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接触《弟子规》,脑海中会不断浮现父母、自己、儿子以及学生几个不同角色,我总会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不满父母的严厉,嫌家规太多。早晨,只要母亲在厨房的锅盖、勺子声响起,我就得赶紧起床,不敢贪睡,因为起晚了母亲便面露不满。有时,她不用直接叫我,愈来愈响的锅勺声便在暗示我赶快起床。从小到大,甚至高中四五点起床也一样,起床后,我必须把被子整齐叠好,否则必定招致母亲的唠叨与责备。用《弟子规》的话就是:“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至污秽。”虽今天知道母亲的教导是对的,但当时很是不满,嫌母亲唠叨。
高中时,我所就读的学校离家有好几里路。回家的路多半是上坡,坡很陡,我只能赶着自行车走回家。村里二十几个同龄人只有我自己读高中,所以下晚自习时没有同伴回家。秋天,路两旁的玉米有一人高,尤其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劲风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我总感觉玉米地随时会有坏人出现,身后会有可怕的鬼怪追赶我。这种恐惧感逼迫我几乎是以狂奔的状态赶着自行车,翻越长长的陡坡,逃离沙沙作响的玉米地,直至看见村头的灯光才敢放松下来。此时的我往往口干舌燥,气喘吁吁,心脏狂跳的感觉几乎是每晚都要经历的。至今想起当年回家走夜路的情景,我仍心有余悸。父母却很少出来迎接我,自己也从未和父母提起晚上夜行时的恐惧感,感觉这些应该自己承受。许是这些成长中的磨炼让我在人生中遇到坎坷时总惊叹自己内心的强大。从不夸赞我的母亲在我成年后也偶尔流露出对我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认可。可当时的我对母亲充满不满,甚至是暗暗的抵抗。
儿时的我很贪玩,村里的角角落落,每个山头,每个沟谷都有我玩耍的踪迹。但玩心再重,日落西山时我必须告别小伙伴,早早回家给母亲烧火做饭。有一次,我正玩在兴头上,看到日薄西山,极不情愿地离开小伙伴往家跑去,心里却一直想着玩的事。回到家,母亲在锅上炒菜,我悄无声息地把一大把草塞进炉灶内,一下子冒出黑黑的浓烟。母亲被呛得直流泪无法炒菜,大声呵斥我连烧火都不会。我既心疼母亲,又为自己的小小成功暗自高兴,又有种莫名的期待。终于,母亲气不打一处地让我走开。此时,早就想跑出去继续玩的我听到母亲的训斥如同得到大赦一般,立马一溜儿烟地逃走,继续疯玩。这可能是我唯一的一次有实际行动的反抗,也是唯一的一次以最开心、最幸福,以全纳的心态接受母亲的斥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满母亲管得太严,我不能尽情地玩耍。
家规太多也让我对母亲心生不满。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来客人,不论我和妹妹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里的事热情地和客人打招呼、问好,客人走时必须立马跟随母亲把客人送到门口,且要虚套一番诸如“再来”之类的话,稍微动作迟缓,母亲便面露不满。吃饭时,只要父亲没有坐下,我和妹妹就都不能动筷子,且要帮着母亲端菜、准备餐具。自小母亲便不允许我和妹妹顶撞长辈,大人说话小孩子是绝对不可以在人前乱窜的,所以经常被母亲批“站人前,不站人后”。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站人后,不站人前”的习惯。母亲没有读多少书,但很懂做人的道理。她的这些做法都迎合了《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教育思想。现在想想,母亲竟然有着古代圣贤的智慧,我感觉有点小惊讶,也甚为自己的母亲自豪。可当时的我极度不满母亲的这些说教。就这样,在母亲的唠叨管教下,我本分地做着好女孩、好妻子、好妈妈和好儿媳。一切都努力顺着周围人,但未必全是我的真心所想。久而久之,我感觉自己迷失了自我,凡事都处处考虑他人,自己永远排在最后。老公也经常说我是为他人活的,没有为自己活过。结婚后看到婆婆对丈夫和小姑子的纵容,愈发感觉母亲的许多严格完全没有必要,从心底羡慕丈夫和小姑子的宽松成长环境。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让儿子有不一样的教育。
在儿子的教育上,我潜意识地不断告诉自己,一定不给儿子定太多规矩,给他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儿子和我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而我自小就要先问问长辈再自己吃,且习惯性地要拿差的,小的吃,大的要让给别人。我一直感觉这不是一个孩子内心的本真表现,是大人礼节教育对孩子约束的结果。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吃到最大的、最好的,为什么要让孩子做作地、虚假地学会谦让呢?我要让儿子真实地、率真地表现自己,不要让规矩约束住他的本真心!所以,对儿子的某些行为,我刻意不理不睬,任他随性而做。吃东西时,儿子想吃大的就挑大的。很小,我和妹妹就把洗碗这件活包下来了,一到假期,妈妈就高兴地对邻居说,她可以休息休息了。听到妈妈这样说,忙活着的我和妹妹干得更起劲。起床后,我自小要叠好被子,整好床铺。对儿子,我却从没这方面的约束,所以儿子的被子经常是散乱的。儿子的许多做法都与我大相径庭,我心生不满,但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故意地纵容,希望给他无约束的成长空间。但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我时常惶恐。我的纵容会不会害了他?我这样做能给他真正的幸福吗?