歇后诗、打油诗,大抵主文谲谏者为多,后之滑稽诗,半由此出。沿及末流,但引人笑、解人颐,不必存讽世之心矣。” 这与民初蒋箸超《蔽庐非诗话》欲“借诙谐以警世”的情怀已大不相同。虽然篇中也有一些讥刺时事之诗,但“主文谲谏”显然已非其主旨。而他在《七夕诗话》中也名言,创作目的是“为快活七夕补白” 。这表明在郑逸梅等报人这里,诗话已完成了从雅文学到俗文学的彻底转变,成为一种真正的消闲文学。
郑逸梅为诸多报刊撰稿。其诗话大多发表于《半月》、《小说新报》、《快活》、《新上海》、《游戏世界》、《金刚钻》、《红杂志》等消闲刊物上。他有意在诗话的题材上进行创新,擅长选择一个小题目,辑录与之相关的诗歌和轶事。如《恋爱诗话》,主要收录文人狎妓韵事及妓女诗作,篇中既有才子佳人恋爱成功的风流韵事,也有“恋爱失败诗史” ,围绕“恋爱”主题,选录了恋爱方方面面的素材。虽然其“恋爱”不同于新式恋爱,所谓“恋爱诗”就是传统的香奁诗,但他选取新颖题目的意识是很明确的。《食品诗话》选录秦锡田(砚畦)与食物有关的诗,“而物产中颇多可快朵颐者,且有附识,是不啻一‘食品诗话’也” 。《梅花诗话》专录与梅花相关的诗人、画家、女性的诗作与轶事。《服御诗话》则更是别出心裁,选取近现代诗人咏服饰之诗,可作为研究近代服饰之史料。郑逸梅说:“古今诗话夥矣,而于服御却未之及,不妨由予创始。” 他显然有创始诗话新题材之意,且为之感到自得。
郑逸梅的这些诗话,不仅靠新颖的题目夺人眼球,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较高雅的格调。在泥沙俱下的小报通俗诗话中,算得上质量很高的作品。比如他的《滑稽诗话》,不仅没有当时其他滑稽诗话中常见的低俗猥亵之语,而且还考证了滑稽文学的源流,说:“滑稽文之最古者,当推淳于髡之‘瓯寠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而且“此事周公旦已优为之。东征将士,三年归来。周公劳之以诗。其时不少归而就婚者,公则曰:‘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妙语诙谐,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古圣人何尝不喜滑稽乎?” 这种文史典故,是一般的滑稽诗话很少涉及的。《恋爱诗话》中也并非以取乐的态度看待妓女,而是对她们表示了同情。“情多才富,堕落可怜。此海鸣先生所以悲天悯人,以泪和血,有写倡门疾苦之作也” 。《梅花诗话》在介绍梅花相关的文史掌故时,不忘借梅花之高洁论诗人之气节,提出“后人掉弄翰墨,亦知高洁之语为可贵,而无道德气节以配之,反失词翰价值,曾不如不作之为愈也。” 其《服御诗话》,更是显示出郑逸梅渊博的知识面。文中对一些服饰予以了考证。如引古人诗,举出古代种种“巾”之制,有葛巾、莲花巾、独幅巾等;还记录旗袍的来源及其在民国时的盛行。又录樊增祥“宽褪罗衣玉色鲜,兰汤莫遣湿双莲”,可证旧时缠足女子沐浴时只澡体,不及足。对近现代名人的衣着亦有记录,如写胡石予好穿布衣,“盖世风侈糜,亡师欲以挽正之也”。又记苏曼殊写袈裟句,作者评曰:“实则上人常御西装,罕穿袈裟,诗中云云,无非聊以点缀耳”。这些都是难得的掌故。
郑逸梅本就擅长写“词约而意长,语简而味永”的短小篇章,常以这类小文为各杂志空白版面的“补白”之用,人称“补白大王”。他的作品广受读者欢迎,这是因为“题材多种多样,篇幅一般不大,读来不费多少功夫,爱好者于此可以得到满足,一般读者也可获调剂。” 他博闻强识,交游广阔,所以能够在写作中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非一般的小报文人所能比肩。他自己就说:“我是素喜文史掌故的,在这方面,多少留意一些,而自己也常东涂西抹,炫丑矜痴,承蒙一般老作家不弃,有所交往,得益匪浅。”凭借这样的知识积累,他为各消闲报刊创作出了大量妙趣横生、新颖别致的通俗诗话,把报刊通俗诗话的审美水平抬高了一个层次。
