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05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在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没有各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2.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长远看,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必然会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为全体国民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内涵--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
3.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各地区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有效应用的关键要素与建议
1.研究并制定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机制,要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设备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实验和课题,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合和辐射,对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
2.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首先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其次,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要注重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地区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发挥当地教育资源、教师、行政部门的优势,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益,保证资源建设质量。
3.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小学、初中阶段分别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同时,尽可能地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因此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网络道德培养并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4.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切实把握好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方向,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努力促进开放的、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养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被理解为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能力,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能力。教师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而创造性地采用革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学生层面上则体现为学生是否已经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通过有效政策与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促进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在学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丰.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谢戈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及实证[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
一、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在教育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一方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前提;另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其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将成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将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没有各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因此,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2.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
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从长远看,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必然会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将为全体国民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内涵--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
3.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得以更好地体现。其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根据个人志趣与个性差异对所学的知识和学习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可对某一专题的相关内容通过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实现问题解决学习和发现学习。第三,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网络资源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各地区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有效应用的关键要素与建议
1.研究并制定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机制,要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设备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实验和课题,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合和辐射,对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
2.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教育资源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质量。教学资源库建设中,首先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其次,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第三,要注重区域性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地区内部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发挥当地教育资源、教师、行政部门的优势,提高资源建设的效益,保证资源建设质量。
3.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小学、初中阶段分别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同时,尽可能地开放计算机网络教室。同时,有效落实课程内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因此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和网络道德培养并重,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
4.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
切实把握好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方向,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努力促进开放的、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并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发展,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养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制约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被理解为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能力,而不能仅仅被理解为应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能力。教师是否有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为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而创造性地采用革新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学生层面上则体现为学生是否已经在教师的帮助下成功地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和能力。
教育信息化应用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通过有效政策与措施的建立与实施,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促进信息化资源与环境在学校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曹丰.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调查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2]谢戈平.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及实证[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