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贪得何以无厌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ea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贪官们为什么会如此贪得无厌,除去现行制度和监督的不完善外,在疯狂敛财行为的背后有没有一些共性的原因?笔者试着从人性、贪官的个人特质、社会化期待三个方面来探讨。
  贪婪与消极的权力相结合
  人性中的贪婪及双重属性。脱下贪官的“外衣”,把他们还原成一个普通人,也许有助于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心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贪婪是物种生存发展的基本属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动物对利益的需求一般满足于自己的生存与生殖两个基本需要,而人在满足生存与生殖两个基本需要之外,还希望扩展,还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超出基本生活之外的贪欲。因此,人的欲望是“无厌的、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否认它“天然存在”、不应该否认它存在的合情性。也正是基于承认人类并非生而“绝对的性本善”,承认人类的内心本来就存在自私、贪婪的一面,我们才会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同时,也正是由于人的无限贪欲,才使人具有了善恶双重属性。如果人类没有贪婪,可能我们还生活在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人类的贪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加约束、不加限制的贪欲。
  过度追求金钱和权力上的优越。在“以富为荣”还是不少人价值取向的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自恋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强化占有财富的欲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在实现利益,满足贪欲的所有手段中,权力无疑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权力的消极作用与人性“恶”相结合,这种在“恶”支配下的权力,必然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危害。因此,我们会看到官员们在利益与欲望的驱动下,会无限制地使用权力或滥用权力,贪婪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守护着自己早已不需求的钱财。在他们无法控制的欲望下,钱财已经失去了它的货币属性,变成一个数字符号,成了一种满足自恋的成分,一种强者的象征,一种获得愉悦的方式。
  心理的不安全感和失去自我的一种补偿
  财富是物化的不安全感。贪官如此疯狂敛财源自于心理的不安全感。有些贪官是由于年幼时候的生存环境恶劣缺乏安全感导致的贪婪;有些是对于手中的权力缺乏安全感,认为“权力是一时的,而发财才是一世的”;有些是出于对未来未知的长远考虑,不停地抢夺资源从而消除自己对未来未知的潜在恐惧;有些贪官利用权力获得了利益,又深知手中的权力和巨额不合法财产是未经认同的,因而会通过贪污和贿赂、利益输送等手段,把自己和一根潜在的利益链条拴在一起,为自己在一个更大的体系中找到稳固的位置,而这又需要更多的钱财等等。
  长期失去自我的一种心理补偿。在当前官场生态环境下,一个官员从初入仕途到取得一官半职,坐拥大权,其间自然经历很多艰辛;长期在“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所谓“官场规则”指导下,一直伪装自己,不敢真实表达自己,久而久之则失去自我。
  这种长期遭遇的情景、产生的感觉以及处置的方法会转化成潜意识和条件反射。出于“公平”的补偿心理,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自我个性的表达容易转化成不正常的补偿心理,容易导致内心的空洞,一旦有了可兑现可支配的权力,强大的欲望将会促使他们不顾一切地填补内心的这个空洞,成为对自己辛苦多年的一种补偿。同时,长期摸爬滚打于官场,习得了一些“潜规则”,使得贪腐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社会“合力”赋予“官员”的潜在期待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贪官的形成虽然更多的是自身特质所致,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们也是社会中的人,他们来自于我们中间,会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二者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影响官员的价值追求。
  “当官为发财”的普遍认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一直是中国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和生存方式。我国历来有“官本位”思想,即便在当今社会,依然影响深远。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当我们谈到“官员”这个群体时候,更多想到的不是他的职责义务,不是他的造福大众,而是可以换来财富的权力和高高在上的地位,这种潜在的评价,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大时代的任何一个人,包括官员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同时,贪腐才能融入圈子的病态官场环境也给官员提供了贪婪的温床。“不是我想贪,我是没办法!”虽然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却也体现出一种“无奈”。
  “贪官办事快”的全民体验。这是一种在当前社会现实下非常霸道的实用主义者的自我安慰。他们不甘心、不愿意靠合理合规的方式去做事,不愿意去守秩序,甚至认为遵守秩序和规则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想方设法通过一些手段去突破约束,或者靠人情,或者靠钱,并由此产生自己“人脉广、能力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去获取也恰恰最能获取到众多艳羡的目光。他们缺乏原则性,或者说根本原则就是利益结果导向的,当事不涉己时,可以痛恨官员获得不正当利益,痛恨潜规则有碍公正;但是当和自己利益相关时,又希望靠关系、找熟人、走捷径,潜规则能够最大化。在这个所谓等价交换的环境中,贪官形成“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逻辑,民众形成“贪官办事效率高”的认知,由此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不良的社会风气。
  腐败心理治疗途径:官员和民众精神素质的提高
  治理官场的贪腐,诚然要在体制和制度上下功夫,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官员服务于百姓,他们的精神素质最终会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和追求;官员又来自民间,民间的精神取向也会影响官员的价值追求。因此,提高官员和民众的精神素质也是治理贪腐的应有之义。
  实现人生的自醒自觉。正视无限的贪欲让人具有了双重属性,而贪婪又是无法满足的这一心理特征,是人达到自醒的第一步。权力、金钱、名声、地位这些外在的东西看似让人风光无限,但如果内在空虚,又企图用物质手段解决精神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只会越发空虚无聊,直至走向毁灭。唯有内在的力量才能使人活得充实而有意义。古人云:乘物以游心。只有让生命、自我和灵魂充分觉醒,摆脱“物”的挂碍和束缚,才能达到物心和谐的境界。
  以传统文化化人养心。传统文化对官员的自我约束和提高自身修养所产生的作用是多方位和潜移默化的。
