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育专家的课精彩互动,教学艺术高超。他们在课堂中善于引导,恰当评价;个性的交流,睿智的对话;巧妙地疏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真正“授人以渔”。最终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快乐,实现“愉快教学”。
【关键词】引导;评价;交流;主体地位;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几年,新课改提倡的种种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了一线教师追随的标杆。2010年10月16日,我和本校的五位数学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远赴厦门,观摩了教育专家吴正宪、许淑一等名师的示范课,并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讲座。特别是吴正宪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无不让人由衷地赞叹,让我受益颇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来感染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我细细品位她的课,有四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善于引导,恰当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可引导技术的好坏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正宪就很善于引导,能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成就课堂的精彩。在吴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中,当她出示小猴摘桃的情境图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位学生回答看到了猴子,还有位学生回答看到了桃子。当两个同学没能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时,她不是由着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说下去,而是立刻改变问题的问法:“孩子们,睁开你数学的眼睛看看,还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便睁开了“数学的眼睛”顺利地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桃子。这时,吴老师马上评价:“你不仅看到了桃和猴,还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中也提到,教师的恰当评价很重要,你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你的评价反映了你的教育价值判断。
二、个性的交流,睿智的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更是师生交往,交流互动的课堂。”在《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还不会质疑提问的时候,吴老师反复提醒学生:“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问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如:当课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时,出示题目:弟弟采了4个桃,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学生甲只列一个式子:4+7=11(个)。吴老师说:“会问话的站起来。”学生乙就问:“你的7怎么来的?”学生甲说:“我心里想的。”吴老师也故意搭腔:“对啊,我心里想着怎么不行啊?”学生乙接着质疑:“你没写出来,人家怎么知道?”吴老师抓住契机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数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我们要让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黑眼睛、蓝眼睛的人都看得懂,数学是全人类交流的工具。”简单的对话,学生学会了数学学习也要守规则。整节课吴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质疑以外,没做任何的讲解,但学生学的似乎比老师讲解更明白。在吴老师引领下,课堂上展现出学生个性的对话,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巧妙疏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非常尊重每一位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孩子们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他们去认同,始终让学生站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她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列式:3+4=7(个)。他俩一共采了7个。面对这样一根筋的学生,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不错,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欣赏你。”这句评价语是在这个学生出现“一根筋”的时候说的。更可贵的是,吴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没有一丁点儿讽刺的意思,听起来很受用。接着她向等于11的学生主动向他提问:“我问你,第第采了几个?”“一根筋”说:“3个。”向等于11的学生又问:“哥哥采了几个?”他说:“3加4等于7个。”再接着问:“那一共采了几个呢?”他大声地回答:“7个。”全场摇头,这下该怎么办?真是“一根筋”呀!我们为吴老师捏了一把汗,只见吴老师慈爱地笑着说,“你还7呢?”接着鼓励他在黑板的右上角画图,吴老师先画弟弟采的4个,问他:“哥哥画几个?”她抱起这孩子,鼓励他画画看,“一根筋”先给哥哥画了4个,吴老师追问到:“还要画几个?”他又画了3个。吴老师慈爱地问:“你给哥哥画了几个?”他说“7个。”“现在你能算出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几个?”这孩子说:“11个。7个表示哥哥采的,现在一看就知道他俩一共采的是4加7等于11个。”吴老师幽默地问他:“你还7不7了?”“一根筋”笑了,心服口服地说:“不7了。”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吴老师巧妙的疏导,终于引导孩子学会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并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一根筋”踊跃举手发言。我亲眼目睹一个理解力很差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了新知识,她真不愧是教育的艺术家啊!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我想,她那慈爱的一笑和循循善诱的启发,那亲切的一抱对“一根筋”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对全班的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在总结收获时,孩子们总说他们今天学得特别快乐,以前做应用题时,只是随便算一算,或者老师告诉他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今天的学习让他们知道了原来学习数学是那么简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图,就解决了。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授人以渔”
俗话说:“给学生一条鱼,还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本领。”吴正宪老师就是这样实践她的教学课堂的。在课即将结束之时,吴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这堂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第一步:统观全局,了解情境中的情况;第二步:做出解题计划;第三步:实施计划,画图操作;第四步:回头看。这四个步骤就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个环节完成了对学习方法的整理内化过程,使得学生不但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总之,吴正宪老师让学生吃“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一节好的数学课就是要像专家的课那样教师要善于引导,精于评价,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置疑,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成就课堂的精彩。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快乐,最终实现“愉快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贲有林.《小学教学参考》.中“名师网站”2005.2
