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的。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懂得感恩 培养爱心 幼儿 个性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爱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在我们现代家庭生活中,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不要求回报,特别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就造成了幼儿只知道索取,既利己又自私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
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班上的小朋友在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有的孩子看到了就急忙跑来告诉老师;有的看到了则继续玩自己的;有的则故意躲得远远的。据了解,还有个别孩子打、骂长辈,对着长辈吐唾沫,用恶毒的语言来威胁长辈,有的幼儿还经常欺负弱小的同伴。如果我们成人不及时改变这种畸形的爱,使得孩子觉得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选择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类:
一、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幼儿爱心培养的前提
父母正确的教养态度是必要的前提。于是我们就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及家长园地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达成共识——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特别是祖父母等)明白,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的爱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有所付出。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这样才能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其次,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一大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又由于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们就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如《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我们鼓励幼儿讲讲小鸡和小鸭是怎样互相帮助;故事《金色的房子》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小姑娘前后的不同,学会与同伴间友好相处;故事《孔融让梨》让小朋友之间学会互相谦让。为了开展感恩节的活动,我们选择了《我妈妈》《我爸爸》等绘本故事,引导幼儿要关心和尊敬自己的家人,幼儿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爱,为感恩节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爱心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同伴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对家人要尊敬和关爱。
三、通过角色游戏和情景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心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孩子们喜欢扮演爸爸和妈妈,在游戏中我们发现扮演妈妈的幼儿会为生病的孩子去买蔬菜、做饭、喂饭。显而易见,孩子通过扮演妈妈,体验到了妈妈在孩子生病时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情景活动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如:一次班上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吐了一地,很多孩子都捂住鼻子说好难闻。于是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是希望别人嫌弃你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关心自己,今天这个小朋友生病了,你们怎么关心他呢。于是有的孩子拿出餐巾纸给他擦嘴;有的孩子给他送来水喝;有的孩子说送给他好玩的玩具等等。这样既使孩子理解了他人的需要,又能够使幼儿更好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小朋友摔倒了,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老师的嗓子哑了,咳嗽了,妈妈生病了等,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大好机会,如老师的嗓子哑了,另一位老师就提醒班里的孩子注意:“听,老师怎么了?她嗓子哑了,嗓子痛得不得了。”进一步引导:“幼儿,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难受不难受?以后请小朋友轻轻的说话,老师在讲话时不随便插嘴,不做危险的事让老师担心。”类似老师嗓子哑了,小朋友摔倒了,虽然只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平常的事,但却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等于随时随地在为幼儿提供做出友善、助人行为的实践机会,时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真实,爱别人的快乐。
五、在谈话中激发幼儿巩固爱心
我们常常会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如针对小班孩子自己不会脱衣服的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帮助同伴脱袖子,于是让他讲讲:我和某某是用什么办法把衣服脱掉的,暗示小朋友看到同伴有困难,应该去帮助。在随机性的谈话活动中,我们即时利用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回忆,自己是如何帮助同伴的?当同伴说“谢谢”以及受到老师老师表扬时,感受又怎样?当小朋友有困难时,你会怎么样帮助他;三八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事,妈妈的反应是怎样的,你平时会为家人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在这些谈话中,幼儿可以相互学习 同时也是幼儿对自己行为的强化和巩固,慢慢形成习惯。