  儒家思想讲究“慎独”,就是“谨守道德之心”,在浮躁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官员在独处的时候能面对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良知,那么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坚守好自己,不会迷失,不会失去自我。“慎独”就是挂在心头的警言,是阻止陷进罪恶泥潭的一把保护伞,是提升修养的一个历久弥新的好方法。一个人要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这样才能避免自己犯错误,提高自己的修养。
  “厚德载物”在今天对于官员来说,更是不能丢掉的传统。正确看待名利,需要有智慧和理性。越是位高权重的时候,越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否则会招致倾覆。
  此外,如“清正廉洁”“刚健有为”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基本要求;“在其位,谋其事”,这是为政者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在传统文化里面更多地挖掘宝贵经验和财富,为官员提供“该怎么做”的示范,形成文化,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以现代秩序促进文明。在文明中,有价值的东西是依靠秩序建立的。生命之所以能建立起文明,就需要从各个生命个体自身的有序来建立更大尺度范围内的有序。这就要求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建立现代秩序意识,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改变特权思维和面子心态,丢掉走捷径的心态,转而谨守法律、尊重公序良俗,放下浮躁,脚踏实地。
  没有秩序,就没有安全感。我们在以秩序为社会主体的行为提供“可靠的预期”中,才能得到基本的生存和安全,以创造和享受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追求公平、正义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如果你要有个美好的将来,那将是与他人共同的将来。”共同生活在这个崭新时代,每一位官员和民众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领袖们都是怎么立规矩的呢?  毛泽东: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毛泽东给自己立下不少规矩。他兴趣广泛,还是诗人、书法家,收到过许多书画家、收藏家朋友馈赠的诗书画印等,但他并未将这些珍玩国宝据为己有,而是自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1950年,毛泽东亲笔致信当时的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将友人姚虞琴先生赠送的王夫之手迹《双鹤瑞舞赋》转交国家。他在信中强调:据云此种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毛泽东同志与党内许许多多同志一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其中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方面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当中均有所体现。研读这些著作不仅对于我们提升理论素养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指导我们从事社会主义
(一)父亲的一块表找不到了,非常恼火,四处翻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地坐着,一会儿就能听到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  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二)当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说这是牛奶;当装满油的时候,人们又说这是油。只有杯子空时,人们才看到杯子。  当我们心中装
2015年3月16日,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落马,引发了舆论聚焦与热议。这位以个性著称的政坛人物,官至省委副书记高位,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本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绷紧遵纪守法这根弦,如今却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可谓既辜负了组织培养,也令“个性官员”的称谓蒙羞。  真正的个性官员是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的。一些个性官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打破常规,维护公平正义,强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
古时,有一位原籍浙江的朱氏督学,一次回乡监考,家乡有不少士子准备礼物以贿赂,孰料他一临考舍,便题一联悬于堂前,联曰:  铁面无私,几涉科场,亲戚朋友皆谅我;镜心普照,但凭文字,平仄浓淡不冤笔。  行贿者看到此联,只得望“联”却步,收起礼品悄悄溜走。  宋代包拯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惩贪罚奸,世所称颂。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立了许多包公祠,其中有联赞曰:  一颗赤心悬日月;两张铁面斥奸邪。  铁面揚威到处
胡耀邦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受命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同时,兼任了中央宣传部部长一年零两个月。那是“扭转乾坤”的日子,也是中宣部工作朝气蓬勃的时期。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化知识界,当时的中宣部一改旧观,成了“思想解放部”“思想建设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知识分子之家”。我在耀邦同志直接领导下工作虽属短暂,但他那顺乎时势人心的政略,开阔深邃的思想,坦荡宽大的胸怀,率真热忱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
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人,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极其艰巨,中国扶贫面临历史“大考”。而在各个贫困“单元格”里,贫困县领导干部的作用举足轻重,贫困县考核“指挥棒”更至关重要。部分贫困县领导干部仍存在很多困惑和担忧,尤其是考核方面,如果一心干扶贫,将来会不会吃亏?如何更好地实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专项资金怎么花更科学?他们期盼尽快厘清考核模糊政策,让他们放开手脚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中。
在日常工作中,为了圆满完成某项重要工作、活动,增强工作、活动推进落实的指导性、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常常需要秘书人员制定全面、详细、明确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体,是工作、活动开展前作出的统筹安排,是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也是秘书人员应掌握的常用应用文体。  从结构上看,实施方案一般包括标题、正文两个部分。实施方案多数是正文结束就自然终止,没有专门的结尾段。实施方案一般以通知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