[3]北京师范大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2007.3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引导;评价;交流;主体地位;学法指导
小学数学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几年,新课改提倡的种种新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了一线教师追随的标杆。2010年10月16日,我和本校的五位数学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远赴厦门,观摩了教育专家吴正宪、许淑一等名师的示范课,并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讲座。特别是吴正宪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无不让人由衷地赞叹,让我受益颇丰。吴正宪老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自己的爱心来感染孩子。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乐趣。四十分钟的数学课,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我细细品位她的课,有四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善于引导,恰当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可引导技术的好坏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正宪就很善于引导,能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成就课堂的精彩。在吴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中,当她出示小猴摘桃的情境图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位学生回答看到了猴子,还有位学生回答看到了桃子。当两个同学没能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时,她不是由着学生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地说下去,而是立刻改变问题的问法:“孩子们,睁开你数学的眼睛看看,还看到了什么?”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便睁开了“数学的眼睛”顺利地说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桃子。这时,吴老师马上评价:“你不仅看到了桃和猴,还发现了重要的数学信息,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中也提到,教师的恰当评价很重要,你怎么评,学生就怎么走,你的评价反映了你的教育价值判断。
二、个性的交流,睿智的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更是师生交往,交流互动的课堂。”在《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刚开始还不会质疑提问的时候,吴老师反复提醒学生:“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问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如:当课进行到第二个环节时,出示题目:弟弟采了4个桃,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学生甲只列一个式子:4+7=11(个)。吴老师说:“会问话的站起来。”学生乙就问:“你的7怎么来的?”学生甲说:“我心里想的。”吴老师也故意搭腔:“对啊,我心里想着怎么不行啊?”学生乙接着质疑:“你没写出来,人家怎么知道?”吴老师抓住契机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数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我们要让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黑眼睛、蓝眼睛的人都看得懂,数学是全人类交流的工具。”简单的对话,学生学会了数学学习也要守规则。整节课吴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质疑以外,没做任何的讲解,但学生学的似乎比老师讲解更明白。在吴老师引领下,课堂上展现出学生个性的对话,成就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三、巧妙疏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吴正宪老师非常尊重每一位学生,她从不轻易否定孩子们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他们去认同,始终让学生站在学习主人的位置上。她在讲例题“弟弟采了4个桃子,哥哥比弟弟多采了3个,他俩一共采了多少个?”有一个学生自始自终坚持他的列式:3+4=7(个)。他俩一共采了7个。面对这样一根筋的学生,吴老师此时此刻并没有放弃反而表扬他“不错,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欣赏你。”这句评价语是在这个学生出现“一根筋”的时候说的。更可贵的是,吴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没有一丁点儿讽刺的意思,听起来很受用。接着她向等于11的学生主动向他提问:“我问你,第第采了几个?”“一根筋”说:“3个。”向等于11的学生又问:“哥哥采了几个?”他说:“3加4等于7个。”再接着问:“那一共采了几个呢?”他大声地回答:“7个。”全场摇头,这下该怎么办?真是“一根筋”呀!我们为吴老师捏了一把汗,只见吴老师慈爱地笑着说,“你还7呢?”接着鼓励他在黑板的右上角画图,吴老师先画弟弟采的4个,问他:“哥哥画几个?”她抱起这孩子,鼓励他画画看,“一根筋”先给哥哥画了4个,吴老师追问到:“还要画几个?”他又画了3个。吴老师慈爱地问:“你给哥哥画了几个?”他说“7个。”“现在你能算出哥哥和弟弟一共采了几个?”这孩子说:“11个。7个表示哥哥采的,现在一看就知道他俩一共采的是4加7等于11个。”吴老师幽默地问他:“你还7不7了?”“一根筋”笑了,心服口服地说:“不7了。”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吴老师巧妙的疏导,终于引导孩子学会用画图的方式理解并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一根筋”踊跃举手发言。我亲眼目睹一个理解力很差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深刻理解了新知识,她真不愧是教育的艺术家啊!她用那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贴近孩子们的心。她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我想,她那慈爱的一笑和循循善诱的启发,那亲切的一抱对“一根筋”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对全班的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在总结收获时,孩子们总说他们今天学得特别快乐,以前做应用题时,只是随便算一算,或者老师告诉他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今天的学习让他们知道了原来学习数学是那么简单,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图,就解决了。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授人以渔”
俗话说:“给学生一条鱼,还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本领。”吴正宪老师就是这样实践她的教学课堂的。在课即将结束之时,吴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这堂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学习过程:第一步:统观全局,了解情境中的情况;第二步:做出解题计划;第三步:实施计划,画图操作;第四步:回头看。这四个步骤就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个环节完成了对学习方法的整理内化过程,使得学生不但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总之,吴正宪老师让学生吃“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一节好的数学课就是要像专家的课那样教师要善于引导,精于评价,时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多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置疑,师生交流,生生互动,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成就课堂的精彩。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快乐,最终实现“愉快教学”。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贲有林.《小学教学参考》.中“名师网站”2005.2
[3]北京师范大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2007.3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