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回锅肉,这是一道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的一道四川风味名菜,也是寻常百姓下饭的不二选择。在四川菜系里,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 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文化。作为四川名菜,回锅肉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熬锅肉,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 据考证,回锅肉的来历和民间祭祀有关。在帝王和大户人家里,祭祀得用牛羊猪三种动物,而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只能从集市上买一块“二刀”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锅肉,这是一道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随处可见的一道四川风味名菜,也是寻常百姓下饭的不二选择。在四川菜系里,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
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生动的故事和文化。作为四川名菜,回锅肉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熬锅肉,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
据考证,回锅肉的来历和民间祭祀有关。在帝王和大户人家里,祭祀得用牛羊猪三种动物,而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只能从集市上买一块“二刀”肉,即半肥瘦带皮的猪后腿肉,放在锅里不加调料,白水煮到七八分熟,再放到祭台上祭祀。
礼成,这块肉已经冷了,再放进锅里去煮显然会变得很不好吃,聪明的祖先就想出了用蒜苗或是红椒、大头菜丝将它回锅爆炒,肥肥的猪肉切成大而薄的肉片,在烧红的锅里倒入适量的菜籽油,加入一坨猪油,制作成混合油后倒入肉片,肉片在爆炒之后,四周微卷,形似灯盏窝,片刻之后再下郫县豆瓣、甜面酱、红酱油、蒜苗,亮油后起锅……亮晶晶、油汪汪的肉片夹在蒜苗、红椒或大头菜丝之间,扑鼻的香味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诸多川菜中最大众化且最具人气的品种。
还有传说,回锅肉起源于清代末期,当时做法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味,以隔水容器密封蒸熟后再煎炒成菜。因为久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他改良的回锅肉在锦城广为流传。此后,经过不断的改良和使用各种新的调味品,就变成了今天的回锅肉,口感上更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回锅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宋。到了明代,回锅肉基本定型。清末郫县豆瓣的创制,大大提升了回锅肉的口感和品质,使回锅肉成为川菜中的当家花旦。
如果说尚不能断定宋朝爆肉与回锅肉是否相同,明代的油爆猪则清晰地呈现出回锅肉的基本特征。明人宋翊《竹屿房杂部》这样记载:“油爆猪,取熟肉细切脍(切片),投热油中爆香,以少酱油、酒浇,加花椒、葱,宜和生竹笋丝、茭白丝同爆之。”
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在四川,家家都能做出这道回锅肉。俗话说“入蜀不吃回锅肉,等于没有到四川去”。久在外地的四川人,回川探亲访友时,首先想到和食用的就是回锅肉。去十家菜馆,有十种做法,配料各有不同,除了蒜苗(青蒜),还可以用彩椒、洋葱、韭菜、锅盔等来制作回锅肉的,味道各有特色,品类繁多,除了四川的回锅肉,其他还有连山回锅肉、红椒回锅肉、蕨菜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等。正因为如此,也赋予了回锅肉这道菜独特的魅力。
诗人大厨、美食作家二毛老师在其撰写的《大刀回锅肉》一文中写道:在四川,回锅肉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几十种之多,烹调方式基本一样,只是配菜不同而已。也有烹调特殊而自成一格的“林派回锅肉”(以四川近代学者、书法家林思进姓氏命名)。其堂弟“旱蒸回锅肉”,主料不采取汤煮而用旱蒸,烹制不用炒而用贴的方法成菜,故有肉的原味消失少、颜色红亮、富于脂肪、味浓而香的特点;其表妹“生爆盐煎肉”,是用生肉片直接爆炒,加豆豉而不加甜面酱;其表兄“酱爆肉”是取出了调味中的豆瓣而加重了甜面酱。其舅子老表还有:青椒回锅肉、盐菜回锅肉、莲白回锅肉、豆豉回锅肉、鲊海椒回锅肉等等。
他介绍,“大刀回锅肉”的身份证名叫“连山回锅肉”,由于出自四川广汉市附近的连山镇而得其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因一家饭店烹制了一道特大号回锅肉菜而声名远播,由于片片回锅肉明晃晃的像一把把大刀,故得“大刀回锅肉”之混名。“大刀回锅肉”选取猪后腿二刀肉,顺长切片,每片长者可达24厘米左右。其型粗犷豪放,刀法精湛犀利,加上其配料又和一般回锅肉有所不同,以致吸引了全国八方宾客以在“大刀”上舔味为快,从而使整个连山镇一年四季都充满了回锅肉的香辣味道。真是“山上、山下,风展一片片回锅肉如画”。
到底有多少种回锅肉,真的很难说得清楚,不过这些经典蒜苗回锅肉、蒜苔回锅肉、青辣椒回锅肉、小尖椒小米辣回鍋肉、青红双椒回锅肉、锅盔回锅肉、苕皮回锅肉、土豆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莲白回锅肉、酱香回锅肉、洋葱回锅肉、香干回锅肉、香芹回锅肉、木耳豆腐干回锅肉、泡菜回锅肉、四季豆回锅肉和连山回锅肉等等,滋味尽享,总有一款适合您,不妨去品尝一下哦。
其他文献