当我们成人每天在幼儿心田播撒爱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幼儿的爱心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巩固并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协作的重要和快乐,而我们的教育目的也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的。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懂得感恩 培养爱心 幼儿 个性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爱心培养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在我们现代家庭生活中,家长们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奉献,不要求回报,特别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着他一个人转,就造成了幼儿只知道索取,既利己又自私的现象。我们的孩子是不缺乏爱的,但过度的爱就是溺爱,是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
在幼儿园我们常常看到班上的小朋友在周围的人遇到困难时:有的孩子看到了就急忙跑来告诉老师;有的看到了则继续玩自己的;有的则故意躲得远远的。据了解,还有个别孩子打、骂长辈,对着长辈吐唾沫,用恶毒的语言来威胁长辈,有的幼儿还经常欺负弱小的同伴。如果我们成人不及时改变这种畸形的爱,使得孩子觉得别人为他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孩子们只知道获取,却不懂得感恩,不愿意付出,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适应社会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如何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让幼儿学会爱别人,懂得感恩,愿意为别人付出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选择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类:
一、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是幼儿爱心培养的前提
父母正确的教养态度是必要的前提。于是我们就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及家长园地等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达成共识——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家长(特别是祖父母等)明白,过度的溺爱、放纵决不是真正的爱。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么他在享受父母所给予他的爱的同时,也要懂得感恩,有所付出。父母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决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这样才能使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其次,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一大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又由于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我们就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如《小公鸡和小鸭子》的故事,我们鼓励幼儿讲讲小鸡和小鸭是怎样互相帮助;故事《金色的房子》我们让幼儿说一说小姑娘前后的不同,学会与同伴间友好相处;故事《孔融让梨》让小朋友之间学会互相谦让。为了开展感恩节的活动,我们选择了《我妈妈》《我爸爸》等绘本故事,引导幼儿要关心和尊敬自己的家人,幼儿通过讨论、交流、理解了爸爸和妈妈对自己的爱,为感恩节活动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爱心的培养,使他们理解同伴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对家人要尊敬和关爱。
三、通过角色游戏和情景活动培养幼儿的爱心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孩子们喜欢扮演爸爸和妈妈,在游戏中我们发现扮演妈妈的幼儿会为生病的孩子去买蔬菜、做饭、喂饭。显而易见,孩子通过扮演妈妈,体验到了妈妈在孩子生病时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情景活动能使幼儿更好的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如:一次班上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吐了一地,很多孩子都捂住鼻子说好难闻。于是我就问小朋友,你们生病的时候,是希望别人嫌弃你还是希望能够有人来关心自己,今天这个小朋友生病了,你们怎么关心他呢。于是有的孩子拿出餐巾纸给他擦嘴;有的孩子给他送来水喝;有的孩子说送给他好玩的玩具等等。这样既使孩子理解了他人的需要,又能够使幼儿更好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四、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幼儿爱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教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小朋友摔倒了,遇到不开心的事了,老师的嗓子哑了,咳嗽了,妈妈生病了等,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爱心培养的大好机会,如老师的嗓子哑了,另一位老师就提醒班里的孩子注意:“听,老师怎么了?她嗓子哑了,嗓子痛得不得了。”进一步引导:“幼儿,你生过病吗?生病的时候难受不难受?以后请小朋友轻轻的说话,老师在讲话时不随便插嘴,不做危险的事让老师担心。”类似老师嗓子哑了,小朋友摔倒了,虽然只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很平常的事,但却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具体的,真实的事件,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进行爱心教育,就等于随时随地在为幼儿提供做出友善、助人行为的实践机会,时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真实,爱别人的快乐。
五、在谈话中激发幼儿巩固爱心
我们常常会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如针对小班孩子自己不会脱衣服的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帮助同伴脱袖子,于是让他讲讲:我和某某是用什么办法把衣服脱掉的,暗示小朋友看到同伴有困难,应该去帮助。在随机性的谈话活动中,我们即时利用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帮助幼儿回忆,自己是如何帮助同伴的?当同伴说“谢谢”以及受到老师老师表扬时,感受又怎样?当小朋友有困难时,你会怎么样帮助他;三八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事,妈妈的反应是怎样的,你平时会为家人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等,在这些谈话中,幼儿可以相互学习 同时也是幼儿对自己行为的强化和巩固,慢慢形成习惯。
当我们成人每天在幼儿心田播撒爱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幼儿的爱心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巩固并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协作的重要和快乐,而我们的教育目的也会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