以郑逸梅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年代起,旧派文人主动寻找诗话新题、增强通俗诗话可读性的努力。短篇的诗话,既可以作为报刊“补白”,也是一种能够寓教于乐的文体。除郑逸梅外,《新闻报》总编金煦生、上海报界名编周瘦鹃等人,也尝试着作隽永有趣的短篇诗话。其实,在通俗文艺中,知识性与娱乐性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诗话在诞生之初,就是供士大夫“闲谈”;而现在,诗话的读者群体变为品味逐渐提高的市民阶层,其内容亦体现出文人雅趣与市井娱乐相融合的趋势。诗话之体能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向读者普及诗歌、介绍文史掌故,这是其他更加严肃的、长篇大论的诗学著作所难以做到的。因此,它能够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随着整个通俗文艺的勃兴,一时走向繁盛。
参考文献
[1]郑逸梅:《滑稽诗话》,《游戏世界》,1921年第3期。
[2]郑逸梅:《七夕诗话》,《快活》,1922年第15期。
[3]郑逸梅:《恋爱诗话》,《半月》,1922年第2卷第6期。
[4]郑逸梅:《食品诗话》,《金刚钻》,1933年12月12日。
[5]鄭逸梅:《服御诗话》,《纺织染工程》,1947年第8卷第7期。
[6]郑逸梅:《滑稽诗话》,《游戏世界》,1922年第10期。
[7]郑逸梅:《恋爱诗话》,《半月》,1922年第2卷第6期。
[8]郑逸梅:《梅花诗话》,《新上海》,1934年第1卷第8期。
作者简介:*张晴柔,女,1991年生,四川成都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近现代报刊诗话中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2020EWY007)的阶段性成果。
郑逸梅著有《诗话片锦》(1919)、《滑稽诗话》(1921)、《恋爱诗话》(1922)、《七夕诗话》(1922)、《纸帐铜瓶室诗话》(1922)、《谐诗话》(1922)、《游戏诗话》(1923)、《销魂诗话》(1924)、《食品诗话》(1933)、《梅花诗话》(1934)、《服御诗话》(1947)共十一种通俗诗话。他有意识地开创各种题材,并广泛总结前代文献。可谓致力于写作通俗诗话的大师。
郑逸梅的诗话,其创作目的纯为娱闲。他在《滑稽诗话》中就说:“歇后诗、打油诗,大抵主文谲谏者为多,后之滑稽诗,半由此出。沿及末流,但引人笑、解人颐,不必存讽世之心矣。” 这与民初蒋箸超《蔽庐非诗话》欲“借诙谐以警世”的情怀已大不相同。虽然篇中也有一些讥刺时事之诗,但“主文谲谏”显然已非其主旨。而他在《七夕诗话》中也名言,创作目的是“为快活七夕补白” 。这表明在郑逸梅等报人这里,诗话已完成了从雅文学到俗文学的彻底转变,成为一种真正的消闲文学。
郑逸梅为诸多报刊撰稿。其诗话大多发表于《半月》、《小说新报》、《快活》、《新上海》、《游戏世界》、《金刚钻》、《红杂志》等消闲刊物上。他有意在诗话的题材上进行创新,擅长选择一个小题目,辑录与之相关的诗歌和轶事。如《恋爱诗话》,主要收录文人狎妓韵事及妓女诗作,篇中既有才子佳人恋爱成功的风流韵事,也有“恋爱失败诗史” ,围绕“恋爱”主题,选录了恋爱方方面面的素材。虽然其“恋爱”不同于新式恋爱,所谓“恋爱诗”就是传统的香奁诗,但他选取新颖题目的意识是很明确的。《食品诗话》选录秦锡田(砚畦)与食物有关的诗,“而物产中颇多可快朵颐者,且有附识,是不啻一‘食品诗话’也” 。《梅花诗话》专录与梅花相关的诗人、画家、女性的诗作与轶事。《服御诗话》则更是别出心裁,选取近现代诗人咏服饰之诗,可作为研究近代服饰之史料。郑逸梅说:“古今诗话夥矣,而于服御却未之及,不妨由予创始。” 他显然有创始诗话新题材之意,且为之感到自得。