去汕头多次,总能在饭桌上,看见一碟豆酱。和北京的黄酱不一样,这种豆酱呈金黄色,味道也比黄酱温和,咸鲜带甘。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普宁豆酱,是潮汕地区的家居味道。能作蘸味,也可为调味。在“蔡妈妈”家,每次老人家给我做白切鸡、煮一些虾都会蘸豆酱。有一次@好酒好蔡和@郑宇辉带我去吃“会跳舞的牛肉”,也是蘸普宁豆酱。 普宁豆酱醇厚香甜,是亲和温暖的味道。汕頭潮菜研究会的秘书长陈维斯,讲起她自己在家里用普宁
北雁南飞,草木黄落,又见一夜新霜,又是一年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秋冬过渡,天气渐寒,人们吃柿赏菊,登高望远,几树霜枝冷,几片霜林醉,几度霜叶红。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
中秋后,物候走入寒露,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深秋所有的浪漫,都在此时相遇。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在二十四节气中,带有“露”字的两个节气,就是“白露”和“寒露”。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是四季中
说到哥伦比亚,大家可能还不熟悉这个国度,毕竟,这个位于南美的国度,总会被误认为是罪恶和危险的代名词。但当你真正到了这个国度,才会了解到这个南美的国家是多么的色彩缤纷。 这个坐落于拉丁美洲北端的国家,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百年孤独的土地,是菲尔南多·博特罗画布上独特的风情,是夏奇拉歌声里绝美的家乡。当然,它也是世界吃货们心中公认的拉美美食天堂。 哥伦比亚有一个被称为“白色之城”的小城,
以“尋味运河、共享美好”为主题的第三届运博会运河美食展于9月23-25日在苏州举办。展区分为大运河美食文化展、大运河休闲时光、Top必吃、花young滋味、大运河特色食材展、大师展演互动等六个板块,共有来自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八省市165家企业参展,全方位展示大运河美食所蕴含的“人文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绿色之美”“传承之美”,让观众在“烟火气”中感
四川饭店坐落在闹中取静的绒线胡同深处,朱红大门上端黑底金字的匾额,给这家饭店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分量。这里原本是康熙帝第二十四子胤祕后人的府邸,府内修竹随风摇曳,松柏苍劲葱郁,古色古香厅堂敞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每一位到四川饭店就餐的宾客,都能体会到中国古典建筑文化与传统饮食文化完美相融的深刻内涵。 技压群芳齐争艳,名师会聚西绒线——因为四川饭店是应国运兴盛而建的,又直接服务于中央,所以在筹建之初就
名菜是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支撑。各地菜肴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特色美食,构成中国烹饪多层次、多方位、多品类的风味艺术体系,集中体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百科全书》设名菜卷,在各省、市、地区行业协会和烹饪院校的支持下,网罗各地特色美食,精选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菜品,既说明菜品的烹饪特色和技法,更注重讲述名菜佳肴背后的传说与典故,旨在充分体现中华
中国面点历史悠久,面制品相传起于秦、汉之间,汉刘熙《释名》云:“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汗,亦以胡麻著上也。”又因此饼出自胡地,系汉代由西域传入长安和中原,故称胡饼。由于我国至汉代的小麦栽培,在北方已相当普通,当时面制品也相应得到了发展,汉代书籍中常见的“胡饼”就是指面食制品,如蒸的为“蒸饼”和“笼饼”,饼上撒胡椒麻的为“胡饼”,汤煮的为“汤饼”即面条;用凉水冲拌的为“水浸饼”,现在
金秋十月,情满京城。10月10日,中华传统技艺技能传承人王海东大师收徒仪式在天泰宾馆举行。 国宝级大师王义均、赵仁良、王志强先生,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秘书长尚哈玲,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乔杰,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建平,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中餐名厨委员会主席董振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川菜产业委员会主席王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清真餐饮(食品)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马华、马
9月23日,由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央广网和红餐网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餐饮营销力峰会”在北京国贸大酒店开启。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邢颖在致辞中说,中国的餐饮业已经迈向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模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新阶段,特别在后疫情时代,中国餐饮业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难题。他指出,要高度关注资本与餐饮的融合对餐饮企业和行业带来的深远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