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串讲法”,即课堂上老师逐句翻译,学生逐字逐句地记,教师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零散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了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颇感到枯燥乏味。而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读懂浅易文言文;体会文言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所以,学好文言文既是积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现实中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妥善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做到“文”、“言”并重,既要重视古汉语语言知识,也要重视理解古文所蕴含的文化,力戒见“言”不见“文”或见“文”不见“言”的做法。基于此,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往往会因为生僻字过多、读不准节奏、看不懂文意而头疼,因此首先要读。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抠紧字词认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不能使用普通话,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 han)、单于(chan yu)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这样经过了“读”之后,令学生头疼的生僻字及节奏均已解决了,学生就会乐于去读,而反复读后,分析时学生就感觉容易多了。
二、“析”字紧跟,理解透彻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以达到融会贯通。首先要分析词义、句意;其次要理解篇意,结合课文内容,分清层次;最后还要归纳写作特点。“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教师适时提醒,及时鼓励;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经过了“析”的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译”字随后,翻译准确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译都是难点。在“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在“译”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巡回指导,对译文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启发诱导。教师切忌对学生要求过死,只要学生译文符合文意,字句有些出入也不必修改订正,要提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的翻译,学生可以任意发挥,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学到译文的本领,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可总结为六个字,即: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2、“换”即替换。
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3、“留”即保留。
指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不用翻译,可以保留在译文中,如动植物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5、“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6、“调”即调整。
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背 ”字最后,强化记忆
学习文言文,有许多知识需要强化记忆。在经历了“读、析、译”三步之后,学生对整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也就容易多了。学生背诵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如抓题眼、找名句、看句式、分段背、分句背等,背诵时要读准节奏,注意语调、语速,切忌唱书式的背诵,在背诵的同时要注意领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文言文教学中,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相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用心探索,文言文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也能切实提高。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学生刚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往往会因为生僻字过多、读不准节奏、看不懂文意而头疼,因此首先要读。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抠紧字词认读,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不能使用普通话,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 han)、单于(chan yu)等。还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需要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读得琅琅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教者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这样经过了“读”之后,令学生头疼的生僻字及节奏均已解决了,学生就会乐于去读,而反复读后,分析时学生就感觉容易多了。
二、“析”字紧跟,理解透彻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以达到融会贯通。首先要分析词义、句意;其次要理解篇意,结合课文内容,分清层次;最后还要归纳写作特点。“析”的过程,教师切忌包办。凡是学生在课下注释或课前提示中能找到的,教师不讲;凡是学生能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来解决的,教师适时提醒,及时鼓励;凡是经过点拨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教师要及时启发指导。经过了“析”的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译”字随后,翻译准确
学习每一篇文言文,译都是难点。在“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对课文进行翻译。在“译”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巡回指导,对译文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启发诱导。教师切忌对学生要求过死,只要学生译文符合文意,字句有些出入也不必修改订正,要提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的翻译,学生可以任意发挥,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学到译文的本领,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可总结为六个字,即: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2、“换”即替换。
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3、“留”即保留。
指文言文中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不用翻译,可以保留在译文中,如动植物名、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
4、“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5、“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6、“调”即调整。
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四、“背 ”字最后,强化记忆
学习文言文,有许多知识需要强化记忆。在经历了“读、析、译”三步之后,学生对整篇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也就容易多了。学生背诵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如抓题眼、找名句、看句式、分段背、分句背等,背诵时要读准节奏,注意语调、语速,切忌唱书式的背诵,在背诵的同时要注意领会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文言文教学中,每一个环节中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相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只要我们继续努力、用心探索,文言文定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也能切实提高。