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了,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刚过两天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懒散,上课无精打采,面对老师的问题一脸茫然,总是启而不发,一个个神情麻木,呆若木鸡;再看看他们课下,一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反应敏捷,每当上课铃响起,总是依依不舍的离开,嘴里还念叨着:“这么快”,学生太厌学了。面对这种情形,我陷入沉思,必须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老师首先要做出改变,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有活力的课堂。
远程研修时我观评的一节数学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课题是《自行车里的数学》。虽然现在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很多老师的公开课都使用异彩纷呈的PPT课件,使课堂内容更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但这位老师上课的第一幕并没用多媒体展示自行车,而是把一辆自行车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讲台上,学生感到很新奇。接下来她的教法更新颖,有三个女生上台汇报自行车的运行原理,她们三个有一个向全班同学说明自行车的结构,哪是前轮、后轮,哪是前齿轮、后齿轮;哪是链条和脚踏轮,另外两个女生站在前边、后边分别指出这些部位。然后她们又讲述了自行车的运行原理,自行车的脚踏轮带动前齿轮,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齒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轮转动几个齿,后轮也转动几个齿,前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相等,又演示了前齿轮转动一周后轮转动的不止一周。她们的讲述有板有眼,绘声绘色。这几个学生讲完后还进行提问,俨然像位一位位小老师。第二组的两个男生讲述了自行车脚蹬一周到底走多远,他们还板书了计算脚蹬一周运行距离的公式。看到这里我真佩服这位老师的设计。上述教学有两大亮点。首先把天天都见,人人都用的自行车请进课堂,这是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具,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具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学时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教材,对于小学生凡是能以实物呈现的东西,最好把实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可触摸,可感知,小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特别是抽象的问题,一定要以形象具体为载体,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的桥梁。第二个亮点是:让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好处,学生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成果,他们必须潜心研究,细心整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形中给他们上了一根发条,促使他们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另外,他们出色的表现,在全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老师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思,获取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自信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受这位老师的启发,我决定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在学习《可能性》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我准备了一些乒乓球和一个箱子还有一束鲜花,告诉同学们,这个箱子里有一些球,但是,我并没有告诉他们里边是什么颜色的球。我对学生说,我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摸球,摸到黄色球的同学,我把这束美丽的花送给他。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都举起手,跃跃欲试,我找了一名学生上来摸球,当他的手还没拿出来时,我对全班说,同学们,猜一猜他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学生说:“红色”,我说,两个字太少,说完整的一句话。又有学生说:可能是红色。我板书“可能”两个字。这个学生摸出球一看是白色,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上来摸球,都是白色。我问:“还想上来吗?”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还想上来试一试,有的学生说:是不是全是白球?我把球一个个拿出来展示,全是白色。同学们大悟:“奥,上当了”。我问:“从这个箱子里任意拿一个球可能是“黄色吗”?生:“不可能”。师板书“不可能”。师:“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能是什么颜色”?生:“一定是白色”。师板书“一定”。就这样在愉悦的环境里,学生们轻松的掌握了可能性的三种情况。接下来我把课本的例1改成了一个抽签的活动,让学生边抽边用上我们刚学的“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抽到的情况,学生的热情依旧很高,都愿意上来试一试。 就这样找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心理的活动,他们有了兴趣,就不在茫然,就会配合老师,积极的学习。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新知识寓于数学活动中,通过一些活动或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数学课堂才会迸发出活力。
远程研修时我观评的一节数学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课题是《自行车里的数学》。虽然现在有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很多老师的公开课都使用异彩纷呈的PPT课件,使课堂内容更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但这位老师上课的第一幕并没用多媒体展示自行车,而是把一辆自行车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讲台上,学生感到很新奇。接下来她的教法更新颖,有三个女生上台汇报自行车的运行原理,她们三个有一个向全班同学说明自行车的结构,哪是前轮、后轮,哪是前齿轮、后齿轮;哪是链条和脚踏轮,另外两个女生站在前边、后边分别指出这些部位。然后她们又讲述了自行车的运行原理,自行车的脚踏轮带动前齿轮,前齿轮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后齒轮带动后轮,后轮推动前轮。前轮转动几个齿,后轮也转动几个齿,前后齿轮转动的总齿数相等,又演示了前齿轮转动一周后轮转动的不止一周。她们的讲述有板有眼,绘声绘色。这几个学生讲完后还进行提问,俨然像位一位位小老师。第二组的两个男生讲述了自行车脚蹬一周到底走多远,他们还板书了计算脚蹬一周运行距离的公式。看到这里我真佩服这位老师的设计。上述教学有两大亮点。首先把天天都见,人人都用的自行车请进课堂,这是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具,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具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学时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教材,对于小学生凡是能以实物呈现的东西,最好把实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可触摸,可感知,小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特别是抽象的问题,一定要以形象具体为载体,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的桥梁。第二个亮点是:让学生汇报他们的发现。这样的设计有两个好处,学生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他们的成果,他们必须潜心研究,细心整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形中给他们上了一根发条,促使他们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另外,他们出色的表现,在全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老师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合作意思,获取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自信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的努力。一次次的成功就会给学生带来无限喜悦和美好的憧憬,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受这位老师的启发,我决定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是课堂的主角。在学习《可能性》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游戏。我准备了一些乒乓球和一个箱子还有一束鲜花,告诉同学们,这个箱子里有一些球,但是,我并没有告诉他们里边是什么颜色的球。我对学生说,我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摸球,摸到黄色球的同学,我把这束美丽的花送给他。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都举起手,跃跃欲试,我找了一名学生上来摸球,当他的手还没拿出来时,我对全班说,同学们,猜一猜他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学生说:“红色”,我说,两个字太少,说完整的一句话。又有学生说:可能是红色。我板书“可能”两个字。这个学生摸出球一看是白色,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同学上来摸球,都是白色。我问:“还想上来吗?”你有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还想上来试一试,有的学生说:是不是全是白球?我把球一个个拿出来展示,全是白色。同学们大悟:“奥,上当了”。我问:“从这个箱子里任意拿一个球可能是“黄色吗”?生:“不可能”。师板书“不可能”。师:“从箱子里任意摸一个球能是什么颜色”?生:“一定是白色”。师板书“一定”。就这样在愉悦的环境里,学生们轻松的掌握了可能性的三种情况。接下来我把课本的例1改成了一个抽签的活动,让学生边抽边用上我们刚学的“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抽到的情况,学生的热情依旧很高,都愿意上来试一试。 就这样找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贴近学生心理的活动,他们有了兴趣,就不在茫然,就会配合老师,积极的学习。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对数学望而生畏,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因此不容易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会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激活枯燥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一个支点,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新知识寓于数学活动中,通过一些活动或游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数学课堂才会迸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