虽心有不安,但潜意识中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给他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这样,我在矛盾中继续着对儿子各种行为的放纵。直到参加《弟子规》培训,《红苹果》的故事给我重重的一击。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对的!儿子会不会也拿起最大最红的苹果?会不会也毫不礼让地就自顾自地吃起来?以前在我眼中虚伪的礼让不再虚伪,它就在我们身边,并真真切切地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我所追求的随性率真竟成了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我大彻大悟!可此时,儿子已经长大,习以为常,积习难改,我只有努力弥补,慢慢让这绊脚石慢慢变小,再变小,却很难将它彻底消失。此时,只有无尽的忏悔!我现在只能努力提升自己,以自己的言行慢慢影响改变儿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每次捧读《弟子规》都会让我想起班里的“雨”。他的桀骜不驯、他的蛮横随性,令所有人头疼。自接触这个孩子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触动他内心的动力。走进《弟子规》,我似乎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改变他的希望。尤其陈肖颖老师的报告,令我深受感动。反思自己与她的差距,主要在于我仅仅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她在问题发生前就做好了前期教育,预防、杜绝问题的出现。另外,我没有真正走进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吃饭时,我禁止学生说话,但自己忍不住会和其他老师说话。其实从第一次和孩子一起吃饭,直觉就告诉我,我应该和孩子们一样安静就餐。但实际上我要求孩子们安静就餐的同时,总忍不住和搭班老师谈论班级或其他事情,虽内心不断自责,但实际行动没有丝毫改变。久而久之,似乎就习以为常了,老师的特权让我远离了孩子。《弟子规》中有句话:“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此时的我就是以教师的身份在压制孩子们,就是以势服人。心远了,不亲密,教育就无从谈起。对于雨,甚至所有孩子,内在的、感化的教育是持久的和长期的,是浸润心灵的东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硬加的、强压式的制约、管教在短期内有效,且立竿見影,一旦离开了我们的制约,走上社会,孩子会自律吗?能抵制住各种诱惑吗?很难!所以,《弟子规》教育是走心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式教育,是持久的养心教育。仅仅明白了这些,教师仍无法教育好孩子。只有把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厚,读成立体的、鲜活的生命,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也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就做到了真正的童蒙养正!
《弟子规》博大精深,只有参透其中的大智慧,才能当好母亲,教好儿女,教好学生,才能以真正的、科学的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高中时,我所就读的学校离家有好几里路。回家的路多半是上坡,坡很陡,我只能赶着自行车走回家。村里二十几个同龄人只有我自己读高中,所以下晚自习时没有同伴回家。秋天,路两旁的玉米有一人高,尤其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劲风吹过玉米地,沙沙作响。我总感觉玉米地随时会有坏人出现,身后会有可怕的鬼怪追赶我。这种恐惧感逼迫我几乎是以狂奔的状态赶着自行车,翻越长长的陡坡,逃离沙沙作响的玉米地,直至看见村头的灯光才敢放松下来。此时的我往往口干舌燥,气喘吁吁,心脏狂跳的感觉几乎是每晚都要经历的。至今想起当年回家走夜路的情景,我仍心有余悸。父母却很少出来迎接我,自己也从未和父母提起晚上夜行时的恐惧感,感觉这些应该自己承受。许是这些成长中的磨炼让我在人生中遇到坎坷时总惊叹自己内心的强大。从不夸赞我的母亲在我成年后也偶尔流露出对我外表柔弱、内心强大的认可。可当时的我对母亲充满不满,甚至是暗暗的抵抗。
儿时的我很贪玩,村里的角角落落,每个山头,每个沟谷都有我玩耍的踪迹。但玩心再重,日落西山时我必须告别小伙伴,早早回家给母亲烧火做饭。有一次,我正玩在兴头上,看到日薄西山,极不情愿地离开小伙伴往家跑去,心里却一直想着玩的事。回到家,母亲在锅上炒菜,我悄无声息地把一大把草塞进炉灶内,一下子冒出黑黑的浓烟。母亲被呛得直流泪无法炒菜,大声呵斥我连烧火都不会。我既心疼母亲,又为自己的小小成功暗自高兴,又有种莫名的期待。终于,母亲气不打一处地让我走开。此时,早就想跑出去继续玩的我听到母亲的训斥如同得到大赦一般,立马一溜儿烟地逃走,继续疯玩。这可能是我唯一的一次有实际行动的反抗,也是唯一的一次以最开心、最幸福,以全纳的心态接受母亲的斥责。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满母亲管得太严,我不能尽情地玩耍。
