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18-01
传记作品阅读是饶有兴味、令人心旷神怡的事。阅读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是取法乎上,和杰出人物的约会。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用为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于一切的教育。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门励志教育课,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课.可是,所选课文的篇幅都很长,通读课文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组织教学时最需要突破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完、读好课文,进而激发起探讨的热情呢? 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针对不同的课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1注意进行精读指导,赏析示例,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解读传主丰富的人生阅历
精读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把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明白,还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对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教学,我设计的精读提示是:课文中杜甫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各个阶段分别是怎样的?从课文中,你所了解的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文中的鲁迅给了我们哪些新印象?完整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总体思路是要求学生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够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
2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赏读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解传主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文体特征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我们应该根据中外传记作品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形式。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重点应是感受人物(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辉。学习人物传记获得的个人成长就是人生励志。重点将人物的经历和个人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内化人物的人格精神。以《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为例: 具体设计依循"探究性阅读"原则,既提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又引 导学生进行传主的人生经历梳理,同时提示学生对传主的每个阶段的人生经历思考一个相同 的问题:"从这一阶段的诗作和经历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杜甫的思想和情怀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性阅读"的基本原则,设置了四个思考题:1.杜甫为什 么被称为"诗圣"?2.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3.作者的漂泊路线在述说什么?4. 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商量讨论,最后资源共享,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特别是问题"作者的漂泊路线在 述说什么?"富有创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最后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探究 "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的问题,把杜甫的圣人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理想。
3围绕课文就地取材,进行片段写作。感悟传主高尚的人格魅力
如何使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学习传记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你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总觉得缺少材料,其实"处处留心皆材料",每一篇名人传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库。我要求学生学完传记后随意写一段200字左右议论性的文字,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没有。但必须使用本册书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之一。当然我首先作了示范。因为是片段写作,又刚刚学过很多传记,学生的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写起来都比较轻松,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业:"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在有钱有权的家庭,父母没有给自己找一流的中学、大学去读,所以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平庸和碌碌无为。其实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那么他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处处留心皆学问"。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好场所和锻炼品质的最佳熔炉。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曾经也被北大拒之门外,但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竟然做了北大的教授。毛泽东也不过是中专文凭,也在北大做过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但他最后依然成了伟大的领袖。所以关键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上什么样的大学,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有执著的精神一切皆有可能。" 限定材料进行片段写作,有几个好处一是使学生更加熟悉了传记内容,二是使学生学习了就地取材的技巧,三是训练了议论文的写作。
总而言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教学在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研究空间。以上几点做法笔者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只要我们深刻领悟新课程精神,真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巧妙设计教学流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就大有可为。
传记作品阅读是饶有兴味、令人心旷神怡的事。阅读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是取法乎上,和杰出人物的约会。正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用为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于一切的教育。选修教材《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是一门励志教育课,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课.可是,所选课文的篇幅都很长,通读课文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组织教学时最需要突破的问题.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完、读好课文,进而激发起探讨的热情呢? 笔者经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针对不同的课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1注意进行精读指导,赏析示例,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解读传主丰富的人生阅历
精读就是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把字、词、句的意思都弄明白,还要弄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找出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对于《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的教学,我设计的精读提示是:课文中杜甫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各个阶段分别是怎样的?从课文中,你所了解的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文中的鲁迅给了我们哪些新印象?完整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总体思路是要求学生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够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
2教学过程中注重自主赏读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理解传主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文体特征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我们应该根据中外传记作品的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形式。人物传记的文体特点决定了教学重点应是感受人物(传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辉。学习人物传记获得的个人成长就是人生励志。重点将人物的经历和个人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内化人物的人格精神。以《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为例: 具体设计依循"探究性阅读"原则,既提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又引 导学生进行传主的人生经历梳理,同时提示学生对传主的每个阶段的人生经历思考一个相同 的问题:"从这一阶段的诗作和经历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杜甫的思想和情怀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究性阅读"的基本原则,设置了四个思考题:1.杜甫为什 么被称为"诗圣"?2.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3.作者的漂泊路线在述说什么?4. 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商量讨论,最后资源共享,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特别是问题"作者的漂泊路线在 述说什么?"富有创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最后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探究 "杜甫是凡人还是圣人"的问题,把杜甫的圣人人格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理想。
3围绕课文就地取材,进行片段写作。感悟传主高尚的人格魅力
如何使语文学习效率最大化,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学习传记的时候,我对学生说你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总觉得缺少材料,其实"处处留心皆材料",每一篇名人传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库。我要求学生学完传记后随意写一段200字左右议论性的文字,可以有标题也可以没有。但必须使用本册书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之一。当然我首先作了示范。因为是片段写作,又刚刚学过很多传记,学生的印象还比较深刻,所以写起来都比较轻松,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业:"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没有生活在有钱有权的家庭,父母没有给自己找一流的中学、大学去读,所以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平庸和碌碌无为。其实一个人只要愿意学习那么他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处处留心皆学问"。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好场所和锻炼品质的最佳熔炉。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沈从文曾经也被北大拒之门外,但他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竟然做了北大的教授。毛泽东也不过是中专文凭,也在北大做过小小的图书管理员,但他最后依然成了伟大的领袖。所以关键不在于有多好的条件,上什么样的大学,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有执著的精神一切皆有可能。" 限定材料进行片段写作,有几个好处一是使学生更加熟悉了传记内容,二是使学生学习了就地取材的技巧,三是训练了议论文的写作。
总而言之《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教学在给教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研究空间。以上几点做法笔者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只要我们深刻领悟新课程精神,真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巧妙设计教学流程,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就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