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摘要】:目的: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治疗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在社区内选取48例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分别进行普通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在治疗时间、睡眠质量、EPDS评分等各项数据。结果:普通护理组的24名患者治疗时间平均为(24±3.5)天,睡眠质量为40.85分,epds评分为11.26±2.1分,患者的满意度为84.47%;社区护理组在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5.5±2.4)天,睡眠质量为60.12分,epde评分为6.21±1.3分,患者满意度为96.26%。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治疗产后忧郁症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以后大力的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区护理;产妇
产后抑郁是很多生育后女性会出现的状况,这是因为生育完后身体激素的变化,加之从女人角色到母亲角色的不适应所致[1]。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一段时间自行缓解,而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产后抑郁的症状主要为:抑郁、悲伤、哭泣、焦躁、自杀或杀婴等一系列症状。通常在分娩后10天左右出现。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产妇产后抑郁症状也愈演愈烈,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现利用社区护理干预来调整产妇的心理状态[2]。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社区中选取48例患有产后抑郁的产妇进行治疗,年龄23至39岁,平均年龄为(30±2.4)岁。患病时间都在14天以上。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普通护理组和社区护理组,每组各24例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在年龄、分娩方式、患病时间等资料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普通护理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加强与产妇的沟通,耐心解答产妇的各个问题,让产妇了解产后恢复、如何哺乳等相关知识。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产妇和她们进行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躁心理,让她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多多鼓励与安慰患者,让她们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使其情绪慢慢的振作起来,达到配合治疗及痊愈的目的。
1.2.2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所用时间、以及治疗后睡眠状况、EPDS和患者痊愈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通护理组的24名患者治疗时间平均为(24±3.5)天,睡眠质量为40.85分,epds评分为11.26±2.1分,患者的满意度为84.47%;社区护理组在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5.5±2.4)天,睡眠质量为60.12分,epde评分为6.21±1.3分,患者满意度为96.26%。以上对比可得出,社区护理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护理组,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带来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长。对产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患者本身的角色转变,对婴儿知识的缺乏,导致产妇在分娩之后会出现一些焦躁、疑虑、自卑、悲伤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或者杀婴的情况。这就需要患者的家属和护理人员给予心理上的帮助[3]。
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社区护理理念逐渐应用到治疗产后忧郁症的临床中。社区护理,就是把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社会的力量,对病情进行预防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4]。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社区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治疗。
经本文研究,社区护理在产后忧郁症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它避免了患者在陌生环境下接收治疗的害怕心理。由于是患者比较熟悉的环境,所以患者能更加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同样,患者的家属在对患者治疗的方面,也能起到一个极大的帮助。在护理人员及其家属的全程陪同下,能够加速患者的痊愈。在本文的研究数据表明,社区护理治疗后的各项数据均优于普通护理治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社区护理在产后忧郁症的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红,刘敏,丁新飞,等.心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 1912.
[2]Del Rosario GA,Chang AC,Lee ED.Postpartum depress-sion:symptoms,diagnosis,and [3]treatment approaches [J].JAAPA,2013,26(2):50-54
[3]钟银彩.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12-13.
[4] 梁宏 峰,张浩,马秀岩.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之初步探讨[ J ].中国医学创新,20 11,18 ( 19 ) : 190一191
【摘要】:目的:应用社区护理干预治疗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在社区内选取48例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分别进行普通护理干预和社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患在治疗时间、睡眠质量、EPDS评分等各项数据。结果:普通护理组的24名患者治疗时间平均为(24±3.5)天,睡眠质量为40.85分,epds评分为11.26±2.1分,患者的满意度为84.47%;社区护理组在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5.5±2.4)天,睡眠质量为60.12分,epde评分为6.21±1.3分,患者满意度为96.26%。结论:社区护理干预对治疗产后忧郁症的临床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以后大力的推广和实践。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区护理;产妇
产后抑郁是很多生育后女性会出现的状况,这是因为生育完后身体激素的变化,加之从女人角色到母亲角色的不适应所致[1]。症状比较轻的患者可以经过一段时间自行缓解,而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产后抑郁的症状主要为:抑郁、悲伤、哭泣、焦躁、自杀或杀婴等一系列症状。通常在分娩后10天左右出现。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产妇产后抑郁症状也愈演愈烈,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辅导。现利用社区护理干预来调整产妇的心理状态[2]。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社区中选取48例患有产后抑郁的产妇进行治疗,年龄23至39岁,平均年龄为(30±2.4)岁。患病时间都在14天以上。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普通护理组和社区护理组,每组各24例患者,进行治疗。这些患者在年龄、分娩方式、患病时间等资料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普通护理组: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模式。加强与产妇的沟通,耐心解答产妇的各个问题,让产妇了解产后恢复、如何哺乳等相关知识。还可以让一些有经验的产妇和她们进行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躁心理,让她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多多鼓励与安慰患者,让她们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使其情绪慢慢的振作起来,达到配合治疗及痊愈的目的。
1.2.2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所用时间、以及治疗后睡眠状况、EPDS和患者痊愈后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普通护理组的24名患者治疗时间平均为(24±3.5)天,睡眠质量为40.85分,epds评分为11.26±2.1分,患者的满意度为84.47%;社区护理组在患者的治疗时间平均为(15.5±2.4)天,睡眠质量为60.12分,epde评分为6.21±1.3分,患者满意度为96.26%。以上对比可得出,社区护理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普通护理组,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带来的社会压力也随之增长。对产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患者本身的角色转变,对婴儿知识的缺乏,导致产妇在分娩之后会出现一些焦躁、疑虑、自卑、悲伤等不良情绪,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或者杀婴的情况。这就需要患者的家属和护理人员给予心理上的帮助[3]。
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社区护理理念逐渐应用到治疗产后忧郁症的临床中。社区护理,就是把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组织社会的力量,对病情进行预防以及对患者进行护理[4]。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医疗费用的不断上升,社区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治疗。
经本文研究,社区护理在产后忧郁症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它避免了患者在陌生环境下接收治疗的害怕心理。由于是患者比较熟悉的环境,所以患者能更加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同样,患者的家属在对患者治疗的方面,也能起到一个极大的帮助。在护理人员及其家属的全程陪同下,能够加速患者的痊愈。在本文的研究数据表明,社区护理治疗后的各项数据均优于普通护理治疗,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社区护理在产后忧郁症的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继红,刘敏,丁新飞,等.心理干预对外科手术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 1912.
[2]Del Rosario GA,Chang AC,Lee ED.Postpartum depress-sion:symptoms,diagnosis,and [3]treatment approaches [J].JAAPA,2013,26(2):50-54
[3]钟银彩.产科护理模式的转变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0):12-13.
[4] 梁宏 峰,张浩,马秀岩.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之初步探讨[ J ].中国医学创新,20 11,18 ( 19 ) : 190一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