家规太多也让我对母亲心生不满。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来客人,不论我和妹妹在干什么,都必须放下手里的事热情地和客人打招呼、问好,客人走时必须立马跟随母亲把客人送到门口,且要虚套一番诸如“再来”之类的话,稍微动作迟缓,母亲便面露不满。吃饭时,只要父亲没有坐下,我和妹妹就都不能动筷子,且要帮着母亲端菜、准备餐具。自小母亲便不允许我和妹妹顶撞长辈,大人说话小孩子是绝对不可以在人前乱窜的,所以经常被母亲批“站人前,不站人后”。久而久之,我便养成了“站人后,不站人前”的习惯。母亲没有读多少书,但很懂做人的道理。她的这些做法都迎合了《弟子规》中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教育思想。现在想想,母亲竟然有着古代圣贤的智慧,我感觉有点小惊讶,也甚为自己的母亲自豪。可当时的我极度不满母亲的这些说教。就这样,在母亲的唠叨管教下,我本分地做着好女孩、好妻子、好妈妈和好儿媳。一切都努力顺着周围人,但未必全是我的真心所想。久而久之,我感觉自己迷失了自我,凡事都处处考虑他人,自己永远排在最后。老公也经常说我是为他人活的,没有为自己活过。结婚后看到婆婆对丈夫和小姑子的纵容,愈发感觉母亲的许多严格完全没有必要,从心底羡慕丈夫和小姑子的宽松成长环境。因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让儿子有不一样的教育。
在儿子的教育上,我潜意识地不断告诉自己,一定不给儿子定太多规矩,给他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儿子和我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经历。而我自小就要先问问长辈再自己吃,且习惯性地要拿差的,小的吃,大的要让给别人。我一直感觉这不是一个孩子内心的本真表现,是大人礼节教育对孩子约束的结果。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吃到最大的、最好的,为什么要让孩子做作地、虚假地学会谦让呢?我要让儿子真实地、率真地表现自己,不要让规矩约束住他的本真心!所以,对儿子的某些行为,我刻意不理不睬,任他随性而做。吃东西时,儿子想吃大的就挑大的。很小,我和妹妹就把洗碗这件活包下来了,一到假期,妈妈就高兴地对邻居说,她可以休息休息了。听到妈妈这样说,忙活着的我和妹妹干得更起劲。起床后,我自小要叠好被子,整好床铺。对儿子,我却从没这方面的约束,所以儿子的被子经常是散乱的。儿子的许多做法都与我大相径庭,我心生不满,但想起自己的经历就故意地纵容,希望给他无约束的成长空间。但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我时常惶恐。我的纵容会不会害了他?我这样做能给他真正的幸福吗?虽心有不安,但潜意识中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给他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就这样,我在矛盾中继续着对儿子各种行为的放纵。直到参加《弟子规》培训,《红苹果》的故事给我重重的一击。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对的!儿子会不会也拿起最大最红的苹果?会不会也毫不礼让地就自顾自地吃起来?以前在我眼中虚伪的礼让不再虚伪,它就在我们身边,并真真切切地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我所追求的随性率真竟成了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我大彻大悟!可此时,儿子已经长大,习以为常,积习难改,我只有努力弥补,慢慢让这绊脚石慢慢变小,再变小,却很难将它彻底消失。此时,只有无尽的忏悔!我现在只能努力提升自己,以自己的言行慢慢影响改变儿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每次捧读《弟子规》都会让我想起班里的“雨”。他的桀骜不驯、他的蛮横随性,令所有人头疼。自接触这个孩子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触动他内心的动力。走进《弟子规》,我似乎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改变他的希望。尤其陈肖颖老师的报告,令我深受感动。反思自己与她的差距,主要在于我仅仅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她在问题发生前就做好了前期教育,预防、杜绝问题的出现。另外,我没有真正走进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吃饭时,我禁止学生说话,但自己忍不住会和其他老师说话。其实从第一次和孩子一起吃饭,直觉就告诉我,我应该和孩子们一样安静就餐。但实际上我要求孩子们安静就餐的同时,总忍不住和搭班老师谈论班级或其他事情,虽内心不断自责,但实际行动没有丝毫改变。久而久之,似乎就习以为常了,老师的特权让我远离了孩子。《弟子规》中有句话:“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此时的我就是以教师的身份在压制孩子们,就是以势服人。心远了,不亲密,教育就无从谈起。对于雨,甚至所有孩子,内在的、感化的教育是持久的和长期的,是浸润心灵的东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硬加的、强压式的制约、管教在短期内有效,且立竿見影,一旦离开了我们的制约,走上社会,孩子会自律吗?能抵制住各种诱惑吗?很难!所以,《弟子规》教育是走心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式教育,是持久的养心教育。仅仅明白了这些,教师仍无法教育好孩子。只有把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厚,读成立体的、鲜活的生命,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也就找到了教育的真谛,就做到了真正的童蒙养正!
《弟子规》博大精深,只有参透其中的大智慧,才能当好母亲,教好儿女,教好学生,才能以真正的、科学的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