郑逸梅的这些诗话,不仅靠新颖的题目夺人眼球,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较高雅的格调。在泥沙俱下的小报通俗诗话中,算得上质量很高的作品。比如他的《滑稽诗话》,不仅没有当时其他滑稽诗话中常见的低俗猥亵之语,而且还考证了滑稽文学的源流,说:“滑稽文之最古者,当推淳于髡之‘瓯寠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而且“此事周公旦已优为之。东征将士,三年归来。周公劳之以诗。其时不少归而就婚者,公则曰:‘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妙语诙谐,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古圣人何尝不喜滑稽乎?” 这种文史典故,是一般的滑稽诗话很少涉及的。《恋爱诗话》中也并非以取乐的态度看待妓女,而是对她们表示了同情。“情多才富,堕落可怜。此海鸣先生所以悲天悯人,以泪和血,有写倡门疾苦之作也” 。《梅花诗话》在介绍梅花相关的文史掌故时,不忘借梅花之高洁论诗人之气节,提出“后人掉弄翰墨,亦知高洁之语为可贵,而无道德气节以配之,反失词翰价值,曾不如不作之为愈也。” 其《服御诗话》,更是显示出郑逸梅渊博的知识面。文中对一些服饰予以了考证。如引古人诗,举出古代种种“巾”之制,有葛巾、莲花巾、独幅巾等;还记录旗袍的来源及其在民国时的盛行。又录樊增祥“宽褪罗衣玉色鲜,兰汤莫遣湿双莲”,可证旧时缠足女子沐浴时只澡体,不及足。对近现代名人的衣着亦有记录,如写胡石予好穿布衣,“盖世风侈糜,亡师欲以挽正之也”。又记苏曼殊写袈裟句,作者评曰:“实则上人常御西装,罕穿袈裟,诗中云云,无非聊以点缀耳”。这些都是难得的掌故。
郑逸梅本就擅长写“词约而意长,语简而味永”的短小篇章,常以这类小文为各杂志空白版面的“补白”之用,人称“补白大王”。他的作品广受读者欢迎,这是因为“题材多种多样,篇幅一般不大,读来不费多少功夫,爱好者于此可以得到满足,一般读者也可获调剂。” 他博闻强识,交游广阔,所以能够在写作中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非一般的小报文人所能比肩。他自己就说:“我是素喜文史掌故的,在这方面,多少留意一些,而自己也常东涂西抹,炫丑矜痴,承蒙一般老作家不弃,有所交往,得益匪浅。”凭借这样的知识积累,他为各消闲报刊创作出了大量妙趣横生、新颖别致的通俗诗话,把报刊通俗诗话的审美水平抬高了一个层次。
以郑逸梅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到二十年代起,旧派文人主动寻找诗话新题、增强通俗诗话可读性的努力。短篇的诗话,既可以作为报刊“补白”,也是一种能够寓教于乐的文体。除郑逸梅外,《新闻报》总编金煦生、上海报界名编周瘦鹃等人,也尝试着作隽永有趣的短篇诗话。其实,在通俗文艺中,知识性与娱乐性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诗话在诞生之初,就是供士大夫“闲谈”;而现在,诗话的读者群体变为品味逐渐提高的市民阶层,其内容亦体现出文人雅趣与市井娱乐相融合的趋势。诗话之体能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方式,向读者普及诗歌、介绍文史掌故,这是其他更加严肃的、长篇大论的诗学著作所难以做到的。因此,它能够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随着整个通俗文艺的勃兴,一时走向繁盛。
参考文献
[1]郑逸梅:《滑稽诗话》,《游戏世界》,1921年第3期。
[2]郑逸梅:《七夕诗话》,《快活》,1922年第15期。
[3]郑逸梅:《恋爱诗话》,《半月》,1922年第2卷第6期。
[4]郑逸梅:《食品诗话》,《金刚钻》,1933年12月12日。
[5]鄭逸梅:《服御诗话》,《纺织染工程》,1947年第8卷第7期。
[6]郑逸梅:《滑稽诗话》,《游戏世界》,1922年第10期。
[7]郑逸梅:《恋爱诗话》,《半月》,1922年第2卷第6期。
[8]郑逸梅:《梅花诗话》,《新上海》,1934年第1卷第8期。
作者简介:*张晴柔,女,1991年生,四川成都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近现代报刊诗话中的上海城市文化研究”(2020EWY00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